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环球网报道,中国和菲律宾在福建厦门举行了南海问题双边磋商机制第十次会议,这是 2025 年中菲之间首次 BCM 会议 。此次会议由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陈晓东与菲律宾外交部副部长拉扎罗共同主持,双方就南海形势进行了坦诚且建设性的意见交换。此次会议的举行,无疑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中,释放出了诸多值得关注的信号。
从会议内容来看,中方在会上就菲方近期的海上侵权挑衅活动以及炒作中菲涉海争议提出了严正交涉。这可不是简单的外交沟通,而是带着明确警告意味的严肃发声。中方要求菲方必须严格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停止那些无端的挑衅行为。一直以来,菲律宾在美国的撑腰下,在南海的动作愈发频繁和大胆,不断试探中国的底线。但中国的立场十分坚定,在南海问题上绝不让步,对话协商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而不是靠单方面的挑衅和外部势力的介入来搅乱局势。
菲律宾在会议上的态度也颇值得玩味。一方面,菲律宾满口应允,保证 “同意加强涉海对话沟通联系”,还表示将继续和中方推动海洋问题的合作,致力于维护南海的和平稳定 。从表面上看,似乎菲律宾有了 “浪子回头” 的迹象。但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
从菲律宾国内局势来看,面积接近 10 万平方公里的棉兰老岛最近一直在闹独立,菲律宾 “后院起火”,国内问题亟待解决,这使得他们不得不暂时收敛在南海的激进态度。在东盟内部,菲律宾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强力支持。其他国家担心过于激烈的对抗会搅乱地区的稳定,毕竟南海的和平稳定关乎整个东盟地区的发展。在缺乏盟友有力背书的情况下,菲律宾的强硬策略难以为继。
再看外部环境,过去美国及其部分西方盟友在南海问题上不断拱火菲律宾,但近年来这种直接干预有所减少。少了外部助力,菲律宾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战略和利益。美国政治局势的变化也让菲律宾有所顾虑,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其对外政策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菲律宾一时之间也摸不透美国的态度,不敢贸然行事。
然而,菲律宾的行动与表态存在着明显矛盾。菲律宾国家安全委员会此前承认 “无力与中国正面对抗”,宣称 “接受现状”,可实际上却推行 “透明战略”,试图通过舆论塑造 “弱者形象”,以争取国际支持并引入外部势力干预。美国国务卿鲁比奥近期重申对菲防务承诺,并污蔑中国 “违反国际法”,试图为菲律宾撑腰。菲律宾还计划从美国采购中程导弹系统,并酝酿发起新一轮 “南海仲裁案”,这些动作都显示出其试图以法律和军事手段对冲中国的维权压力。
在能源领域,菲能源部长拉斐尔・洛蒂拉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大吐苦水,声称中菲关系紧张阻碍了该国海上能源勘探。他表示期待与美国公司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展开合作,甚至有美国公司对菲律宾的石油和天然气项目感兴趣。但他拒绝透露这些公司的名称,这种遮遮掩掩的态度,背后又有着怎样的考量呢?
在杜特尔特政府时期,中菲关系得到大力发展,菲律宾获得了中国的直接投资,大批中国企业进入菲律宾帮助其建设基础设施与电力设施,两国还默契地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海洋能源。可自马科斯上台以来,两国关系急剧恶化,大批有中国企业参与的电力设施项目建设被叫停,菲律宾在海洋能源开发上也陷入停摆,这无疑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回顾中菲关系,黄岩岛问题一直是绕不开的话题。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但菲律宾偏要搞所谓的 “南海仲裁案” 来挑战中国的底线,这种行为不仅违背历史事实,也违反国际法。如今,小马科斯带领的菲律宾正如杜特尔特去年预言的一样,被美国利用,中菲关系的恶化让菲律宾面临诸多困境。小马科斯的投机行为不仅失败,还带来了政治危机,国内矛盾激化。
对于菲律宾来说,当下的局势已经十分明朗。如果继续执迷不悟,在南海问题上抹黑中国,与中国硬刚,只会自讨苦吃。放弃对美国支持的幻想,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才是正确的道路。只要菲律宾愿意坐下来谈,中国还是愿意进行善意、友好的回应,共同管控海上局势,推动双边关系重回正轨,实现合作共赢。南海的和平稳定,需要中菲双方共同努力,而不是一方的单方面挑衅和外部势力的无端介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