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崩溃的货币问题,到底应该不应该涨价

杂菜斋说过去 2024-05-12 10:09:11

苏联解体已经过去三十多年,而这正好是我们大规模走向国外的三十多年,所以我们印象中的欧美日本收入拿去和解体的苏联对比,立刻会觉得苏联经济不行,和欧美差一大截的印象。(同理,也会认为我们中国经济不行)

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其实苏联作为超级大国,怎么可能经济规模太差,我们很多人是带了后世眼光看苏联,就像清朝初年看明朝灭亡自然觉得明朝不行,但是在明朝灭亡的几十年前的万历,我们会觉得万历的明朝太强大了,万历三大征武德充沛,物价低廉,人民安居乐业,远不是马上就要亡国的样子。

苏联也是如此,虽然卫国战争损失重大,当时美国占据世界经济一半以上的规模,而且损失极少,而苏联西部都成为了战场,青年一代更是在苏德战争上伤亡殆尽,经济上远不如美国。

但是苏联在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已经走出了困境,经济规模和人均国民收入基本上都达到了美国的六七成左右。别以为没啥了不起,我们现在GDP也就是美国的七成左右,(当然经济规模比如发电量实际上已经超越了美国,)人均更不用说了。而日本人均一度借助日元升值超越美国,但经济规模从来就没达到美国的七成。而且考虑苏联是真的人均,其实普通人日子很舒服。

苏联在60年代70年代其实生活水平不差,冰箱电视普及率很高,汽车也不是稀罕物,我们看七十八十年代的美国电影,里面美国人的生活其实和前苏联的生活相差不大,虽然汽车少一些,但是相对而言苏联福利更好一些,比如基本上苏联人都享有带薪度假的机会,免费医疗和教育更不用说,就是住房尤其是城市住房颇为紧张,许多人还住赫鲁晓夫楼。当然比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比如当时的中国是好得多了。

我们这里首先要提到一句,其实以苏联的自然环境而言并不是很适合发展经济的,在沙皇俄国时期,大多数工业就是建在现在波兰的地区,俄罗斯人不是不想在本土建立工业,但实际上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真的不适合工业发展,所以资本选择把工业建立到当时还处于沙俄帝国的原波兰境内,等到沙俄解体,苏俄和苏联只能在本土建设工业。但实际上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

最典型的,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转为市场经济,经济规模就大幅度萎缩,就算拿苏联时代单独俄罗斯的部分来计算,现在的俄罗斯体量都是大大缩水了。

其中大量产业被放弃,就是俄罗斯的自然环境实际上是不太适合从事很多行业的,苏联因为制度优势让那些经济产业维持下来,而回到市场经济,那些产业就完蛋了,像乌克兰自然环境比俄罗斯还好一些,有著名的黑土带,市场经济下一样走下坡路。反而白俄罗斯维持了部分计划经济,生活水平还维持住了。而波罗的海三国地理条件就好得多,不管是苏联时代还是独立后都维持了高生活水平,这真的就是环境导致的,怎么换体制都一样。

苏联以那种条件,在当时能追赶美国那么快,其实反而是制度优势了。

什么制度优势呢?我们知道资本主义有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就是经济危机,说到底就是资本家拿走了大多数利润,普通人获得的工资没办法消费掉生产的商品,美国一直解决不掉这个问题,而苏联是通过计划经济解决掉了这个问题,把大多数收入发给老百姓不就得了。

在当时各国都有这样或者那样的计划经济,或者说采取了苏联的分配制度,只是计划多一点和市场多一点,美国也有一些计划经济要素,而欧洲更多一些,欧洲在伦敦奥运会上还在吹他们的福利体系,日本则一直把一亿中流放在嘴边。苏联作为计划经济和福利制度的代表,自然最多。

这套体系是怎么运行的呢?拿日本举例,日本大量采取政府投资的计划模式,怎么说呢,就是鼓励老百姓存款到银行,然后银行放贷受到政府监管和鼓励,投资于工商业,而尽量不在金融业空转,而分配上则是采取员工雇佣终身制和员工买公司股票享受红利的办法,尽量在分配环节增加劳动者的收入。

其实美国也是一样,美国的金融业别看现在很发达,在八十年代前其实一直受到限制,而普通劳动者的收入也比较高,当时美国号称黄金时代,有份工作就能实现一对夫妇一套房子两个小孩一条狗的美国梦。

苏联则更加,他们的国民收入甚至超过了生产总值,也就是说发给老百姓的钱还多于生产出来的商品,而且苏联人还有大量存款,基本上没债务,因为医疗免费教育免费,住房也是发的,人们除了买东西没啥可花钱的地方。

关键一点,物价还便宜,苏联一直奉行物价不涨工资涨的做法,所以苏联物价长期是停滞甚至倒退的,就是说十多年前一个面包多少钱,现在依然是多少钱,甚至更便宜,而居民收入是增加的。

这看上去是不是很美好?收入一直增加,医疗教育住房都免费,物价一直跌,人们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能买到任何想要的东西,包括现在许多中国中产甚至欧美中产的标配,看音乐会带薪度假在苏联都是普通工人都能做到的。

现在很多人喜欢把苏联排队看成苏联经济不行的典范,其实这反而说明苏联人的收入太多了。

为什么会排队购买商品,因为买得起,假如买不起的话,就不会去排队了,要么放弃要么零元购,因为价格都买得起,而且能买到,所以才会去排队购买对吧,比如当年苹果专卖店的长队,比如热门奶茶的长队,和现在热门餐厅门口的长队,都是消费得起才会买,要是消费不起,就排不起队了。

#深度好文计划#

而苏联经济的很大问题就是出在消费力太强了,大家都有钱,物价又便宜,出了一个新东西大家都抢着要,抢不到怎么办,肯定不是我们的问题啊,我们有钱啊,那肯定就是生产力不足。

而俄罗斯现在不会排队了,反正是出了新东西,太贵了,那说明我没钱啊,不是生产力问题而是我太穷了。

但实际上正常的产能是无法满足突乎其来的需求的,比如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算得上超越苏联和美国了,但是一旦发生抢购事件一样有问题,比如囤盐囤口罩的时候,即便以我们的产能,依然需要一定时期才能化为产能,苏联就更不用说了。

当然了,排队其实也不是大问题,苏联除了末期大量出现商品短缺外,其实排队不多,就算排队也是购买真正的短缺商品为主。

而且苏联并不是一点市场都没,苏联其实是有计划外经济的,国有企业在生产完国家计划商品还有权力生产计划外商品,还有黑市,苏联是把这些作为计划经济的补充的,虽然这必然会导致双轨制,反而会加强人们排队抢购,比如同样的商品黑市上涨价一倍,那么大家肯定会去购买国营商店的平价商品放到黑市上卖出。

不过总体上,这套体系修修补补还是可以用的,你看美苏在70年代的人均收入基本上是差不多都是月均几百美元这个位置。苏联追赶的速度还是蛮快的。

但是美国在70年代放弃金本位改变了这一切。

放弃金本位代表什么?有很多改变的,比如信贷和金融放开,比如国际货币体系重构,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物价飞涨。从70年代开始,原本长期稳定的物价开始飞涨,尤其是原本在金本位美元覆盖下的西方各国,在70年代开始物价腾腾的向上冲。后来很多人把这个归咎于石油危机石油涨价,但实际上石油涨价其实是物价飞涨必然结局,其他都涨了,难道石油有不涨的理由吗?

在这段时间内,西方各国都焦头烂额的对待这个问题,为了稳定物价,西方政府拼命压制最基础的原材料价格上涨,比如农产品价格,政府宁愿大量给农户补贴,(甚至到了补贴高于农产品产值的程度)也不能让他们大幅度提高粮价,因为其他物价贵一点没事,粮食涨价是要出事的。

到80年代,西方物价一度涨到要美联储搞出10%以上利率压制的地步。按理说,此时苏联应该很好才对,毕竟苏联在当时维持了金本位,虽然国内不能兑换,但是卢布在国际上名义上和黄金挂钩。(其实也是和美元挂钩,毕竟美元是金本位。)等到美元放弃金本位,卢布虽然没可对标的东西了,但实际上因为惯性还是试图和黄金挂钩,但实际上是做不到了,卢布本来就和美元是两套体系,依靠黄金对标,现在美元和黄金脱钩了,没有对标,没有可比性了,而实际上卢布和美元又不能自由兑换,加上美国的暴涨的物价,苏联就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处境。

怎么说呢,原本卢布和美元基本上是1:0.9,就按照1:1计算好了,两者其实完全可以参考,双方的收入比一比就行了。而金本位结束后,美国物价飞涨,利率飞涨,但同时收入也开始暴涨,但实际上生活水平没啥提高。

这一方面让苏联觉得自己的体制很有优越性,但同时苏联也陷入了很尴尬的局面,要是维持原本的汇率,那么卢布也应该贬值,就是居民增加名义上收入,但是物价也上涨。

可是增加收入好说,可是物价不能涨是苏联的铁律,是优越性的体现,是绝对不能涨的。

而不跟随贬值的话,那该维持怎么样的汇率呢?这在当时是很考验苏联的经济学家的,而苏联觉得反正两套经济体系,就自管自玩吧,汇率多少不是大问题。

但实际上过几年一看就不对了,当时欧美各国的人均名义收入和GDP都疯狂上涨,而苏联则一直维持着原本的增长速度,基本上是十年40%,在以前这个增长率其实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西方名义收入暴涨的情况下就不够看了,尤其是我们在后世只会看数据不考虑背景的某些人,就只看到西方各国名义收入暴涨,苏联增长缓慢,但看不到西方名义收入暴涨的同时是物价基本上吃掉了收入的增长,苏联的增长更实在。

当然这在当时不是大问题,当时的老百姓也不是傻子,自然会对比。

但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很难解决了。

我们上次说到金本位和金属货币虽然币值稳定,能保值和低通胀,但是必然会走到信用货币。

一方面是货币总量追不上经济活动总量,另一方面就是大家拿着货币不消费,经济活动就会停滞。

而信用货币就不用担心了,前者可以大幅度加强货币供给,后者嘛,信用货币必然会导致通胀,通胀则逼着大家去拿出存款去消费,也促使商家去生产,回收货币的同时加大了经济活动,经济规模会越来越活跃,经济总量也会越来越大,然后消化掉加印的信用货币,从而形成正循环。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很美,实际操作上要面临人们对货币信用的怀疑,剧烈通胀造成的动荡,还有很关键的一点,谁也做不到适度投放货币供给。

不过一旦熬过那段,信用货币对经济的促进效果还是很明显的,美国在经历七十年代的动荡之后,在八十年代总算熬了过来,之前储蓄的美国人开始负债消费,美国的名义收入也大幅度增加,虽然大多数被物价和负债吃掉。

而且不光美国,日本德国的经济也腾腾的飞涨,(其实我们国家的香港也是此时开始收入暴涨的,六十年代香港的收入很一般,一年也就是几百美元,别说和苏联了,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没法比,七十年代开始暴涨。)面对经济飞快增长的对手,这让苏联产生了自我怀疑,而解决方案其实就是那个苏联不敢碰的铁律,物价。

物价不涨,没有负债,收入增长,一直是苏联引以为傲的制度优势,但是信用货币时代西方经济增长的根本就是涨物价,增加负债,把国民储蓄逼出来成为消费,提高经济总量。

这个转变过程,其实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不是关键,关键是如何度过动荡期,以美国的体量,整个70年代都一直在动荡期度过,何况苏联,本来想温和通胀的,反而因为通胀预期让大家都拼命去买东西,大家都知道物价要涨,肯定要趁着便宜去排队买东西,苏联排队的印象就是这个时候最厉害。

而商家也因为通胀预期藏着自己的商品不卖,(虽然说是计划经济,但苏联的生产厂家在末期拥有很大的自主权。)而商品供给减少就让大家更多的去抢购,而又导致商家惜售,从而整个经济体系都陷入了危机,这就是苏联末期的经济乱象的根源,当时中国去苏联倒卖小商品很多,但实际上苏联真的内部都不能造吗?并不是,否则之前几十年苏联怎么过来的,就是上述乱象导致的商品暂时性短缺。

那美国是怎么解决的呢?实际上美国反而是采取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初期限售限价,然后物价高企后用高利率缓解,而苏联本来就是计划经济,根本没办法采用这个办法,最终苏联过不了这道坎,轰然倒塌。

那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假如苏联把汇率改掉,比如美元实际上面对黄金不是大幅度贬值吗?那苏联卢布就和黄金挂钩,对等升值好了,比如70年代黄金对美元一度涨到800美元一盎司,比之前35美元一盎司升值二十多倍。那苏联对比黄金,也上涨20倍如何呢?

首先,实际上美苏是两个货币体系,这种名义上的上涨没啥意义,苏联也不可能真的完全按照金价对比美元。

其次,真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一卢布换20美元的话,那也很尴尬,一来苏联本来就没那么多美元,大多数外汇都是购买西方商品或者外交人员去西方各国的时候使用的,假如卢布大幅度升值,美元外汇一下就会被兑换光了。而且这必然会产生套利甚至走私。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美元的贬值或者说美元的超发实际上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美元是部分超发,美元对基础原材料比如石油和大宗原材料和粮食的价格是限制死了,这些和汇率实际上绑定的东西价格并没有劳动力价格涨的那么离谱。

而卢布没办法做到这种不对称。关于这点可以去看本人《汇率的本质》一文。

而卢布假如跟随美元贬值,实际上就等于是回到上面的情况,就是物价上涨。

所以别看苏联在70年代对美国有一定优势,但是在美国度过最艰难的信用货币恶性通胀之后,就意味着苏联要过货币关了,而苏联明显就是没过过去。

0 阅读:0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