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余首词,沙场秋点兵终成幻,辛弃疾一生都在盼望统一的男人

以丹聊历史 2025-04-05 15:44:39

现在大家一提到辛弃疾,马上会想起他的诸多名句,作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在诗词上是登峰造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的是,辛弃疾其实文武双全,如果他有机会带兵打仗,一定会成为一代名将。他一生写了六百多首词,杰出的作品多的数不胜数,但在辛弃疾最想要写的是祖国统一那天欢庆胜利的词。但遗憾的是,历史没有给他这个 机会。

辛弃疾出生于民族危亡之际,北宋的靖康之耻,刻在每一个宋人心中,也深深刺痛着辛弃疾一家。他的爷爷辛赞,本是北宋小官,因靖康之变,皇帝南逃,自家无力追随,只能留在当地。金兵入侵后,抢走了他们家的土地和奴仆,为了养家糊口,辛赞无奈出任金国官职,可他内心始终怀着对金国的仇恨和对宋朝的忠诚。

1140年,辛弃疾诞生,辛赞大喜过望,为孙子取名弃疾,期望他能像霍去病一样,成为抗击外敌的大英雄。辛弃疾幼年丧父,爷爷对他言传身教,不仅为他请了名师刘瞻,教授文武知识,还在日常游历中,不断告诉辛弃疾,脚下这片被金人侵占的土地,都是大宋的河山,日后一定要夺回。

辛赞在开封任职时,带着辛弃疾来到曾经辉煌的皇宫凝碧池。亭台楼阁东倒西歪,一片狼藉。辛赞讲述这段历史时,眼眶泛红,双拳紧握,那种国仇家恨深深烙印在辛弃疾心中。四十多年后,辛弃疾仍未忘记这一天,还在诗词中回忆这段经历。

辛弃疾凭借出色的学识,在金国科举高中,但他放弃了为官的机会,借着爷爷去世的契机,回家守孝,并暗中准备起义抗金。1161年,金国完颜亮率领60万大军攻打南宋,金国内部发生政变,中原百姓纷纷起义。

辛弃疾抓住机会,拉起两千多人投奔了山东天平军耿京。在天平军中,辛弃疾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为耿京推荐人才。但是,他推荐的和尚义端偷走了军队大印。辛弃疾立下军令状,三天内追回大印。他分析义端动向,快马加鞭追赶,在半路上截住义端,痛骂后一剑将其斩杀,提着人头回营复命,此举让耿京对他刮目相看。

之后,辛弃疾敏锐地意识到起义军内部问题和金国的分化,建议耿京联络南宋,投奔大宋。得到耿京认可后,他与贾瑞前往南宋。南宋朝廷得知有25万人愿意归附,十分开心,封了起义军两百多个官职。

可就在他们回军途中,传来噩耗,张安国卖主求荣,杀害耿京,带领部队叛变。年仅23岁的辛弃疾,仅带50人,趁着夜色奇袭张安国大营,将其生擒。金兵反应过来追击时,辛弃疾早已巧妙逃脱,将张安国押解到建康。

这一战,辛弃疾于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名动天下。但南宋朝廷对归正人并不放心,只给了辛弃疾一个八品小官。不过,此时的辛弃疾年轻气盛,对未来充满希望,还将自己的字从坦夫改成幼安,时刻提醒自己上阵杀敌、统一国家的理想。

辛弃疾南归后,很快就坐了十年冷板凳。宋孝宗上台后进行北伐,却不到三个月就失败了,主战派被贬,投降派言论甚嚣尘上。但辛弃疾没有灰心,写下17000多字的《美芹十论》,详细阐述自己对抗金问题的认知。

他指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国力而非地理位置,南宋多年未能统一,是因为朝廷部分人幻想议和,丧失主动权。他建议主动出击,经营两淮地区,吸引百姓、笼络人才,等待北伐时机。但是,当时南宋刚刚与金国议和,《美芹十论》被束之高阁。

后来,在朋友举荐下,辛弃疾得到宰相虞允文赏识,被派往滁州当知府。滁州历经战火,民不聊生,辛弃疾按照《美芹十论》的主张,减轻赋税、组织百姓建房定居,短短两年就将滁州治理得欣欣向荣。同时,他不忘收集金国情报,预测金国60年后灭亡,南宋将面临蒙古威胁,不幸的是,他的预言一一成真,但当时并未得到朝廷重视。

此后,辛弃疾又先后平定湖北茶商造反、治理湖南盗贼、组建飞虎军、解决江西粮荒。但是,他因得罪太多人,被监察御史丁尚熙弹劾,最终被罢官。辛弃疾在江西信州带湖边上盖起别墅,过上看似悠闲的田园生活,有歌妓侍女相伴,似乎成了人生赢家。

但在他内心深处,始终放不下统一国家的理想,曾经的壮志豪情被现实无情磨灭,“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1188年,好友陈亮的到来,再次点燃了辛弃疾心中的热血。两人对雪煮酒,抵足而眠。可惜,陈亮后来高中状元,第二年就病逝了,这让辛弃疾肝肠寸断。1200年,好友朱熹也在困顿中去世,辛弃疾为其写文悼念。到了这个年纪,辛弃疾身边的主战派接连凋零,他愈发感到孤独和无奈。

1203年,六十多岁的辛弃疾突然收到朝廷召他进京讨论北伐的消息。辛弃疾欣喜若狂,只要能参加北伐,他愿意做任何事。尽管他被派往镇江这个边缘位置,他依然兢兢业业,厉兵秣马。

但辛弃疾没想到,自己只是党争的工具。韩侂胄利用主战派老人为自己增添政治筹码,暗中诋毁辛弃疾不堪大用。不久后,辛弃疾举荐的官员犯错,韩侂胄趁机罢了他镇江知府的职位。辛弃疾满心的希望瞬间破灭,在镇江时,他读到赵构四十多年前拟定的御驾亲征诏书草稿,忍不住泪如雨下。四十多年来,他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却始终未能实现理想,如今一切都成了泡影。

离开镇江前,辛弃疾再次登上北固亭,写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韩侂胄北伐的担忧和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这首词被韩侂胄看到后,辛弃疾被继续罢官,一撸到底。

果然,这次北伐一败涂地,朝廷又想启用辛弃疾当替罪羊,辛弃疾自然不会答应。1207年,68岁的辛弃疾病死在铅山。临死之前,他大呼“杀贼!杀贼!杀贼!”死不瞑目。辛弃疾作为军事家,未能将满腔报国热情倾注到战场上,是不幸的;但作为词人,他的理想伴随着诗词流传千古,又是幸运的。

辛弃疾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充满遗憾的一生。他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渴望国家统一的壮丽悲歌。虽然他最终没有看到国家统一的那一天,但中华民族的儿女们,必将背负着他的理想,继续前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告慰这位英雄的在天之灵。

文字来源:毒舌的南瓜的视频内容

0 阅读:5
以丹聊历史

以丹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