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代差到底是怎么发生的,真的无法追赶吗

杂菜斋说过去 2024-09-19 15:21:11

在很长时间里,许多人,包括我们中国人,也包括许多外国人都有一个如同思想钢印的概念,就是中国的技术不行,或者说更准确的说法:不如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水平高,但是这其实很有趣,因为我们中国比的是国外最先进的技术,但是因为没有准确的称呼,一般统称国外或者西方,所以很多人会有个极其错误的概念,就是因为只要是外国,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技术也比我们先进。

这想法自然是不准确的,我年轻的时候,报刊杂志上对于我们的技术水平往往有一个比较可以量化的说法,就是达到西方发达国家XX年代的水平,这里的西方发达国家直接把发展中国家排除出去,实际上也就是英法德美日这主要几家了,至于达到多少年代这个现在互联网不太提了,都喜欢用另外一个说法,就是我们落后西方多少年。

但其实呢,这就是沿袭当年的说法罢了,当年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往往会说我们的技术达到西方发达国家八十年代初的技术水平,而后来所谓落后十年,就是这样来的。

但其实呢,当年何止落后十年,我记得九十年代很多工厂能达到西方七十年代水平就被认为是国内比较先进的了,当年的技术差距可见一斑。

但是现在很多说法极端化,就是认为落后几十年,那就代表着要一直落后,根本无法追上,比如之前很流行的说法,就是我们生活水平和美国上世纪中叶差不多,因为美国上世纪中叶就普及了冰箱彩电了。所以我们落后了美国几十年,还会一直落后。

当然,这种无知的说法很快就得到打脸,我们这几年不管是工业技术还是生活水平都突飞猛进,硬要套用上面的说法,比如高铁之类,我们反而领先美国十多年了,但是正常人都知道,这是不现实的。

基本上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不用我们来比,日本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战前日本和美国的差距和我们当年和美国的差距基本上差不多,但是日本穷追猛赶,在80到90年代技术和生活水平上都不逊色美国了,所以说差距不是永远如某些人幻想的只会恒定不动,而是不断变化的。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技术不是一个概念,必须依附于人的身上,简单的来说,就是技术需要科学家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才能实现,假如这些人突然之间消失了,连带那些图纸书籍也没了,那么直接就可以说这个技术失传了。这其实在古代是经常发生的,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都出现过,比如说中世纪的技术很长时间都远远落后于罗马帝国时代。

而且这其实也会发生在现代,比如在长期去工业化之后,之前的一些工业强国现在再想再度工业化就很难了,为什么?因为原先的技术工人年纪太大了,因为去工业化,没有培养新一代技术工人,直接断层了,即便图纸和科学家都在,但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技术工人,就无法实现复现当年的技术。

最简单的一点,欧美各国在去工业化之后,最赚钱和最热门的大学专业都是法律医生金融这些,而理工科基本上本国人都不愿意去学习,只能由外国学生来学习,一开始还没怎么,因为老的一批技术骨干还在,可是时间过去几十年后,发现国内的技术岗位全部都被外国人占据了,要想重新复兴,还必须到某些国家去挖人。这实际上就是很多产品技术退步的原因,像某些家电,有些人会抱怨,国外的某些商品原来很经用,现在没多久就坏了,技术大不如前,有些会说是因为控制成本的关系,这或许是有部分因素,但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国外技术工人大不如前的关系。

上面说的是技术退步,那么有没有技术快速进步的例子呢,当然也有,而且不少,比如日本就是个典型,还有最典型的就是我们中国,在解放前,我们都知道我们是落后的农业国,很多工业品都是造不出来的,但是在一五计划后,我们一下子能生产许多工业品,甚至有些比如飞机,当时直接引进了前苏联最先进的飞机,从某个程度来说,新中国当时某些技术一下就从一无所有直接飞跃到国际最先进的水平,虽然说距离消化和自产还有创新有一段距离,但是单纯从技术上说,确实是飞速发展。

说到底技术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有足够的人和资源,就完全可以一步把技术快速推进,用个不好听的说法,就算原始部落,假如这一代没有了学习能力,但是下一代只要有学习能力,从小开始教育,一样能把技术灌输进去。也就是说,从小培养,小学中学大学,二十年就能培养出来一代技术人。

而实际上因为义务教育的普及,在义务教育普及的国度,根本不需要这么久的时间,直接高中甚至初中毕业就可以开始培养了。一般几年就可以完成基本复制,所以现代工业化的最基本前提就是普及教育,因为普及教育才能把技术培养的时间大大缩短。

当然,以上说的技术快速进步是从0到1,但此时的技术升级还是简单复制,也就是我们在90年代到新世纪前几年做的,进入工业大国的时期,而要再次技术升级,有所创新,进入工业强国的阶段,就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复制很简单,因为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按照图纸和专家指导就行,但是创新不一样,需要思考为什么之前的技术要求是这样,为什么不能那样,然后要不断做试验,甚至多走几遍,花费大量资源,甚至比复制技术多几倍的资源,才搞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而此时技术实际上还是停留在原本的水平。

在这个阶段是最难熬的,因为技术实际上还是那些技术,我们只是搞懂摸透了这些技术,但本身上没有进步,表面上看,和直接引进复制技术没啥区别,还多花了那么多钱,完全得不偿失。

但此时才是真正的开始,因为复制技术是没有自创能力的,永远落后别人,下一步继续还是要引进技术,只有摸透了技术,才能有所创新,超越别人。在这个阶段常常会被嘲笑和认为经济上得不偿失,但是没有这个阶段,是无法前进的,最典型的就是日本超越美国技术,是完全依靠封闭市场和鼓吹国产第一来进行的,比如日本的国产汽车,一开始就是仿制西方,相对美国和欧洲车真的就是垃圾,价高质低,按照经济规律来说,日本车应该一辆都卖不掉,彻底倒闭,但是日本人保护自己的国内市场,用经济手段和宣传让大家买国产车,然后不断进步,最终70年代开始一点点超越欧洲和美国车。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新技术的弯道超车,就是与其和你一点点的比现有技术,干脆我开辟一个新赛道,不和你比现有技术了,比如德国和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为什么选择内燃机和电力?尤其德国,根本不产石油,还是首先开启了汽车时代。因为他们知道在蒸汽机上和英国比,是拼不过的,英国当年的蒸汽技术是远远领先其他诸国的,但是开辟了新赛道之后,德国美国就可以和英国站在同一起跑线,甚至领先一步了,因为英国那领先的蒸汽机技术反而成了妨碍。

我们现在开启的新能源车时代也是一样的道理,与其和国外比拼旧技术,尤其那么多的专利壁垒,还不如开辟新的技术,而且国外原本的燃油车优势现在反而成了劣势,像德国日本乃至美国都因为庞大的燃油车销量,舍不得转型新能源车,所以落在了后面。

说到底,技术这东西,唯一一个可以确定的就是,永远求新求变的一方才会进步。

0 阅读:1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