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佛又似神、莫高窟里,神秘的飞天,从何而来?

以丹聊历史 2025-04-06 15:46:40

在李白的浪漫诗篇里,仙女飞天是极为重要的意象。“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浮升天行。飞天的一形象历经千年演变,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今天跟随李白的诗韵,我们一起穿越回千年前。

飞天来源

纵观李白的出生与游历路线,他能见到的飞天远不止诗中描绘的这一种。男飞天、女飞天,着装各异,姿态万千,有的敲锣打鼓,有的捧花献佛。

可为何李白唯独对仙女飞天情有独钟?从浪漫角度看,李白本就对仙女充满向往,飞天的起源是什么?

飞天虽与佛教紧密相连,却并非佛教原生词汇。在寺庙塔窟中频繁现身的飞天,在佛经里却多以 “天人”“天女”“诸天” 指代。

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第十二卷,记载众人恭祝佛祖前世“尸毗王”割肉喂鹰、修成正觉后,“诸天做音乐,空中雨香花、天人音乐等,一切皆作唱,虚空诸天女,散花满地中。”

隋朝阇那崛多译的《佛本行集经》第十七卷,描述太子舍宫出家时,“复有无量无边诸天百千亿众,将天水陆所生之花,散太子上”。

两篇经文通篇未提 “飞天” 二字,却描绘出 “天人”“天女” 结群飞行,在佛、菩萨宣讲法会的上方,持香花供养、礼赞神佛的场景。学界普遍认为,飞天是一种俗称,而非佛教正式名词。

飞天形象演变

既然飞天是俗称,那其本体究竟是什么?在佛教神话典籍里,有诸多神担任礼赞神这一角色,其中乾闼婆和紧那罗常被提及。

乾闼婆,是奏乐的美男;紧那罗则被视为其伴侣,能歌善舞,二者均为音乐神。

乾闼婆

传说加入佛教前,乾闼婆还要为雷神因陀罗寻找异域芬芳香料。在印度巴基斯坦地区流行的说法里,乾闼婆上身赤裸、尽带珠链,下身着裙、腰系粗带,一手持琴立于地势窟旁。

乾闼婆往往不会结对出现,亦不持香花,紧那罗在佛教记载中形似人而头有角,常以半人半兽形象出现。这与飞天形象区别较大。

在中国佛教艺术里,乾闼婆、紧那罗鲜少作为画面主角,多以天龙八部护法组合一员的身份出现于敦煌、川渝等地石窟中,因此二者作为飞天形象来源的说法存疑。

公元前 1 至公元 2 世纪的佛教典籍中,有一种小神 “持明”,常成对飞于空中,出现在佛塔佛会上方。

他们多手持香花,双腿屈膝,小腿抬起,脚与肩齐平,身躯略呈 V 字形,部分还生有双翼,其出现位置及躯体形态与今天所见飞天类似,很可能是中国飞天的来源之一。

巧合的是,在佛教东传的汉末南北朝时期,中国正流行修仙文化。东汉当时人们已有神仙观念。

如《汉武帝内传》描述西王母降临场景:“云中有箫鼓之声,人马之相,半时,请王母之也。

别有五十天仙,侧进銮舆,皆身长一丈,同时乘毛车”。南京博物院的画像砖、河南邓县学庄墓出土的画像砖等一批南朝墓葬中,都有类似形象,且他们手臂往往带有羽翼,部分地方称其为 “羽人”。

早期佛教东传时,被当作一种修仙法门,逐渐与本土黄老方技、玄学清谈相融,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体系。

在这一背景下,来自印度的驰名与中国的天人相融合,形成新的中国飞天形象,其翅膀被飘卷的披帛取代,开始频繁出现在寺庙塔窟中。

飞天本土化

飞天造型传入中国后,经历了显著的本土化发展,音乐性和舞蹈性愈发凸显。以往驰名拿乐器的形象相对较少,而在敦煌石窟,伎乐飞天成为重要主题,飞天手持琵琶、箜篌、笛子等各种乐器。这种变化与佛教仪式中用于赞颂佛菩萨经文或教义的宗教音乐形式密切相关。

中国最早的飞天形象可追溯至三国东吴时期,安徽当涂的东吴宗室墓中发现的飞天造像,身形短胖,锯头光颈带项链,上身赤裸,下身着裙,身躯与双腿从腰处弯曲呈近似 L 型,双臂张开,披帛从身后绕至双肘处,下垂后再从两端向上扬起。

这一形象由印度飞天主要造型轮廓简化提炼而来,具有较强的宗教意味,艺术风格较为朴素,人物造型偏向厚重。

十六国时期,飞天逐渐进入石窟,以北凉时期开凿的莫高窟第 268、272、275 窟为代表,飞天大多位于窟顶藻井处,比米开朗琪罗还要早1000年,雕刻出绝美人体肌肉线。

北魏至隋唐时期,飞天出现范围扩大,部分在说法图中浮现,结群迎风飞动,或捧花供养,或奏乐听法。

随着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飞天逐渐变得秀骨清像,身形颀长,穿上褒衣博带式衣裙,披帛在身后拖尾飘逸。北周时期,环绕洞窟四壁的伎乐飞天出现,演奏琵琶、箜篌等乐器,气氛热烈。

隋代飞天数目剧增,这或许与隋炀帝的癖好有关。《资治通鉴》记载,隋炀帝建观文殿,里面的机关飞天甚至能帮他拉帘子。

这一时期,飞天多被描绘成妩媚娟秀的女性形象,动态多变。莫高窟第 276 窟中,出现反弹琵琶、箜篌的飞天,背身演奏,披帛飘逸,极有可能是对现实歌舞伎乐的模仿。

唐代,飞天进入西方净土变、观无量寿经变等大部分经变中。飞天面如皎月,朱唇微起,穿梭于琼楼玉宇间,手中乐器仿佛不鼓自鸣,香花自空中散落。

从佛教经文中的天人,到印度次大陆的驰名,再到中国本土化的飞天,这一形象历经千年演变,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如今,飞天形象不仅是宗教艺术符号,还广泛应用于服饰、影视、舞台设计等领域,如敦煌舞蹈《丝路花雨》中的反弹琵琶,便取材于飞天形象,它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

当我们站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前,凝视那些身姿曼妙、衣带飘舞的飞天,便能透过层层宗教外衣,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情怀和艺术价值,领略那个时代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



文字素材来源文化遗产搬运委员会

0 阅读:8
以丹聊历史

以丹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