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之旅的感想,陈平不等式和汇率差带来的好处

杂菜斋说过去 2025-01-27 15:28:43

前段日子去了一趟甘肃,主要是敦煌武威和兰州,可惜没去姜维的老家天水,据说那边是和江南一样的气候,希望下次有机会再去。

甘肃之行,其实大多数在我的预料之中,毕竟长期以来受到的资讯,对于西部的发展已经有所预料了,反而去过西部的因为之前的感受,容易以老眼光看西部,这也很正常,或者说时代变得太快,别说西部了,上海10年前和现在也变了许多,现在想想,那些90年代乃至80年代出去的海外华人,印象里的中国一直停留在他们离开的那瞬间也蛮正常的了,毕竟人永远相信眼见为实。

那么西部发展得怎么样呢?老实说呢,和东部比起来还是有差距的,去的这三个地方,敦煌是县级市,武威是地级市,兰州是省会,正好是三个代表性城市,至于农村这里就不说了,没怎么去,不敢胡说。

就这三个地方,我每到一地都自己乱逛了一圈,看看城市景色,看看建筑,看看物价,从城市外观或者说基础设施看,做得都很不错,尤其是新建筑,可以说很漂亮,但是总体来说,基本上是东部比如江苏浙江这些地方的五到十年前标准,其实这已经比数据好看许多了,单纯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话,敦煌武威兰州这三个甘肃的代表性城市,基本上是5万,4.9万,7.9万。而我们就拿福建来说,福建省会福州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达到了8万,和现在的兰州差不多,福建宁德市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是5.5万了,

福建如此,浙江广东江苏山东这些经济大省就不用说了,甚至在印象中属于中部的安徽,省会合肥在201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也有7.8万了,所以说甘肃相当于东部十年前可以说已经比数据好看很多了。

收入也不是很高,比如敦煌月收入3000左右,武威有个大姐和我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兰州好一些,但是也高不到哪里去,倒是有一些有矿的城市人均收入很高,比如玉门金昌这些地方,而这和我查到的数据上也是相符的。

但是很有趣的一点就来了,按理说吧,这么低的收入,而超市里大多数商品都是全国性的品牌,物价也差不多,一些本地品牌稍微便宜,也便宜不到哪里去,吃饭你要说便宜确实也算便宜,但是也不能说便宜到哪里去,比如兰州拉面不带牛肉也要七元一碗。加上西部冬天供暖更是硬性支出,一个冬天几千是起码的。

但是呢,兰州我就不提了,怎么也是省会,就我看不管是敦煌还是武威,街边的私家车一点都不少,虽然大都是十万以下的车,但是油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啊,就拿那位大姐来说,一方面夫妻收入只有几千,另一方面周末还能时不时开车去周边旅游。

这完全是违背常理的对吧,2000人民币月入,300美元和欧元都不到,两夫妻加一起也就是600美元一个月你要是在欧洲或者美元一个月拿600欧元或者600美元,然后你和别人说我有一辆车,周末自驾游,你觉得别人会不会当你是疯子。

然而,这确实是事实,而且细想一下,这也不是西部独有,其实在东部也发生过,我们是在2010年汽车销量就达到了1800万辆,那时候不管东部西部,我们的收入都谈不上高,很多人也就是三四千甚至两三千的收入。可是就有那么多人买了车。一年1800万,相当于中国一年有1%的人买了车,而且销量越来越高,这说明很多人在收入不高的时候都买了车。

之前我把很多人买车归咎于要面子或者需要汽车工作,现在回头再看,中国家庭在收入低的情况下能够有余钱买车,其实就相当的明显了。

什么明显呢?就是真正的可支配收入,中国老百姓比想象中多。从经验上看,西部目前应该也会很快进入快车道,经济开始腾飞,就是西部的人口还是太少了,这是限制他发展的最大问题。)

网上有个陈平不等式,就是北京大学教授陈平说中国工资2000,比美国3000美元活的舒服,一开始大家都骂,然后最近不是小红书对账吗?大家发现这个陈平不等式搞不好是真的。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收入高,固定支出也高,最终结余没多少,甚至倒欠。中国工资低,但是固定支出也低,还有一定的结余。

这里我不谈中美到底生活水平如何,就说这个结余的事,很多人在谈收入的时候,只看收入,是不看支出的,或者只粗略的看,比如所谓可支配收入,很多人就直接算去掉税和社保直接到手的收入,这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收入是避不开的,我们就称其为硬性支出,比如税啊,食物啊,房租,水电煤,交通费通讯费,这些都是刚需,有些可以压缩,比如衣服,非必要的电器,奢侈品等等。

硬性支出太高,那么就意味着可结余的收入很低,而硬性支出低,那么就算收入低,搞不好还能结余不少收入。

我举个例子,某个城市白领,每月8000,房租4000,水电煤交通吃喝3600,最终到手搞不好只有400,甚至搞不好要月光甚至借钱度日。但是他的父母,每月2000,但是住自己的房子,水电煤交通吃喝也就是1500,最终能结余500。

也就是说,明面上小白领的工资是父母的4倍,但是因为刚性支出太高,实际上结余反而还没父母高。这就是典型中美的情况。

当然了,我们可以说两者享受的生活品质不一样,但从结余上来说,就是如此,而白领唯一的希望就是收入再增长,尤其要超过硬性支出的增长,可现实是,硬性支出的增长要大于收入增长,这就是美国的问题。

我之前多次提到,美国或者西方国家对我们有汇率优势,收入优势,因为汇率和收入的优势,他们能够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商品和服务,但这是有前提的。

最能享受的这个好处的,是西方的上层阶级,他们拥有充足的资本,能用各种手段获得这种汇率差或者收入差带来的好处,比如西方可以在中国资产廉价的时候大量买入,而这种做法是大多数美国人都做不到的。

其次嘛,就是收入高于一般老百姓许多,有大量结余能到中国或者其他国家长期旅游,最典型的就是美国退休后,退休金足够多的话,去某些国家比如希腊享受生活。

或者说拿着美国工资,住在中国的驻华高管等等。

至于其他人,那些没有结余的西方人,甚至连机票钱都要考虑再三,精打细算的,甚至买不起的,那实际上是享受不到这种汇率差的。也就是说,发达国家这种所谓高收入带来的好处,实际上大多数人被高支出影响,根本享受不到,只有超出一般人收入许多的人,才能享受到这种好处。

但问题就在于,美国要从没有结余的中下层攀升到有结余的中上层,难度不小,每个人的收入基本上都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出现大量结余。大多数家庭需要子女读书好能读大学才能突破这个限制,可是偏偏读大学的花费极高,中下层连结余都没多少,怎么支持子女读书呢?

也就是说,没有结余的人实际上基本上很难再提高自己,达成阶层跃升,因为你的钱也就是刚刚满足自己的生活罢了。

然后回到我们这边的问题,我们中国有点好处,不管地处东南西北,收入在应付支出后,大多数人还有一定的结余。

去大城市打工的,虽然有房租压力,但是相比美国房租来说,我们的房租压力算比较小的,只要不过度消费,还是能有一定结余的,另外大城市的好处就是未来有工资上涨的预期。

而小城市,房租低,甚至本地人就有自己的房子,没有房租压力,能结余更多的钱,所以在很多小城市,反而更早的拥有自己的车。当然也和小城市公共交通不发达,停车方便等因素有关,但是有足够的结余收入是关键因素。

所以从结余收入看,中国其实有结余的老百姓比美国没结余的老百姓日子确实要好不少,尤其中国还在发展期,收入是不断增长的。这里看陈平不等式是对的。

但是,要注意的是,假如说,美国人也有结余的话,那就是另外的情况了,比如陈平不等式是2000人民币好于3000美元,这从结余角度看可能是对的,但是假如是2万人民币和3万美元,20万人民币对30万美元,那肯定就不可能了,因为到了这个收入标准,肯定是双方都拥有大量结余了,那肯定是谁收入高谁生活水平好了。(当然真到了那种收入,也没人会这么比。)

所以说陈平不等式为啥一开始被人骂,因为那时候对比的都是当时有大量结余的,现在发现美国没结余的这么多,陈平就被平反了,但其实也就是不同阶层的区别,美国收入越高的阶层生活越舒服,这是铁的事实,所以我们的许多富人去美国,也是一种理性选择。

不过对于普通人来说,在中国就比美国好许多了,除了物价便宜,有足够的结余外,教育相对便宜,让普通人的后代有机会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不至于像美国那样,被昂贵的教育费用压倒。

这点在年轻人感觉特别明显,我们的老年人虽然普通话普及率还算可以,但是通常来说,口音还是比较重,很多人甚至只会当地话,越年轻的普通话越标准,00后不管在哪里,不管会不会当地方言,普通话都很标准了。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这也是我们中国发展的基石,最近十多年中国的发展越来越快,尤其各种科技突破,其底气就是我们的教育普及化。

廉价的教育给我们带来大批人才,而大量人才会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带动生产力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最终我们的收入也获得增加,而且也能促进物质成本降低。

不过,这只是相对于国家来说,对于普通一员来说,要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就需要合适的规划了,这在过年后再说了。

0 阅读:0
杂菜斋说过去

杂菜斋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