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春节熊向晖独自在家,三只鸡“服毒自尽”,全家人哭笑不得

历史学馆 2024-01-07 20:41:29
险些被发现

1947年1月,当时胡宗南仍对熊向晖十分信任,连熊向晖被人指为共党,胡宗南几番驳斥,说绝无可能!

在胡宗南的引荐下,许多国民党的高级干部都与这位年轻有为的青年相识了,甚至蒋介石也听说了,此前还派自己的儿子蒋经国一起和他共事。

因为熊向晖办事有条不紊,善于揣摩上级的心思,因此在国民党内部,对他的评价还算不错!

次年一月,熊向晖与谌筱华结婚,蒋经国亲任证婚人,熊向晖的妻子谌筱华,同为中共党员,与熊向晖共事多年,二人情投意合,结伴而行,倒也顺理成章。

本来,这场婚礼之后,熊向晖就会和妻子一起去美国深造,再借机回国,完成他的卧底生活。

不过,事情很快发生了变化,熊向晖正准备赴美,忽然接到胡宗南的一个电话,要他马上与胡宗南见面。

熊向晖被吓坏了,他以为自己的身份已经曝光,抱着必死之心而来。最后,胡宗南与他会面,告诉他,国军已经决定全面进攻延安,要求熊向晖再坚持三个月,就可以走了。

熊向晖明白了这一点,放下心来,又跟胡宗南待了一会儿,结果又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胡宗南把攻打延安的计划放在了他的办公桌上。熊向晖连忙打开,仔细看了一遍,将这个方案记录在脑海中,然后拷贝了一份,递给了王石坚,让他转交给周恩来。

周恩来得到这个消息后,对熊向晖大加赞赏,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及时、非常有用的消息。熊向晖得知此事后,幽默地回了一句:“应该谢谢胡宗南,没想到他借我的手送了一份礼物!”

因为我们事先知道了敌人的动向,胡宗南的阴谋没有实现,毛主席从延安成功撤退,胡宗南主力部队吃了大亏,全是熊向晖的功劳。

这次事件后,胡宗南元气大伤,也收敛了许多,熊向晖留在身边已经没有什么用了,便派熊向晖去美国。

1947年7月,熊向晖乘飞机去美,然后就离开了。

熊向晖的身份在9月曝光时,胡宗南对远在美国的熊向晖已束手无策,怒不可遏,一病不起,对熊向晖唯一的处罚,也不过是停止支付他的生活费和学费而已。

熊向晖深知国民党的“宁可错杀,不可放走”的残暴作风,因此,他很怕胡宗南会找谌筱华的麻烦,因为他的夫人一向与他合作。

但直到1949年他取得硕士学位为止,胡宗南都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似乎是为了给他打掩护。熊向晖亦是一肚子的疑惑。

熊向晖于1949年7月途经香港返回北京,与蒋南翔同志一道,被周总理亲自接见。周总理大喜,说道:“打了胜仗,我们又见面了!”

熊向晖在和周总理谈话时,才明白胡宗南为什么不找他们夫妻俩的麻烦。

周总理是我们党的秘密部队的最高领导人,他是一个非常熟悉敌人的人。

周总理很清楚,作为蒋介石的心腹,胡宗南两次进攻延安,都被我党打得落花流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的心腹秘书,这让他很难向蒋介石交代。

如果蒋介石知道熊向晖是我们的秘密工作人员,蒋介石一定不会再相信胡宗南,所以胡宗南也不会得到蒋介石的重视。诡计多端的胡宗南,为了自己的利益,肯定会把这件事情压下去。

熊向晖听到这里,才像是从梦中惊醒,叹息一声:“我和胡宗南在一起十10多年,都没有周总理更了解他。”

30多年以后,得到我党特赦的沈醉写了一本《军统内幕》,证实了周总理的判断是对的,好脸面的胡宗南,一开始就恳求他帮自己压下熊向晖的事情,一定要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周总理于11月6日下午在中南海的勤政殿设宴款待张治中,邵力子,刘斐等人。“熊兄弟,你也起义了?”周总理带着熊向晖走了过来,高兴的说道“他不是起义,他是回归!”

建国后的风采

1960年5月,中华总工会会长刘宁一得知毛主席即将访问郑州,也赶到郑州进行筹备和接待毛主席。

熊向晖也随团前往郑州,他是主管外交事务的一员。

尽管预先预计毛主席接见外国客人的时间不会太久,但事实上,因为当时的氛围太浓,这次会谈足足开了四个多钟头。

毛主席目送非洲友人离开,熊向晖也来到餐厅,正在此时,刘宁一匆匆赶来:

“主席吩咐,让我们在非洲的朋友们面前,发布一条新闻,等着你的回信。”

熊向晖连饭都没来得及吃,就急匆匆地跑到毛主席那里。

一进去,就看到了毛主席,他坐在一张长椅上,正在闭目养神。毛主席看到熊向晖,也不客气:

“我不和你握手,来,快坐,我给你一个机会今天让你当一回秀才,茶几上的烟,自己拿上抽。”

毛主席跟他们简短地谈了一下刚才与外国友人谈话的内容,并且对熊向晖说:“今天又要发一条新闻,把非洲朋友的谈话内容和我的发言重点都写出来,说明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态度,不能拖得时间太长,要快,半小时能写出来了吧。”

熊向晖想了想,拿着圆珠笔在纸上飞快地写了几个段落,又加了几个段落,还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毛主席很着急,所以熊向晖没有再抄录一份,而是递给了刘宁一,刘宁一递给了杨尚昆,最终递给了毛主席。

熊向晖将稿子带回来之后,只对刘宁一和杨尚昆进行了一些小的改动,毛主席只对三个部分进行了改动

第一段是“他们热烈赞扬毛泽东主席带领下中国人民的丰功伟绩”,毛主席删去了“毛泽东领导下”几个字,改为“在自己的工作上”,并删除了“伟大”一词。

........

熊向晖想了一想,然后告诉毛主席:

“主席,你改的很好,但你说的第一句话,我就看不懂了。”

毛主席微笑道:“哪里不明白?”

拉丁美洲的朋友们说,中国人民在毛泽东主席的带领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不明白,主席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们不能像他们说的那样写。”毛主席摇了摇头,继续说道:“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发展,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不是很大,现在还是个穷光蛋,谈不上伟大。”

熊向晖还是不明白:“毛泽东主席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是真实的啊!”

“你干嘛非要说毛泽东的领导?”毛主席的声音,似乎变得很重。

“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就不可能取得成功,这是唯心史观,而不是唯物史观。

1961年,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里访问中国,陈毅在欢迎大会上说得很清楚,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1969年,由于国际局势的变化,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陈毅都特别要求周恩来派人协助,周总理就毫不迟疑地点了熊向晖。

这一次的推荐,让熊向晖从四大元帅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更是与四大元帅共同勾勒出了未来十年内的国际局势

1971年,尼克松秘密派遣基辛格到北京参加会议,熊向晖也随行,中美两国的很多会议,都是在周总理的护送下进行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熊向晖在中国与世界的交往中,不知不觉地被其所感染,并有了自己的思想取向。

事实上,熊向晖这样的天才,不管选择什么道路,最终都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而熊向晖却从来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不管遇到多么大的诱惑,他都将共产主义的信念牢牢的记在了心中,周总理和叶剑英都是他最好的导师。

1975年,熊向晖退役回国。

熊向晖忙完手上的事情,第一时间就去找叶帅,叶帅有事请假在家休息。

许久未见的两人,一聊就是一下午。

熊向晖问道:“我前两天想见周总理,结果他说他身体不好,可能是工作太忙了吧?”

听到熊向晖的问题,叶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是啊,总理这几天都在忙着工作,最后积劳成疾,身体垮掉了。”

熊向晖被叶帅的话吓了一跳,又看到叶帅有些伤感的神色,知道事情有些不对劲,连忙问道:“总理的病情很严重吗?”

叶帅摇摇头,回答熊向晖的问题:“你就别过去了,让总理多睡一会儿。”

事实上,周总理的病情已经到了晚期,无药可救,叶帅不敢把这个消息告诉熊向辉,熊向辉一直把周总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亲。

“一路走好,恩来同志。”

1976年1月8日305医院,小平同志声音颤抖地说出这番话,叶剑英立在他背后,也是一语不发,热泪盈眶。

他们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处理着这位好总理的后事,光是宣读悼词的人,就已经引起了无数人的议论。

虽然他也是候选人之一,但叶剑英却是直截了当地说道:“论资历,论资历,小平是最好的选择。”

熊向晖十分悲痛,但是人都死了,活着的人也只能好好珍惜,所以熊向晖于1月22日到北京西山探望叶剑英。

二人许久未见,但眼下的情况,却容不得他们多说什么。

熊向晖看着这位值得信任的老朋友,直截了当地问道:“你的人靠谱吗?”

两人都很清楚这句话里的意思,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熊向晖这才稍稍松了口气。

幸好,改革派再一次做出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作为一名长期在地下工作的人,熊向晖的人生可以说是充满了危险和成就。

他是中央派在国名党内部的一柄利刃,这柄利刃直刺人心,在国民党的高层中待了十多年。

此后,熊向晖先后从中央调往中央统战部副部长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副会长、对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等职务。

就在熊向晖从调查部和统战部副部长的岗位上退休之后,他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1982年10月上旬,熊向晖忽然收到中国信讬公司董事长打来的一通电话,说:「向晖同志,我想亲自登门拜会,您将来中信公司,主持我们的工作,中央已经作出决定,任命您为中信集团的党委书记。」

熊向晖其实早就认识荣毅仁了,但是在接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他还是很意外的,他刚刚卸任了调查部的副部长,也是统战部的副部长,对于荣毅仁的这句话,完全没有心理准备。

没过多久,中组部与熊向晖交谈,告诉他原因,叶剑英、聂荣臻两人,在知道他要退休的时候,都向中央建议,说熊向晖是个人才,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个,是时候做点什么了。

于是,中共中央采纳了这两位的意见,于1982年10月9日,正式委任熊向晖为中信集团党组书记、副董事长和副总经理。

熊向晖对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早已了如指掌,对中央的具体指示,也很清楚,那就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所以,他坚定地支持荣毅仁,支持中信集团。

那时候恰逢国家机构改革,全国精简机构、精简人事,中信公司原是一家中央企业,由60名员工组成,后来经营规模扩大,至1982年已增至206名,中信集团属于“超额编制”。

熊向晖经过认真的调查和研究,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事实上,中信集团成立之初,国务院的领导们就把它当成了“拾遗补阙”,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家公司的经营范围已经远远超过了原来的规模,涉及到了方方面面。

但是,因为业务范围的扩展,加之自身使命不明、约束重重,中信目前存在着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一是编制设置不足,二是与相关部门之间的矛盾。

熊向晖、荣毅仁等人曾多次讨论、研究.

熊向晖大胆提议:最好现在就把中信集团的人员编制冻结起来,然后上报国务院,请求批准扩大到800人。

熊向晖来到中信不足一年,就因年岁渐高,自动要求中央退休,1983年6月9日递交一份报告书,准备在以后的岁月里,写一份回忆录,以供党内参考,但荣毅仁却在6月13日,亲自写信给国务院总理,其中写道:

“向晖同志在国外工作有很多年了,他在公司的这9个多月,对党的方针和政策把握得很好,也很会出主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互相支持,合作愉快。所以,我请求中央,不让他退休。”

1985年8月,由于年龄的原因,熊向晖正式辞去了中信集团党委书记一职,但是他仍然是中信集团的副主席,直到1989年1月。

熊向晖的传奇人生,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一书中有详尽的记录,他与周总理一起执行过许多重要的任务。

熊向晖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

1971年夏天,熊向晖与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恰逢熊蕾从东北农庄返回北京探亲。但熊向晖对自己的女儿,却是一星半点都没有泄露。

当她问他在做什么的时候,他说他不能告诉她。

离开之前,她想见他的父亲,但是他不能回来,问他在忙些什么,他也不肯说。你跟她说,两天后你就知道了。后来,她从收音机里得知,他的父亲正在接见基辛格。

在一所大学里,一名教师问她:“爸爸教了你什么?”熊蕾一愣,她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爸爸竟然会教自己。似乎并没有刻意去培养自己,而是任由自己去发展。

上中学时,有一年放寒假,爸爸妈妈被送往广东从化养病,爸爸还带哥哥去看看南方的风景,那时他们可开心了。不过,寒假快结束了,熊蕾的作业却只写了一篇,这让她很是担心。

熊向晖表示,多读点书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熊蕾虽然惊讶于自己父亲的不按常理出牌,却也不敢这么做。

但也正因为如此,熊蕾才能牢记老爸那句“行万里路”的教诲,几年之后,她去了美国,并创造了400美金游历美国的辉煌纪录。

1970年的春节,妈妈要到南京看望外婆。

节日里回不了家,哥哥在北京的厂里工作,一周才能回一趟家。于是,只剩下父亲一个人在家。

他自己又不会做菜,只能去单位食堂吃,可是,家里还养着三只过年用的鸡,这可咋办?那一年,北京的蔬菜供应十分紧张,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票,这三只鸡,也就是过年时的“年货”。

哥哥在进厂之前,嘱咐他,以后每回家里,都要喂一捧米饭。还给他看了米袋子在哪儿。父亲同意了。

一周之后,这位哥哥回到家里,看到三只小鸡都已经死去。老爸也是一脸的无辜,他告诉我,我已经给他们喂过饭了。哥哥去鸡舍查看,却在角落里找到一瓶敌敌畏。

原来,老爹只会给他们喂食大米,却不会给他们喝水,这三只小鸡都快渴死了,只能去找农药瓶子“服毒自尽”。这一事件使整个家庭又好气又好笑,哥哥也很懊悔。

熊向晖是个传奇人物,却不知道,在他的生活中,他也是一名需要家人照顾的人,着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1 阅读:10
历史学馆

历史学馆

温一壶酒,煮一杯茶,请君暂座儿,听我道尽那茫茫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