在我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够像春秋战国那样引人注目,各国之间的兼并和争霸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令人眼花缭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大国之间的纵横捭阖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参考,古今中外的战略家无不以此作为前车之鉴。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过于繁杂,我就抽取其中的一小段呈现给大家,窥一斑而见全豹,了解一下战国时期秦国和楚国的兴衰风云。
01楚国的大国黄昏楚国是一个老牌强国,是先秦时期位于长江流域的诸侯国,其800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多元文化。西周初年,周成王封楚人首领熊绎为子爵,正式建立楚国。
楚国原本只是一个方圆50里的弹丸小国,但早期的楚国君臣上下齐心,以丹阳为立足点,向南推进,用了几百年时间,逐步发展成为雄踞南方的泱泱大国。到楚成王时,其势力范围又不断向北方推进,黄河以南很多诸侯都被其蚕食,引起中原震惊。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等贤臣,国势强盛,开始准备问鼎中原。楚国终于在邲之战中大败晋国,晋国中军、下军几乎全军覆没。凭借此战,楚国开始饮马黄河,先后兼并45个国家,从而开创春秋时期楚国最鼎盛的时代。其全盛时期,疆土大约占据了天下的半壁江山。
楚庄王后,晋国又开始强势,晋楚之间开始长达百年的拉锯,但总体上晋国占优,楚国颓势明显。前506年,吴军攻破楚国都城郢,楚国失去称霸资格。
到春秋末期,晋国对楚国已占绝对优势,此时发生了“三家分晋”(前403年),中国历史完全进入战国时期。
楚国在战国时期的表现和从前一样,总是先扬后抑。战国初期,楚国几位国君执行安邦定国、伺机发展的方针,在对外争夺中,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使楚国重新强大起来。到了楚悼王时期,重用吴起变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楚国又准备重拾霸业。正当变法顺利进行时,楚悼王不幸病逝,吴起被杀,变法夭折。
就这样,楚国失去了唯一的一次称霸的机会。即使是后来的楚宣王、威王统治的四十年间,励精图治,但仍然阻止不了国势的江河日下。
到了楚怀王时期,前期还锐意改革,但楚国的旧贵族势力太大,坚决不肯放弃自己的既得利益,优柔寡断的楚怀王最终停止了改革。但此时的国际风云发生了剧烈变化,昔日默默无闻的秦国已经变法图强,准备对东方六国宝剑出鞘了。
02锐意进取的秦国如果说楚国给人的印象是带有一些浪漫典雅的贵族气息的话,那么西方边陲的秦国就以“赳赳老秦,共赴国殇”的精神出现在世人面前。由于长期与西北游牧民族混居,特殊的环境养成了秦人粗犷坚韧、尚武好战的性格。而与东方六国相比,又多了一些理性务实的风格。
秦国的崛起之路充满了曲折。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自此,秦国正式成为周朝的诸侯国。此后一百多年,经过秦国历代国君的惨淡经营,到了秦穆公时期,开始强大起来。雄心勃勃的秦穆公计划东进,逐鹿中原,但受到强大的晋国的阻挠,结果在崤之战中全军覆没,秦国不得不放弃东进,转而向西,称霸西戎。
在整个春秋时期,由于晋国这个巨无霸的存在,秦国一直不能东进,不得不在偏僻的边疆做一个次等强国。但这也恰恰给秦国一个绝佳的地缘位置,为以后的强大埋下了伏笔。秦国地处西方边陲,东边有崤函之固,腹地宽广,可谓进可攻退可守。这一点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英国、或者与隔着大洋的美国很相似,它可以躲在是非之地之外,做一个离岸平衡手,时机不利则潜心发展自己,等自己强大起来以后,时机有利就可以经略天下。
秦穆公终其一生也没有称霸中原,此后的数百年,秦国持续衰落,远离争霸舞台。三家分晋,历史终于迎来了战国时期,秦国也从这个强大的对手的重压下解脱了出来。这时,秦国迎来了雄才伟略的秦孝公。
贾谊在《过秦论》中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秦国最后的胜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孝公及其后任者,都是难得的明君,能够把商鞅的富国强兵之法延续下去,能够保持国家政策的连续性和彻底性。东方六国虽然也有变法,但往往都不彻底,经常半途而废。只有秦国的商鞅变法,经过六代国君不间断地进行接力,终于获得成功,使得秦国经历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其次,秦国由于文化落后,不怎么出产人才,于是就创造一切条件从东方六国大力吸纳人才,为己所用。百里奚(楚国人)、商鞅(卫国人)、张仪(魏国人)、范睢(魏国人)、吕不韦(卫国人)、李斯(楚国人)等等这些人才都是秦国外聘过来的,他们一来到秦国,马上就能够得到重用,不少人还做到了宰相的高位。其实,大国之间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谁能创造条件吸纳人才,谁就能够笑到最后。一般情况下,看看尖端人才的流动方向,大致就能判断出大国竞争的结果。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国始终能够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策略,使得一大批杰出的外交家在国君的支持下,纵横捭阖,大大加速了一统六国的历史进程。
03合纵连横战国初期的霸主是魏国,秦国刚开始没少吃魏国的亏。魏国虽强,但地缘位置不太好,正处于中央,周围列强环绕,属于四战之地。这一点和一战、二战时期的德国很相像,经常要面临多线作战的难题。
商鞅在世的时候,认真分析形势,决定用尊魏为王的办法来麻痹魏惠王,避免过早地与魏国决战。然后采用中立楚、韩,联合齐、赵,孤立和打击魏国的正确策略,使魏国四面受敌,被动挨打。秦国成功地把各国的攻击目标引向魏国,使魏国成了众矢之的。公元前 341 年,魏国在马陵被齐国击败。马陵之战是魏国从来没有过的惨败,实力大损,从此一蹶不振。随后,在魏国众叛亲离的状态下,商鞅加紧了对魏国的武力攻扰。秦国迫使魏国割地求和,秦国也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
魏国从此失去了首强位置,之后,战国位于第一集团的强国是齐国、秦国和楚国,其次是魏国和赵国,而燕国和韩国最弱。而秦国由于明君和明相良将辈出,很快就从第一集团中脱颖而出,国力国势逐渐碾压其它国家,形成了类似于现代的一超多强的格局。变法后的秦国逐渐变成了一部战争机器,全国上下对战争充满了狂热,都争着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而秦国的“虎狼之师”也不知疲倦地对东方六国进行蚕食,令六国苦不堪言。这时,历史上有名的“合纵连横”登上了舞台。
战国时期,由于秦在西方,六国在东方,因此六国土地南北相连,为纵向。为了抵抗秦国的侵略,公孙衍与苏秦,先后游说六国,南北联合抗秦,称为“合纵”。而秦国自西向东与各诸侯结交,自西向东为横向,史称“连横”。
连横的目的是为了阻止秦国咄咄逼人的侵略,但在具体操作上难度很大,由于各国各怀鬼胎,即使是像公孙衍和苏秦这样的天纵英才,佩戴六国相印,还组织了五国伐秦,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秦国的外交策略很简单明了,刚开始是连横,后来是远交近攻,逐渐瓦解了各国的合纵。
04张仪诈楚在楚国历史上,楚怀王是一个标杆式的国君,在他的任期内,楚国彻底完成了由盛转衰的历程。在楚怀王的初期,还多少能看到一点明君的样子,他也想学着别的国家进行变革,削弱贵族的势力,改革积弊,但他缺乏毅力和手段,变革最终无果而终。楚怀王年轻时也有雄心,也想重振祖上的霸业。在五国伐秦时,他曾为纵长。纵长的职务和拿破仑战争时期的反法同盟联军统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样,想想当时的他是多么的威风!
除此之外,楚怀王还趁机进攻越国,将其灭亡,并在江东设郡。至此,楚国疆域空前辽阔,南至广西桂林,东至浙江宁波,成为战国时期疆域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
按理说,像楚国这样的国家是具备称霸资格的,但先明后昏的楚怀王把一手好牌都打烂了。当时秦国改变战略,与魏国化敌为友,计划先灭了相对弱小的赵国,然后,再与齐国和楚国一较长短。与赵国相连的齐国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为了阻止秦国和魏国势力的扩张,齐国马上派人联系楚怀王,想要和楚国一起进攻秦国。
齐楚都是强国,他们结成同盟对秦国威胁很大。齐楚结盟后,两国联军立即向西进发,秦惠王感到很头疼,马上派张仪入楚游说,离间齐楚。
见到楚怀王后,张仪开门见山地说道:“大王,我这次来,是给楚国送土地的。”楚王不解道:“先生此话怎讲?”张仪胸有成竹地回答道:“大王只要和齐国断交,我就把秦、楚边界的六百里商於之地送给贵国。以后,秦国和楚国就是兄弟之国了。”
楚怀王听了,兴奋的两眼放光,认为居然还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当即答应了张仪的要求,表示愿意与齐国绝交。虽然楚国也有像屈原、陈轸这样的头脑清醒的大臣,但他们的金玉良言被潮水般地歌功颂德之声所淹没。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楚怀王把楚国的相印授给了张仪,还馈赠了大量的财物,派了一位将军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见计策奏效,心中暗喜:齐楚联军既然不战自退,那么,就更没有必要割地了。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人到齐国把齐宣王骂了个狗血喷头,齐宣王一气之下斩断符节,转而与秦国结交。
等秦国和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便对楚国人说:“我有秦王赐予我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怀王一听,觉得自己被耍了,恼羞成怒,决定教训一下言而无信的秦国和张仪。公元前312年,楚国发兵攻秦,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消灭八万。秦军进而占领了汉中,建立汉中郡。楚怀王因汉中失守而大怒,再次召集全国的部队进攻秦国,大军深入到蓝田,结果又导致大败。丹阳、蓝田之战的惨败使得楚国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
更离谱的还在后面。在秦国的教唆下,四国伐楚,楚国大败,丢失了很多土地。后来,楚国国内又发生了内讧,国势衰微,楚怀王对形势感到很忧虑。公元前299年,秦昭襄王约楚怀王前去商讨国事。
屈原等人认为秦王不怀好意,力劝楚怀王不要去,但楚怀王一意孤行,非去不可。屈原苦劝不听,一生气跳江了,可能是他对楚王已经心灰意冷,不抱什么希望了。果然,怀王到达武关以后就被秦军关押,逼迫怀王割地。怀王誓死不从,被秦军带回咸阳。三年后,怀王忧郁而死。秦国将其遗体归还楚国。
至此,楚国已经回天乏力。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入楚都郢城,焚烧了楚国先王的坟墓夷陵。公元前223年,楚国灭亡。
05结束语大国之间的竞争就像是棋局,一步走错,满盘皆输。在秦楚争锋中,天时、地利和人和都占全的秦国,把自身的优势发挥到了极致,在这场博弈中最后胜出。内政外交困顿的楚国付出了灭国的代价,而昏招频出的楚怀王也最终断送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人们在惋惜怀王的同时,也无比痛恨说谎话如喝凉水的张仪。岂不知,言而无信,其实就是国际政治中的常态。这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国家利益出发的,无所谓道德。最后,不讲武德的虎狼之国——秦国最终统一了天下,而被秦国坑惨了的楚国也沦为历史的笑柄和陪衬。逝者如斯!历史就是一面镜子,希望后人能以此为鉴,共同书写民族复兴的光辉华章!
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来源于凭阑听史,更多精彩内容,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