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和闺蜜雯雯一起逛商场时遇到这样一幕
一个8、9岁大的女孩跟妈妈闹情绪
僵持几分钟后妈妈也是气急了,直接推开孩子就离开
这样的一幕,也瞬间引起周围人的议论纷纷
当时,旁边有个大姐立马就站出来发声:“再怎么生气也不能扔下孩子呀”
本以为那位妈妈免不了一顿闲言碎语的重伤
没想到,身后有几个带娃的家长说出了大实话
他们说:
“要不是气急了,有哪个妈妈会忍心丢下自己的孩子?”
“你是没遇到那种油盐不进的孩子,只有过来人才能体会”
“现在的孩子叛逆起来直接能气死人,当父母的也是越来越卑微了”
…
听完大家的议论纷纷,我和闺蜜也不约而同地聊起了“孩子叛逆”这个话题
闺蜜说:“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叛逆,我和我妈就处成了姐妹”
刚开始我还不信,内心产生无数个疑问:“真的有孩子不会经历叛逆期吗”
直到我了解闺蜜和她妈妈的相处方式后,又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等到经历“商场母女”的情绪风波后,我和闺蜜又去旁边咖啡屋喝下午茶
正在相谈甚欢时闺蜜的妈妈打来电话
当接起电话那一刻闺蜜的开场白就是:“哈喽美女,你今天没约会呀”
听完闺蜜的打招呼方式,我下意识地撞了她一下,小声提醒:“你不怕你老妈骂你呀”
闺蜜调皮地笑了笑,然后继续跟老妈八卦各种新鲜事
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一聊就是十几分钟的“煲电话粥”羡慕到我了
想想我和父母的电话联系,永远都是那么几句话:
•“干嘛,什么事”
•“你什么时候回家”
•“你管好自己就行了,我们不用你操心”
•“没事,我挂了”
当这些扫兴的话和闺蜜的聊天形成鲜明对比后,我似乎明白了
原来,真的有不会经历叛逆期的孩子
都说好的关系决定着一切,没有叛逆期的孩子也是一样
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相处得是否轻松,都决定着孩子有没有叛逆的冲动
如果我们连亲子关系都处理不好,那孩子自然是很容易就出现各种鸡飞狗跳画面
所以,想要孩子没有叛逆期,预防要从好的亲子关系开始修炼
比如,做好以下几点叛逆期预防,你和孩子也可以一直友好相处
第一点:
重新认识叛逆期
每一个叛逆过的人身上都有一份童年疤痕,这一点经历过的朋友都懂
记得小时候最不愿意听到父亲说的话就是:
“你看看xx,人家多听话懂事,你简直就是一个祸害,这辈子专门来报仇的”
那个时候虽然不完全明白“祸害”是什么意思,但这个标签却深深地刺痛了我
直到现在,每次和父亲待在一起时都满身的不自在
为了逃避父亲带来的“标签”打击,我甚至出现了被骂恐慌症,一年到头不跟父亲通电话,回家的次数更是屈指可数
父亲也总说:孩子养大了就是“白眼狼”
只有我自己知道,这哪里是“白眼狼”,只不过是从小被压制下的心理负担而已
是害怕被骂,也是逃避被骂的一种心理反射…
为什么有些孩子没有叛逆期?从闺蜜雯雯的身上我就找到了答案
因为闺蜜有一个从来不会给她贴标签的妈妈,包括不听话叛逆也一样
听闺蜜介绍说,小时候的她是一个特别臭美的丫头
有一次非要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去上学,妈妈听说后并没有大发雷霆,而是耐心地回应说:
“我可以把高跟鞋借给你穿,可你一定要考虑清楚,这鞋到底适不适合穿到学校哦”
说到这里我就已经很羡慕了,如果这件事发生在我的身上,一定会被骂得狗血淋头
闺蜜也毫不掩饰地说:
“那时只不过是好奇而已,当老妈大方把高跟鞋借我后,也就那么回事”
原来,矛不矛盾的边缘就在于家长的认知程度
当你觉得孩子能处理好这件事时,孩子就有处理好这件事情的认知理智
预防孩子叛逆的相处之道也是一样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叛逆期”的同时,还不要忘记了一件事
即:成长就是在不懂里找答案
当你试着把叛逆当作成长标志去看待,去和孩子一起在不懂里找答案时,很多事情都变得简单多了
第二点:
听孩子把话说完
当大人的威严已经无法压制孩子的情绪化时,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
进入情绪化的孩子也容易开始油盐不进,甚至说什么都不听、故意和你反着来
这个时候大多数家长的第一反应也是:“孩子叛逆了”
其实,所谓的叛逆只不过是家长们一厢情愿说法罢了
当我们回望过去,是不是总喜欢把孩子不听话的各种行为统称为“叛逆”
可这种以“听不听话”来定义孩子“叛不叛逆”的说法,总归是太草率了
邻居的孩子乐乐算是我看着长大的
从幼儿园开始乐乐就表现得特别乖巧懂事,吃完饭帮妈妈洗碗扫地,妈妈累了躺在沙发上也贴心地按摩
本以为邻居得子如此,未来一定没有所谓的叛逆期,可想象终究是抵不过现实
大概从小学三年级开始,乐乐就开始有情绪、也时常变得情绪化
还是拿洗碗、扫地这件事来说吧
上了小学后的乐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每天放学都要跑出去跟同学玩一会
一来二去的,邻居妈妈就开始担心“太贪玩会影响学习成绩”
从那以后妈妈也经常以唠叨的方式让乐乐留在家里
比如:“你看xx回家后就知道帮忙做家务,你看你现在是越来越懒了”
还有一次,乐乐放学回家把书包一扔就跑出去找同学
这件事被妈妈知道后,当即就把乐乐痛骂一顿:“天天就知道野在外边玩,就这样下去,你还能有什么出息”
这番话狠狠地刺痛了乐乐,本来欲言又止的话也在那一瞬间化作怒气,他摔门而去
直到晚上回家,看着乐乐拎着一个蛋糕才知晓个中缘由
原来,那天是妈妈过生日,乐乐也早早地准备好零花钱,准备放学后偷偷定一个蛋糕
其实,很多时候、很多事情,都是在于缺乏沟通的真相忽略
孩子真的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糕吗?并不会
如果你跟孩子真到了情绪极点,请记得:一定要先听孩子把话说完
这是我们对孩子最重要的尊重,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礼貌
你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的过程,也是了解孩子的一次机会
因为,孩子所阐述的事实也是负面情绪释放的过程,好的亲子沟通需要的也正是这份淡定与从容
第三点:
给予恰当决策能力
潘多拉效应里的“不禁不为,愈禁愈为”,就特别适合孩子叛逆里的逆反心理
孩子不听话就是叛逆吗?并不是
只不过是他们的成长标志而已,说明孩子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主见想法
自我意识觉醒的孩子,一般在语言上的反对表现比较明显
特别是当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段之后,你会发现以前挺乖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变得喜欢说“不”了
叔叔家的小宝就是这样,大概从2、3岁开始,什么事情都喜欢用“不”来抗议
比如,喊吃饭的时候说“我不吃”,把玩具收起来时说“我不要”,睡觉的时候会说:“我就不睡”…
这种说什么都以“不”作为回礼的沟通,有那么一段时间直接让叔叔爆发
他觉得:“小小年纪就那么大脾气,以后指不定还对我们做出什么不孝的事情”
对于叔叔的说法我并不认可
你跟一个2、3岁的孩子谈未来、谈孝不孝顺,确实有些太远,而过早定义一个孩子也是不理智的
就像我们前边提到的一段陈年旧事
老爸一直强调“祸害”、“白眼狼”,结果我被这样的标签深深地刺伤,内心的排斥与逃避不知觉就促使我成为这样的人
所以,父母的眼里是藏着孩子的未来,你现在怎么看待孩子,孩子未来就会朝这个方向去发展
这就是语言的潜移默化影响,也是教育里最应该注意的问题
注意观察那些没有叛逆期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着比较明显的阳光自信,这份乐观也是来自父母给他们的底气
正如我的闺蜜雯雯,她能和自己的妈妈处成闺蜜,就是因为妈妈带给她的情绪价值
不管什么时候我们要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哪怕这件事情可能是错误的,但给予恰当的决策能力也未必是坏事
就像是孩子要穿高跟鞋出门一样,你放心地把高跟鞋借给孩子,或许还没有走出门孩子就自己换回正常鞋了
毕竟,鞋合不合脚只有穿上后才知道,事情做得对不对也只有体验过后才明白
第四点:
提供正确情绪引导
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应该提倡的相处方式就育儿先育己
很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发脾气、不听话,就开始未了解先号召命令
他们觉得:“孩子没有按照大人的指引去做,就是在叛逆”
这样理解是不对的
我们前边也说过,孩子不听话是他们的成长标志,胡乱发脾气也是一样
我遇到过一个朋友,一遇到事情就止不住地想哭,越哭情绪越糟糕
有一次,朋友经历着生活、和工作上的双面压力
本以为回家跟妈妈说过那些事后,可以得到一些安慰
可朋友那一说事就哭的毛病,让她妈妈一时也忍不住发火了
在妈妈看来:“都已经是一个步入社会的成年人了,动不动哭也太脆弱了”
为了提高朋友的抗挫折能力,妈妈出大招打击一番:
“都多大的人了,那点压力还承受不住,你打算怎么办?辞职呀,在家里混吃等喝,让我们养你吗?我告诉你,门都没有”
我们希望孩子在某件事上坚强起来,可坚强的宗旨从来都不是靠语言刺激
毕竟个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像朋友这样多愁善感的性格,你越刺激、她就越是六神无主
也就是因为那样一番刺激话,把朋友骨子里的叛逆激发出来了,她索性破罐子破摔辞掉工作
等到朋友做出这个决定时,妈妈又大骂她“没出息,遇到事情就想到逃避”
那么一瞬间,朋友直接崩溃地回应:“那你告诉我怎么办呀,我问了你的,你把我骂一顿”
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孩子不够优秀,也不是他们遇到事情就懦弱地想要逃避
而是在挫折面前大家都不知道如何去摆脱情绪上的纠缠,又或者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去应对当下挫折
所以,和孩子建立友好关系的终极目标,并不是让孩子完成什么样优秀的成绩,而是成为孩子成功路上的人生导师
就比如,一个人最需要的正面情绪引导
我们常说和舒服的人相处是因为能提供情绪价值,和孩子相处也是一样
特别是在孩子遇到某些困难、或者伤心的事情时,他们的情绪是混乱而没有安全感的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就要给予恰当的建议,然后让孩子带着方法与自信去迎难而上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
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够优秀、也可以一直平庸,但他们必须要拥有足够自强力量
特别是面对困难时懂得迎难而上,知道对挫折说一声:“我不怕,我有战胜的信心”
这种不惧风雨的精神,才是战胜一切险阻的最直接力量,也是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坚强后盾
那么,关于孩子没有叛逆期的相处技巧,大家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我的孩子就没有叛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