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与汉高祖刘邦,常被视作两个时代的标志性人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他们实际上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这就为两者的对比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当我们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深入探究他们的为政举措与性格特质,会发现他们在面对相似情境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也深刻影响了各自王朝的命运走向。
01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赫赫威名如雷贯耳,他的功绩彪炳史册:横扫六国、北驱匈奴、南平百越,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举措。

这些功绩使得初涉历史的人,往往容易被其耀眼的光芒所吸引,而对刘邦产生鄙夷之情。
毕竟,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峙中,多次落得丢盔弃甲的狼狈境地。在白登之围后,汉朝无奈采取和亲政策,看似在外交上丢了颜面。
而且,刘邦在鸿门宴上的示弱、逃跑途中踹儿子下车、对韩信等功臣的处置等行为,都让他的形象在大众眼中显得不够光彩。
但真正深入剖析历史,我们会发现秦始皇并非表面那般坚不可摧。
在遭遇荆轲、高渐离两轮刺杀后,他竟被吓得终身不敢再接近诸侯之人。
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对秦始皇这一心理创伤的刻画颇为精准。

相比之下,刘邦面对刺杀时的表现则令人惊叹。当年贯高谋划行刺刘邦,事情败露后被抓。刘邦询问缘由,怀疑是否与赵王有关。贯高坚称是个人行为,与赵王无关。刘邦竟因欣赏贯高的硬气,认定他是壮士,直接将其释放。
在封建王朝,刺杀皇帝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刘邦此举展现出的胸怀和气度,与秦始皇形成了鲜明对比。
秦始皇与刘邦对待仇人的态度,同样展现出两人巨大的差异。
秦始皇出生于赵国邯郸,相传曾遭受霸凌。在他统一六国,灭掉赵国后,迫不及待地前往邯郸,只为了实施报复,将曾经伤害过他的人全部诛杀。尽管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作为被后世尊为“千古一帝”的君主,其度量似乎略显狭隘。
古人云:“为君者,当有容人之量。”从这个角度看,秦始皇在这方面无疑有所欠缺。
反观刘邦,雍齿和丰邑人曾背叛他,让他几乎陷入绝境。
这份怨恨伴随了刘邦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他仍对此事耿耿于怀。

然而,即便怨恨如此之深,刘邦却并未被仇恨冲昏头脑。雍齿后来立下战功,刘邦虽然恨不得杀了他,但最终还是论功行赏,封雍齿为侯。
对于丰邑的乡亲们,刘邦也没有进行报复,反而免除了丰邑的赋税。他深知作为皇帝,不能因一己私愤而影响天下大局。这种克制与宽容,彰显出刘邦作为一代帝王的胸怀与格局。
02在对待前朝对手的问题上,秦始皇与刘邦的做法同样大相径庭。
许多人认为秦始皇对六国贵族仁慈,未赶尽杀绝,但事实并非如此。
据文献记载,韩王被俘虏后处死,魏王投降后被杀,赵王被流放,楚王自杀,齐王被关起来饿死。
秦始皇还将大量六国宗室迁徙至关中,严加看管。只是由于当时贵族数量众多,难以做到一网打尽,才让部分漏网之鱼得以存活,并非他本意仁慈。
此外,秦始皇听从李斯建议焚书,六国史书大多付之一炬,这不仅是对对手肉体的消灭,更是对其文化传承的毁灭。
刘邦则截然不同。他入关灭秦后,不仅没有杀害秦王子婴,甚至有传言称他要立子婴为相,这一举措赢得了关中百姓的人心。对待齐王田横,刘邦一心希望他归降,田横最终选择自杀,但在临死前对刘邦表达了敬意。
对于项羽,刘邦虽杀了他,却并未祸及项羽族人,项羽的侄子后来还在汉朝官至宰相。

此外,刘邦还为项羽、六国后人以及陈胜、秦始皇等立庙,安排专人守墓,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体面。这种做法,让原本心怀复国之志的六国贵族和百姓,逐渐认可了汉朝的统治,安心成为汉朝的顺民。
秦始皇终其一生追求的是让天下人畏惧,却忽略了仇恨的力量。
他的种种强硬举措,使得六国贵族对秦朝充满了怨恨,这种怨恨在秦末如同星星之火,最终形成燎原之势,导致秦朝二世而亡。
刘邦则深谙人心之道,致力于让天下人信服。
他以宽广的胸怀、卓越的用人之术,赢得了张良、田横、关中百姓等不同阶层的认可与支持。

通过对比秦始皇和刘邦面对生死威胁、仇人、前朝对手时的不同做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刘邦虽然没有秦始皇那般表面的英武霸气,但他内心的强大与智慧,使其成为一位更值得后人钦佩的帝王。他的为政理念与处世哲学,为汉朝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本来源@陈舞雩(yú)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