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毛主席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能取得胜利吗?

望相纱 2024-10-04 03:22:08

要是让主席来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能不能获胜呢?

【由毛泽东打破“第五次围剿”是非常可能的】

虽然这是个假设性的命题,历史已经过去了,没法假设,可要是单从就事论事的角度来假设一下,说不定能得出些有意义的东西呢。

要是让主席来指挥“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能不能获胜呢?

答案肯定是“能”啊。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努力之下,国民党前四次围剿中央苏区都失败了。这么说吧,“第五次反围剿”要是按毛泽东的打法来,肯定能赢。前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啊,咱红军也是人少,跟敌人比差得远呢。但咱中央红军打法灵活,把敌军打得很惨,敌军只能垂头丧气地撤出中央苏区。还有呢,“第五次反围剿”有个好机会,就是能利用“福建事变”呀。

我觉得博古和李德犯了俩严重错误。其一呢,他们不用毛泽东的游击战法,在当时啊,这游击战法差不多是能打败强敌的唯一法子了;其二,“福建事变”这么个特别难得的好机会,他们都没利用上。就这一内一外两个因素,使得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里吃了败仗,只能放弃中央苏区,往西边走,万里长征就这么开始了。

【前四次“反围剿”的兵力对比】

咱先瞅瞅这几回“反围剿”大战里,两边的兵力对比。武器啊、装备呀、后勤还有财务之类的就甭比了,敌军在这些方面肯定是占着绝对优势的。

第一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军队分成了5路,加起来差不多有10万人呢,而咱们红军才2万人,这人数对比就是5比1。毛泽东指挥打仗,一下子消灭了1.5万敌人。

第二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那边派了20万人来呢,兵分7路。红军这边就3万人,这人数一对比,差不多是7比1。红军的指挥官是毛泽东,最后红军歼灭了敌人3万多。

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敌军分成了3路,加起来有30万人呢,红军这边还是3万人,这人数对比都达到10:1啦!红军的指挥官依旧是毛泽东,这一仗消灭了3万敌人。

第四次“反围剿”的时候,国民党军队总共40万人,分成了三路。红军呢,有7万人,两边人数的比例差不多是6比1。这一回啊,红军是在周恩来和朱德指挥下把敌军打得落花流水的,用的战术呢,还是毛泽东的游击战术,最后消灭了敌军三个师,还俘虏了1万多敌人呢。

到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时候,敌军的兵力增加到了100万,红军呢,就只有11万,这人数比例差不多就是10比1,敌我力量相差特别大。不过这和第三次“反围剿”的时候情况有点像,而且前面四次“反围剿”都胜利了,照理说,要把来犯的敌军打败也不是做不到的事儿。

【毛泽东游击战“十六字方针”】

其实啊,不管是早前的井冈山时期,还是创建以赣南、闽西为中心的中央苏区的时候,再加上前四次“反围剿”,红军一直都是处在敌强我弱、敌人多咱人少的状况里。但是呢,有毛泽东等红军的领导人带着,红军老是能把强敌打败,革命根据地也越搞越大,红军是越打越厉害。刚开始在井冈山的时候,把秋收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平江起义这些地方来的部队凑一块儿,也就几千人。可到现在呢,光中央红军就有十多万,全国的红军加起来都超过三十万了,这真得说是个奇迹啊。

为啥会发生这一切呢?就是因为红军特别英勇顽强,红军领导人的游击战术那叫一个神出鬼没。毛泽东以前把中央红军的游击战术总结成了十六字的方针:“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

就这么简简单单的16个字,可在国民党军各级指挥官那儿,就跟噩梦似的,怎么都甩不掉。他们只能乖乖被红军牵着走,在江西或者福建的大山里绕圈子。这一圈绕下来啊,“胖的拖瘦,瘦的拖垮”,根本不知道红军啥时候就冒出来,冷不丁给你来一下。那些敌军个个都提心吊胆的,心里压力超大,心里都明白呢,跟红军打仗没好果子吃,能活着跑回去就算烧了高香了!

【“第五次反围剿”为何会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为啥失败呢?其实原因特简单,博古和李德啊,那错可犯了不老少,差不多能犯的错都没落下,大概有这么“七宗罪”:

第一呢,对全国革命的形势看得太乐观了,还以为革命高潮已经到了呢,觉得红军得进行大反攻,去跟国民党正规军正面“决战”。这可完全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啊,都没看清楚敌人强、咱们弱这个本质,所以做出的这个决策从根本上就是错的。

第二呢,在具体战斗原则这块儿,把毛泽东游击战的“十六字方针”给扔一边儿去了。也不管战场上敌我实力差多少,就跟强大的敌军硬碰硬地干,结果红军损失可大了。彭德怀当时特别痛心,都气呼呼地大骂李德“崽卖爷田不心疼”啊!

第三,李德和博古特别固执,根本听不进去红军内部不一样的看法。只要是谁提出要重视敌人的情况、得从实际状况出发这样的不同意见,他俩就会给人扣上各种各样的帽子来打压,搞得红军各级指战员心里有气也不敢说。

第四呢,太看重正规战了,把像毛泽东那样有好多实战经验的人贬低成“泥腿子”还有“山沟里的马列主义”。不管啥战斗,都得照着事先定好的计划,规规矩矩地来,不能根据实际状况做调整。李德这人执行战术的时候特别固执、死脑筋,就连一门迫击炮放哪儿,都得提前在地图上定死。打仗的时候就知道在地图上画道道,可那地图经常是很粗略的图,和实际地形差得老远,简直有十万八千里呢!

第五呢,博古年纪轻轻就当上了最高负责人。他对军事一窍不通,还不想依靠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这些人,反倒请了个在伏龙芝进修过的德国人李德来指挥军事。可这李德军事水平不咋地,听说他在苏联最多也就是个师级干部,没多少实战经验,就会纸上谈兵。

第六点,“福建事变”本是个大好时机,能用来建立反蒋统一战线的。可结果呢,不但没这么干,还把福建的各方势力和19路军都当成了“比蒋介石还危险的敌人”。就这么着,这么好的一个机会就白白浪费了。这下红军少了个得力帮手,只能自己去面对强大的敌人喽。

第七,敌军太强了,咱和敌军的兵力差得太多。战前呢,蒋介石吸取了前四次“军事围剿”失败的教训,弄了百万大军来围剿苏区。他们一点点往前推进,还修了好几万的碉堡群,而且还对苏区的老百姓血腥屠杀,这么一来红军就完全没了老百姓的支持,也没了后方的补给。这也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际上,所有的原因都不是原因!】

在前面说的七个原因里呢,头六个都属于主观方面的因素,就只有第七个说敌军太强大这一条是客观原因。要是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他们还掌握着军事指挥的最高权力,那前面六项错误肯定是能避免的。

首先啊,毛泽东做军事决策的时候都是从实际情况去考虑的。他可不会莽撞地觉得革命高潮提前就到了,然后让红军搞什么“总攻”或者“决战”。他也不会不管实际情况,就叫红军去跟强大的敌人正面硬刚。毛泽东的胸怀特别宽广,各种意见他都能听进去。想当初在翠竹环抱的井冈山,好多英雄豪杰都聚到了一块儿,光是后来成为十大元帅的就有五个人呢,朱德、彭德怀、林彪、陈毅和罗荣桓,另外还有被称为大将之首的粟裕!

其次,从具体战术来讲,毛泽东面对强大敌人的时候,一直都奉行游击战术,这其中“十六字方针”可是精髓所在,他绝对不会不考虑战场实际情况就去固定迫击炮的位置。其实啊,不管哪个指挥员,只要作战方式符合毛泽东提出的“十六字方针”,在和强敌战斗的时候就能取得很棒的成绩。红四方面军的总指挥徐向前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没能策应“福建事变”,是红军之痛!】

1933年11月20号的时候,“福建事变”突然就爆发了,19路军呢,就宣称要反蒋了。这么一来,中央苏区东面的敌军包围圈一下子就被撕开了个大口子!

国民党里头那些反蒋的,像蔡廷锴、陈铭枢、蒋光鼐,在福建可就竖起大旗,拿着武装跟蒋介石对着干了,还弄了个“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出来呢,这可成了蒋介石最头疼的对头。蒋介石正使劲儿攻打中央苏区的时候,没办法,只能抽出好多兵力去平定“福建事变”。

红军被大军压着打呢,这时候新成立的福建政府向红军示好,就像递过来橄榄枝似的,想跟红军一块对付蒋介石。红军里头像毛泽东这样务实的人都觉得这可是个超级棒的机会啊,要是和福建政府联合起来,打破国民党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军事围剿”那还不容易嘛。

毛泽东提出,红军得集中兵力,去策应“福建事变”,赶紧冲出包围圈,到苏浙皖赣这些还没被敌军修起碉堡群的地方开辟新苏区。这么着的话,红军就能从战略防守转为战略进攻了,还能威胁到国民党统治的核心地区,像南京、上海和杭州这一带呢,那样中国的局势就会有新变化啦!

所以啊,不管是毛泽东呢,还是张闻天、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这些红军里有见识的人,都对“福建事变”抱着合作的态度。19路军派来联络的人,他们都热情地招待,一个劲儿地推动双方合作呢。

可李德和博古把他们的意见给否决了。李德讲,“福建事变”那些人比蒋介石还危险呢,是敌人。博古也说:“这骨子里啊,就是小军阀跟大军阀干架,是内斗,红军可绝不能跟蔡廷锴这个小军阀凑一块儿。”

蔡廷锴参加过南昌起义呢,在部队往广东南下的途中,他带着部队跑了,叛变了。也不知道博古是不是记起了蔡廷锴的这个“坏事儿”。

总的来讲,“福建事变”被蒋介石镇压的时候,红军就那么干看着,啥措施也没采取。蒋介石派他的嫡系部队去征讨“福建事变”,那部队浩浩荡荡地从红一方面军旁边路过的时候,大伙都想出击,可李德硬邦邦地给拒绝了。后来呢,毛泽东和张闻天强烈反对,李德这才有点动摇,可这时候已经晚喽,“福建事变”没一会儿就被镇压下去了……蒋介石把屠刀上的血擦干净,回过头来就朝着中央红军砍过来了!

【毛泽东是历史的选择】

博古和李德让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损失呢,“第五次反围剿”最后失败了,八万红军战士就从红都瑞金出发往西走了,这就开始了万里长征。江西有首很有名的民歌叫《十送红军》,把苏区群众对部队的那种不舍的感情都给表达出来了:

红军要走喽,一送就送到山下边。这秋天的雨啊,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秋风一吹,凉飕飕的。路边的梧桐树叶啊,都掉光喽,心里头就像压了好多事儿,愁得很呢。忍不住想问亲人红军啊,啥时候你们还能再回到这山里头来呀……

可事情还没完呢,博古和李德根本没发觉自己错了,还死抱着那错得没边儿的想法不放。最后,他俩的乱指挥在桂北又让红军遭受了特别大的损失。在极其惨烈的湘江血战里,8万红军好不容易突破敌军第五道封锁线,那凶狠至极的桂军可把红军给打得够呛,等进了茫茫的越城岭之后,红军就只剩下不到3万人啦!

红军一次又一次惨败后,内部很多领导人都特别痛惜,就开始反思、琢磨起来。为啥毛泽东指挥红军的时候,能那么轻松自如呢?在敌军包围圈那么强大的情况下,红军还越战越勇,队伍也越来越壮大。可到了李德手里呢,红军人数从多变得少了,力量从强变得弱了,一个惨败连着一个惨败,到现在就只剩下3万人了。这到底是哪儿出了问题呢?

一个月之后,大名鼎鼎的“遵义会议”就召开了。在周恩来、朱德、张闻天和王稼祥等领导人的促成下,李德跟博古被拿掉了军队的领导权,毛泽东又回到军事指挥的核心位置。遵义会议最了不起的意义啊,就是毛泽东又回来了,红军的精气神儿也跟着回来了,以前那个来无影去无踪、战无不胜的红军又重现风采了!

“遵义会议”在历史上的定位那是明明白白、准确无误的:把党给挽救了,红军也被挽救了,中国革命也得到了挽救。打那以后呢,毛泽东在军队里和党内的最高领袖地位就慢慢确立起来了。这么说吧,毛泽东的这个地位啊,不但是客观实际做出的选择,是党和红军做出的选择,更是历史做出的选择!

0 阅读:8
望相纱

望相纱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