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良,确实是蜀汉建立前后的一位奇才。虽然在历史上他留下的记载很少,但是一句“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就可以看出他的名气和本事。他在夷陵之战中虽然跟随刘备出征,但是却没能阻止刘备的失败。这中间的原因,其实不在马良,而在于蜀汉内卷的内部关系。
首先,马良确实是受刘备的征召而出山为官的。但是从个人感情上来讲,不要说马良,就是整个的“马氏五常”,都和诸葛亮关系很好。在诸葛亮入蜀之后,马良在辅佐关羽的同时,还不忘给诸葛亮写信,让他重视礼乐,选贤任才,高瞻远瞩。由此可见,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是非常好的。
马良和诸葛亮的关系除了感情上的亲近之外,在对于基本国策的把握上也是非常一致的。诸葛亮给蜀汉制定的国策只有一个:联吴抗曹!而马良,显然是这一国策的支持者。据《三国志》记载,马良曾经出使东吴,在动身之前,很明确地表示此行的目的是“协和两国友好关系”。这和诸葛亮是高度一致的。
还是在出使东吴的事情上,马良曾经希望诸葛亮给自己写一份介绍,交给孙权。而事必躬亲的诸葛亮,竟然让马良自己写信自己介绍自己。由此可见,诸葛亮对这位“同志”是多么的信任!而马良也确实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写了一篇非常不错的自我介绍,不仅拉近了吴蜀两国的关系,还给自己赢得了尊重。可见,马良的贤者之名,确实不是别人吹捧而来。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马良是诸葛亮手下的得力干将,但是诸葛亮和刘备之间的关系,却是十分微妙的。甚至可以说,刘备在活着的时候,对诸葛亮的态度就是处处提防。事实上在提出《隆中对》之后,刘备便很少再使用诸葛亮。在刘备益州创业之时,使用的人才是庞统和法正。即使后来庞统、法正相继死去,诸葛亮进入蜀地,刘备也基本没让他参与什么军事问题。这当然和诸葛亮本人的特点有关,但是恐怕,也和他背后强大的荆襄氏族的背景有关。也就是说,刘备和诸葛亮,其实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关系好。
理解了这一点,也就能理解为何马良无法在夷陵之战中发挥作用了。以刘备和诸葛亮的内卷程度,以及马良对吴蜀两国关系的理解,他其实很可能是不想带着马良的。之所以一定要带着,很可能只是因为马良有能力和蛮族沟通。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武陵一带的五奚蛮夷,是受马良征召而来、并且受其号令的。在真正的排兵布阵、战略战术上,马良很可能是根本说不上话的。
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曾经有过类似的表述。马良数次警告刘备战略有问题,连营布阵也有问题,但是刘备一句也不听。这很有可能,就是历史的事实。既然如此,那么马良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影响不了夷陵之战的结局。
慈佛
是那个神笔马良吗?
君子温如玉 回复 05-23 14:11
是的,好可惜啊
㢲戥
刘备最后是堵气了,英雄迟暮了。也有点自大了,英雄一生最后被陆逊小儿欺负了。这就是看不起对手的后果!
My丶stletainn
演义上给人刘备方占优势的错觉,其实投入兵力是旗鼓相当的,各5万左右,但是刘备方是3.5万正规军后马良通武陵忽悠来了1.5万五溪南蛮(杂兵),孙权方则是5万正规军,所以不管是部队战斗力,还是地理条件还是后勤补给,刘备军都是吃亏的!所以,个人觉得正史就是刘备方被暴打后退兵了!和火烧并无关系,因为东吴方完全在秭归至夷陵一代坚壁清野,以逸待劳,占据地理优势,因为主战场是沿长江流域切无法变道,完全是硬碰硬的正面战场!夷陵之战真正对东吴不利的是曹魏,但是曹丕在处理这事上太昏庸了,但凡他插手夷陵,东吴铁被曹魏吞并,他这辈上就能看到大一统了!居然信了孙权的一句向北而拜就坐山观虎斗了!
用户13xxx07 回复 06-13 13:13
而且 曹丕不是居然信 是两个人砍个半死再出手 谁知刘备说完就完 快到吓人
sam 回复 06-02 11:58
正史都记载是被火烧了,到你这就不是历史都能这样改啊,战略错误是后期没有水陆并进,后期放弃水路,被人从水路合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