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不立李世民为太子的真相

禾珯茬读历史 2024-04-18 22:16:45

乱入一篇,下一篇接着写“贞观十七年”系列,本文来分析一下李渊为何不立李世民为太子?

一、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初四,刚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亲哥亲弟的李世民,立马就跑老爹李渊那里“忏悔”去了。

当见到龙榻上一脸憔悴的李渊,李世民立刻跪伏在他身前,将头整个埋在李渊的怀里,嚎啕大哭起来。

哭声响彻大殿!

李渊伸出颤抖的手,一边抚摸着李世民的头,安慰道:“这几天你受委屈了,还好你处理及时,才避免更大的祸事发生!”

一边又在心里不停地骂自己:“我要是早知道会这样,当初就该立他为太子!”

可惜,这世上从来就没有后悔药!

李渊为何不愿意立李世民为太子呢?按照史书上的记载,他是有过立李世民的想法。

晋阳起兵时,李渊就向李世民许诺,将来得了天下就立他为太子。李世民当场推辞!

后来,李渊攻入长安,拥立炀帝之孙杨侑为帝,自己则做了唐王,又打算立李世民为太子。结果,又被李世民坚决推辞。

两段记载怎么看都像是在吹捧李世民,难怪历来对这记载的真实性都有争议,个人认为这应该是史学家为了证明李世民夺嫡的合理性,而刻意为之的。

但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李世民超强的军事才能,在大唐创立之初是不可或缺的。在当时的背景下,谁的拳头硬,谁就更有话语权。

正是因为李世民的军事才能比太子李建成强,李渊才会纠结要不要立他为太子。

二、

武德四年(621年)六月,李世民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势力,李渊开始头疼了。

因为李世民功劳巨大,前代官职都不足以配得上他,此时除了太子之位外,还真没有什么可以赏赐的。

但是,太子李建成做得好好的,又没有废黜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李渊压根就不想立李世民为太子。没有哪个皇帝会喜欢功高盖主的臣子,就是亲儿子也不例外。

如果可以,李渊还真想罢了李世民的官爵,让他去当个闲散王爷得了。只是有功不赏,以后谁还肯去拼命。

经过一番思索后,李渊终于想出一个自认为完美的解决方案,那就是特别设置一个“天策上将”官爵,位在王公之上。

十月,李渊下旨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兼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增加封邑二万户,仍开天策府,设置官属。

可以说,天策上将的权力和地位,几乎等同于太子,除了没有太子的皇位继承权。

李渊这是宁愿多给李世民些荣耀和权力,也不愿意立他为太子。至于为何如此,那是因为李渊害怕这来之不易的江山,会像隋朝那样毁在一个二世祖手中。

这点后面会详细分析!

此时,李渊是有机会避免玄武门之变的,要么给太子李建成找一个罪名,废长立幼,让李世民做太子;要么“高鸟尽,良弓藏”,夺了李世民的兵权,给他一个闲职。这样,还能让儿孙们都保住性命。

李渊还是太心软,他想让双方都能满意,于是就将李世民跟太子放在同一位置上。

可惜事宜愿为,之后发生的事就不可避免。

三、

或许是意识到了问题,李渊开始变相削弱李世民的权力和威望,以便两方的势力能得到平衡。

这点从李渊在应对刘黑闼叛乱,选择领军统帅就能看出来。

武德四年(621年)七月,得知窦建德被李渊斩首后,其旧部推荐刘黑闼为首领,起兵对抗大唐朝廷。

一路上势如破竹,半年时间便全部恢复了窦建德原先的地盘。

这种情况下,李渊还是不打算派李世民上,他不想让李世民再立新功,是该将功劳分给其他人了。

李渊先是派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一起围攻刘黑闼,结果大败而归。

又派李玄通驻守定州,很快就被刘黑闼攻陷,总管李玄通也战死。接着,宋州的李世绩也被击败,连薛万均兄弟都被生擒。

要命的是,突厥人也参与其中,派兵马前来支援刘黑闼。

一连串的坏消息传来,李渊终于坐不住了。再这样下去大唐城池就剩没几个,此时也只有李世民能力挽狂澜。虽然李渊很不情愿,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还是先解决眼前祸患再说吧!

四、

十二月,李渊命李世民统领全军讨伐刘黑闼。

李世民果然不负重望,经过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剿灭了刘黑闼,杀敌上万,刘黑闼只能带着残部逃亡突厥。

此事之后,李渊加授李世民左右十二卫大将军,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权力远超太子。李渊可以给李世民远超太子的权力,就是不愿真正立他为太子。

三个月后,刘黑闼卷土重来,这次李渊无论如何也不想再让李世民上。他宁可三次换帅,损兵折将,也坚决不让李世民领军。

李渊先是任命淮阳郡王李道玄为河北道行军总管,与原国公史万宝讨伐刘黑闼,结果大败而归,李道玄阵亡。

又派儿子齐王李元吉统兵讨伐刘黑闼,结果是连丢数城,把李渊气得半死。

这种情况下,李渊还是不愿意让李世民再次统兵,而是让皇太子李建成挂帅。

经过前两轮的围攻,唐军虽然都败了,刘黑闼也好不到哪里去,此时已是强弩之末。李建成直接捡个现成的,没费多少力就将其剿灭。

武德六年(623年)二月,李建成在洺州将刘黑闼及弟刘十善一并斩首,自此山东平定。

五、

天下太平后,李世民想靠军功成为储君已经是不可能了,这个时候太子李建成却送来了一份大礼,差点将太子之位拱手送给李世民。

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廿四,太子亲信杨文干在庆州起兵造反。身为太子的李建成自然脱不了干系,李渊下旨将其圈禁起来,然后急召秦王李世民商议对策。

李世民说:“杨文干就是无能之辈,敢起兵造反,估计他自己的幕僚们已经将他生擒;如果没有,派一个将领讨伐就行。”

李渊严肃说:“不对!此事牵扯到太子,恐怕响应的人会不少。你应该亲自带兵去平叛,事成后我就封你为太子,将建成贬到蜀地当个蜀王就行。”

这是大唐立国后,李渊第一次郑重承诺要立李世民为太子的。

当时的情况下,李建成已经被打上了大逆不道的烙印,离被废也只是一道诏书而已,此时李渊应该是真有立李世民的想法。

毕竟众多儿子当中,也只剩李世民能堪当大任。

李世民得了承诺,满心欢喜地带兵平叛去了。

正如李渊所料,叛军一听李世民亲自来,赶忙将杨文干给砍了,将人头送给李世民。李世民不费吹灰之力,就将一场叛乱平息了。

六、

回京后,李世民一直在等着李渊兑现承诺,左等右等,李渊就像忘记有这事一样,再也不提立太子之事了。

更让李世民气愤的是,太子李建成竟然没事了,自己不仅没得到太子之位,李渊还下旨流放自己的属下杜淹。

这次事件让李世民明白,想要获得太子之位,靠李渊是不可能的了,只能靠自己夺了。于是,李世民开始了一系列政变夺权的部署。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李世民认为洛阳非常适合做自己的后路,一旦京城有变,出京据守洛阳是最佳选择;于是命行台工部尚书温大雅镇守洛阳;又派秦王府车骑将军张亮率左右王保等一千余人前往洛阳,秘密结交山东豪杰,以待事变。

得知李世民想要前往洛阳的消息后,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就密谋杀害李世民。

由于消息提前泄露,李世民先发制人,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将两人射杀,逼迫李渊立自己为太子,进而夺得皇位,后面的事大伙就都知道了。

七、

事实上,不管是李渊还是朝堂重臣,都不喜欢立李世民为太子的。

因为李世民太能“折腾”,不仅积极进取,还充满冒险精神,而且还敢于去赌。他的性格跟李建成比,完全就是两个鲜明对比的人。

我们现在知道,李世民登基后开创了贞观之治,万国来朝的局面。但是,对于当时的李渊和朝堂重臣,他们是无法提前想到这些的,可能李世民自己也想不到。

对于李渊来说,他从短命的隋王朝中吸取的重要教训就一条:

不能轻易的废长立幼,隋文帝就是被儿子杨广的表相蒙蔽,废掉长子立幼子杨广,最终导致隋二世而亡的下场。

在李渊看来,李世民跟杨广相似,爱冒险、敢进取、野心勃勃,都是功劳、能力都比太子大的幼子。这就很难不让李渊联想到,立李世民为太子,大唐会不会重蹈隋朝的复择。

想象一下,如果你姨父是亿万富翁,家缠万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忠厚老实,二儿子才气逼人。你姨父很欣赏二儿子,把家业都传给他,结果你表弟因为过度激进、用力过猛,没有注意控制风险,最终企业倒闭、家破人亡。

几年后,你抄底收购表弟的企业,转型成功也成了亿万富翁。你也有两个儿子,大的忠厚老实,小的才气逼人,你敢把家业传给二儿子吗?

隋文帝杨坚就是李渊姨父,隋炀帝杨广就是李渊的表弟;而大唐初期,朝堂上的重臣大部分都是隋王朝的旧臣,深刻体会到隋朝二世而亡的经验教训。

李渊要是提出立李世民为太子,只要有臣子说一句“杨坚当年也是这么想的”,怕是满朝文武都会附议的。

0 阅读:32
禾珯茬读历史

禾珯茬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