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买房不成,国家又祭出一枚“核弹”,房地产回暖或许指日可待

苏察哈尔灿说房 2024-02-13 08:10:34

随着疫情阴影的逐渐消散和经济的逐步恢复,人们曾对2023年的房地产市场抱有一线希望,期待它能从前一年的低谷中强势回归。然而,事与愿违,最新数据显示,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加严峻的现实。

2022年,新建住宅的销售面积就已经比前一年减少了约24%,这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关注的信号。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有关部门和市场分析师普遍预期2023年会有所改善,实际上,全年的销售面积却又下降了8.5%。简单计算,这意味着与2021年相比,市场已经萎缩了近40%。

但这还不是全部,这些公开数据可能还低估了真实情况。考虑到多家深陷债务危机的房地产企业,他们报告的销售额中,有相当一部分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市场销售,而是通过工程抵债等方式处理的。换言之,如果剔除这些非标准销售,实际的市场萎缩幅度可能比官方数据显示的更为严重。

近年来,尽管政策层面努力推动楼市回暖,促进购房活动,但市场反响却出乎意料地冷淡。这一局面不仅让期待复苏的人们感到焦虑,更让银行这一房地产生态中的重要一环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2022年,房地产行业的销量出现了大幅下跌,降幅达到惊人的40%,但与此同时,房企的债务压力并未得到相应的缓解。这种现象在房企中造成了一种难以为继的经营困境:缺乏资金来源导致项目无法继续,员工和供应商的薪酬、款项难以支付,金融机构的贷款更是难以按时偿还。

银行在这场危机中的角色尤为关键。据统计,2022年,中国四大国有银行在房地产领域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前一年增长了60%,这一数字创下了近十年来的新高。这一趋势不仅反映出房地产市场的困境,也暴露了银行业面临的巨大风险。

2023年,虽然具体数据尚未公布,但根据房企销售额的大幅下滑和运营成本的高企,可以预见,能够按时还款的房企数量将会大幅减少。这一现状使得控制金融风险,特别是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成为了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在当前持续低迷的楼市背景下,银行的焦虑虽然无济于事,却凸显了一个迫切的问题:我们需要找到这一轮楼市调整长达两年半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市场上对于楼市低迷的原因有诸多猜测。其中,人口减少、收入下降和房地产泡沫等理由似乎成为了人们的普遍解释。然而,这些表面的理由真的能够解释当前的楼市现状吗?

以人口减少为例。从数据来看,2021年和2022年的出生人口确实比2023年减少了约214万。但是,当我们把这个数字与房地产市场的实际变化相对比时,就会发现问题的复杂性。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减少达到了惊人的7亿平方米。假设按照每套房子100平方米来计算,这等同于少卖了700万套房子。然而,即使按照一户三口之家来算,人口减少只能解释其中的71万套房子,不到总减少量的十分之一。更何况,新生儿并不会立即带来对住房的需求。因此,可以推断,短期内的人口减少对楼市销量的影响实际上是微乎其微的。

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虽然收入水平的变化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影响,但这并非主要原因。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房价将会大幅上涨,即便是在收入受限的情况下,人们也可能会设法购房,哪怕需要极大的财务牺牲。因此,真正关键的是市场预期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使得潜在买家犹豫不决,不愿轻易出手。

至于房地产泡沫的问题,其实更加复杂。我们可以从国际视角来分析这个问题。例如,在经历了疫情之后,美国的房价出现了两次显著上涨,而日本的东京都市圈房价更是达到历史新高,并显示出进一步上升的趋势。与此同时,尽管我国也存在货币超发的现象,但房价并未出现类似的大幅上涨。这表明,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状况并非一概而论,而是与各地的经济条件和政策选择密切相关。

更为根本的原因,可能与自2021年初实施的房地产市场“三道红线”政策有关。这一政策严格限制了房地产企业的融资能力,导致许多房企难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来维持运营和开发新项目。对于高度依赖资金的房地产行业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重大打击。

在探索过去两年半楼市调整的深层原因时,我们必须超越表面的经济数据,深入理解背后的政策和市场动态。2021年初,随着央行和银保监会实施针对房地产的“三道红线”政策,房企融资的渠道被严格限制,标志着降杠杆政策的全面启动。对于高度依赖资金的房地产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随后的几个月,楼市出现了急剧的变化。新房销售量显著下降,二手房市场也不例外,全国范围内的均价连续下跌超过20个月。这一切都与降杠杆政策的实施密切相关。解决当前的市场收缩问题,需要采取更为强有力的措施。虽然一线城市如广州放宽限购,多地推进城中村改造,同时降低房贷利率和首付比例等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作用,但与为房企提供资金支持相比,这些措施显得力度不足。

最近,国家相关部门联合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目的是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更充足的资金。从公开信息来看,这些措施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对经营性物业的贷款支持,二是直接为房企提供融资渠道。这不仅是对当前市场状况的回应,也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预防。

这一系列措施表明,政府对楼市调整背后的深层原因有着清晰的认识,并且正在采取行动来稳定市场和恢复信心。

根据央行和金管总局的最新通知,《关于做好经营性物业贷款管理的通知》,国家正在鼓励银行对那些拥有优质资产(如综合体、商场、写字楼等)的房企提供贷款。这一政策的目的是在2024年底前帮助这些房企缓解债务压力。对于长期面临资金紧张的房企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利好。不仅如此,这类贷款的期限较长(可达10-15年),且利率较低,为房企提供了一个解决资金问题的长期且低成本的方案。这种政策的变化,意味着一些之前陷入困境的优质房企有望重获新生。

房地产融资政策的加速落地

住建部的最新表态也显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支持力度。预计房企融资的白名单政策将在本月底实施,并且相关贷款将迅速发放。这一措施的迅速实施,表明政府在简化和加快审批流程,为房企提供了快速获得资金的途径。这种前所未有的政策力度,预示着房地产市场可能迎来新的活力。

结合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国家正在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房地产市场注入活力,帮助房企解决资金问题。

最新的政策动向表明,政府正通过直接支持具体项目来振兴房地产市场。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为了鼓励金融机构大胆支持房地产项目,政府实施了“尽职免责”政策。这意味着,只要项目符合标准,银行在审批贷款时可以放心大胆行动,而不必过分担忧潜在风险。这一政策的实施,无疑是对市场的一剂“强心针”,释放出了明确的积极信号。

白名单政策的战略影响

目前,全国35个城市的项目都有机会进入房企融资白名单。这一策略的实施意味着,一旦项目被列入白名单,贷款审批将变得更加顺畅。这对于之前资金紧张的房地产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转机。他们不仅可以继续建设和交付项目,还能为土地市场和地方财政作出贡献。

市场企稳与回暖的受益者

在这一波政策的推动下,首先受益的是开发商,因为他们可以恢复项目建设和拿地活动。其次,银行也将从中获益,因为随着开发商的复苏,之前悬而未决的贷款问题将得到解决。最后,对于那些在楼市低谷时期购买房产的人来说,随着市场的回暖,他们的投资也有望得到回报。

总结来说,这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不仅是对房地产市场的一次及时援助,也是对市场预期的重要调整。它为房地产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整个市场带来了积极的预期。

0 阅读:1

苏察哈尔灿说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