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老蒋懊悔不已,反思自己:最大的失误,没把精锐撤出东北

文文研习历史 2024-06-04 02:31:33

1949年4月,随着国共双方和平谈判的破裂,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央的号召之下“百万雄师过大江”,此时老蒋的嫡系精锐早在三大战役之中几乎全部被伤亡殆尽,而当时还在中华大地上苟延残喘的是以桂系、川军等地方军阀,在我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攻势下,剩余的国民党军阀兵败如山倒,最终逃到了台湾岛上渡过余生。

老蒋败退台湾之后,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自己的几百万精锐为何会战三年解放战争之中土崩瓦解,自始至终老蒋都没有想过他的军事战略计划完美无暇,之所以最终会败给了解放军就是当年三大战役时候他没有把精锐尽早撤出东北,这才有了之后的一幕幕。

那么老蒋为何会有这种感慨呢,他最终为何又没能成功呢?

抢占东北,解放军料敌先机

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东北地区一直有所谓的“共和国长子”的说法,因为当时的东北是全国唯一的重工业基地,而在解放之前东北的重要性就更不用说了。

他当时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黑土地,拥有丰富的煤矿资源,同时这里是当时全国铁路最密集的地方,可以说拥有东北就能够俯瞰整个中国。

也正是因此,当年日俄战争日本和沙俄在中国的土地上为了中国的黑土地大打出手,九一八之时,日本关东军冒险也要发动“九一八事变”,而在日本战败之后,当时日军高层甚至有放弃日本本岛也要占据东三省的想法。

早在抗战胜利之前,我党就已经意识到,抢占东北对我军发展的重大意义,而当时新四军第三师师长黄克诚对这层也有清晰的认识,为此他直接大胆向中央提出了派遣精锐部队进军东北的战略。

而接到黄克诚的电报之后,我军也非常重视,因为这和中央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七大之后,我军陆续从晋察冀、山东军区、新四军各部之中抽调精锐部队12万人挺进东北,同时中央一纸调令让本该去山东的101和罗荣桓元帅立马改道去东北。

事实上,我军之所以这么急,其就是想趁着老蒋在反应过来之前迅速站稳脚跟。

而反观老蒋这边呢?在一开始的时候,对于东北显然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虽然他当时是全国名义上的领导者,可是他控制的地盘是有限的,他本身是靠着江浙一带起家的,抗战期间又把势力渗透进了四川、重庆等地,但是他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始终也是有限的,李宗仁、傅作义、阎锡山等人对老蒋也是听调不听宣。

而东北这块地方,“九一八”之前是张作霖父子在这据守,之后被日本人占领了十四年,他在这里没有统治基础,自己还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老蒋一开始时候对于抢占东北也没太大心思,同时当时东北还是由苏联占据的,老蒋担心自己进入东北就会深陷泥潭之中。

但是,老蒋对于东北没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规划,不代表别人没有。

看着我军陆续进入东北,第一个急的是美国人,马歇尔亲自鼓动老蒋一定要抢占东北,因为美国人不希望看到富庶的东北地区落到亲苏的八路军新四军手里,有了美国人的发话,老蒋最终也不得不奉命行事,在美国海空军的支持下,之前在缅甸战场耀眼的新一军、新六军等远征军精锐部队陆续从南方抽调至东北,之后第52军、第60军、第71军等半美械部队也陆续进入东北。

四平血战之后,解放军脱胎换骨,老蒋开始走下坡路

面对国府精锐的大举进攻,我军在战争初期一下子的时候生存的处境很艰难。

东北地区对于我军和国军来说都是一片真空地带,同时我军先进入东北照理来说也有主动优势,为何在战争初期的处境会这么艰难呢?

首先就是和苏联的关系,事实上当时苏军虽然是八路军新四军的“老大哥”,可是在刚进入东北的时候,苏军对我军并不友好,而国军的背后是美国人实打实的支持,而我军在进入东北的时候想接受日本人留下的装备还遭到了苏联的阻拦,而当时为了抢占东北,有一部分部队是轻装简行,没带重武器,在之后的战斗之中吃了大亏。其次,那就是进入东北之后,我军的扩张速度过快,我军虽然利用关东军的武器装备扩充了大量的部队,可是部队扩充之后,没有进行充分的训练和思想改造,所以在四平战役的时候,我军是吃了大亏的。

不过,在1946年的时候,我军虽然接连遭受了惨败,可是国军却始终无力完全侵吞东北,四平血战结束之后,野司从上至下开始反思问题,而这个时候我军著名的“政工元帅”罗荣桓就开始发挥了他的长处了。

四平血战之后,解放军也充分认识到了部队扩张过快以及野战军指挥员轻敌骄傲的思想,同时也意识到了解放军还没有得到东北老百姓的支持,毕竟东北老百姓此前一直没有接触过我军,所以对我军也有很深的戒备。

所以在这之后,罗荣桓元帅开始组织党员干部下乡帮助农民发动土地改革,穷人分到了土地,见识到了解放军和以前的军队是不一样的,这就使得东北的革命热情高涨,年轻人踊跃参军。

当然了,大量青壮年积极参军是好事,可是这些人之前都是苦出身,文化素质低,没有进行过相应军事训练,如果贸然投入战斗,那么之后的战斗之中无疑会重蹈四平血战的覆辙,为此罗荣桓元帅先是将这些新兵补充到了二线兵团参与训练,等到各项成绩都合格,思想政治都过关了才补充到一线兵团参与战斗。

罗荣桓元帅的这两个想法直接让我军在东北站稳了脚跟,并扫清了四平血战的阴霾,至1948年,三大战役前夕,我第四野战军的规模直接扩充到了近百万人。

而相反,国军则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战役初期的时候,国军凭借着美国人的支持和精良的装备,一度让我东北民主联军无立锥之地,山海关、四平、长春等地相继被杜聿明攻陷,101千里大撤退,直接撤退到了松花江以南地区。

但是,随着战线的深入,国军已经开始在兵力上有些捉襟见肘了,国军上层贪污腐败克扣士兵的军饷,倒卖军事物资,而我军中下层则人民肆意盘剥,这就导致每次攻下一座城,必须要派遣大量的部队来镇压当地百姓。

而国军当时的武器弹药有一部分是美国人支持的,可是大头却还是由士绅富户支撑的,新一军和新六军之前已经习惯了美式后勤,所以打起仗来根本没有节约弹药的想法,很快连后勤保障都开始青黄不接了。

1947年陈诚主政东北之后也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所以他上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以陈明仁来开刀,陈明仁在四平之战“撒豆成兵”,而陈诚以此为由以“贪污军粮”为名直接把矛头对准了陈明仁,不过陈诚这一动作显然没有起到安抚人心的效果,反而让国军内部更加人心惶惶。

而为了弥补军力上的不足,陈诚又大肆扩军,可是收编来的军队之前大部分都是土匪和伪满军队,纸面兵力虽然增加了,可是战斗力却比之前更差了。

到了1948年,我军在东北站稳了脚跟,随即对东北各部发动了攻势,而此时国军已经无法再像前期那样救援四平了,在我军强大的攻势之下,东北国军被切割包围在了沈阳、长春和锦州三座城中进退不得。

辽沈战役前夕,老蒋错失最后一次良机

由于陈诚在东北的一通瞎鼓捣让国军在东北的处境更难了,没办法,老蒋只好撤了陈诚让卫立煌顶上。

此时,国军高层内部对于东北这个烂摊子则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因为在他们看来,此时的东北已经是一个烂摊子,与其这样还不如将他丢弃,当时这时美国驻华顾问团团长巴达维就向老蒋提出趁解放军攻打四平时机将东北国军撤出。

可是这个时候老蒋反而不干了,他认为这个时候撤出东北就是坐视自己的失败,那么面子上显然过不去,因此拒绝执行,只要当时东北的国军以三座城池为据点,那么将来随时可以反攻。

而当时,大部分的国军将领也不同意撤出东北,一部分是因为在东北还有大量的资产,贸然撤退资产是无法转移的。

而像卫立煌以及杜聿明这些身经百战的沙场老将则从战场考虑认为贸然撤退很有可能被解放军在野战之中击败,所以面对东北一摊子烂泥,老蒋始终无法下达撤退命令。

直到1948年三大战役前夕,解放军放弃围攻长春,反而兵行险着朝着锦州方向集结,这个时候老蒋开始意识到问题了,因为锦州是当时东北国军撤退的交通要道,一旦锦州失守,东北几十万国军将再无退路。

因此,在这之后老蒋派出了顾祝同赶赴沈阳劝说卫立煌支援锦州,可是卫立煌却根本不听老蒋的命令,见指挥不动卫立煌,老蒋只好亲自坐飞机赶赴沈阳直接越过卫立煌将命令直达自己的学生廖耀湘,要求他赶赴锦州支援范汉杰。

作为黄埔的学生,面对这校长的命令,廖耀湘只得遵从,可是廖耀湘却又没有完全听从老蒋的命令,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担心贸然救援锦州会直接导致部队在野战之中被解放军消灭,因此他选择袭击彰武切断东野的补给线。

但是廖耀湘没有想到的是,解放军仅仅用了31小时就攻克了锦州,而他最终也在之后的辽西被解放军全歼。

东北国军的被歼灭,直接让整个战局开始逆转,对于东北的乱局他痛心疾首,为了挽回自己的面子,他在之后的日军之中疯狂甩锅。

但是老蒋可能没有意识到,我军当年进军东北时候仅仅只有12万人,为何不到三年就发展到了百万,所以老蒋军事上的失败是次因,最主要的还是当时国府内部从上到下的腐败这才让老蒋失去了民心,最终只能败逃到了那座岛上,所以无论东北国军是否能够撤入关内,最终从根本上也无法摆脱败逃的命运。

1 阅读:462

文文研习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