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讲:《滕王阁序》中的梁鸿,为什么跟圣明的汉章帝对着干?

嘤兀 2023-11-14 20:11:33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滕王阁序》从这一句开始,就进入了典故模式。

很多人知道,这句话的意思,但您不一定知道冯唐、李广、贾谊、梁鸿,他们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才能让天才之姿的王勃,拿出来借着他们的遭遇,感慨自己的人生。

本期只说梁鸿:

梁鸿主要生活在汉章帝时期。

汉章帝是东汉第三个皇帝,与其父汉明帝一道,在光武中兴后,将东汉推向了鼎盛,史称“明章之治”。

在其统治期间:

1、国家治理上:

继续执行宽松治国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

2、政治上:

以刑理治国,推行德政,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并坚持后妃外戚不准参政的政策。

3、经济上:

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大治黄河,救济孤寡贫民。

4、学术上:

大兴自由之风,成就了东汉二百年间无数特立独行、重节义轻生死之士。

5、军事上:

北击匈奴,降者前后二十余万人。

6、外交上:

派班超出使西域各国,使西域各国再次断绝与匈奴的关系,重新归附汉朝。

总起来说,汉章帝是一位非常合格,且非常优秀的君主。

但是梁鸿看来,这样的君主也不算是一位令人满意的皇帝。

梁鸿是一位志趣极为高雅的人。

他家境贫寒却注重节操,饱读群书。

通过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两件事:

一:他非常了解民间疾苦。

二:对书中理想的理念和社会道德的完美追求。

所以从梁鸿的角度来看,和从宏观的历史角度来看,看到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东汉在延续西汉的政治体制的同时,虽然有着发展和变化,但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和漏洞。

如:

在西汉时候,还有从民间来的人做皇后,但是到了东汉,只能从几个“从龙之臣”的开国功勋的家族里选出。

分别是曾经与光武帝一起参加反抗王莽统治的南阳派和以军阀出身的西北派。

初年的东汉,并不是没有发现士族对国家的反作用力。

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将功臣们遣送回家,这看似聪明策略的代价就是,他们成为地方豪族,并逍遥于中央之外,并且极其方便地与当地官员形成紧密的利益关系。

而且汉朝选拔人才的制度主要是举孝廉,被举人的资历,大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要知道: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读书越来越成为一件奢侈的行为。

特别是当权者无休止地从老百姓身上汲取劳动剩余的时候,种地、徭役等,成为平民老百姓一生的主题。

越是如此,改变穷人一生的“仕途之路”,变得愈发的遥远,而这条遥远之路,却成为了豪族与地方官员的专属通道。

东汉社会也逐步向着士族社会发展。

多说两句,士族对东汉的影响,越到后期越明显,这也是为什么官宦世家的曹操、袁绍等可以迅速发展,而刘备即便取得徐州之后,也没有太大作为的根本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虽然豪族远离政治中心,但是参与政治的方式却更加隐秘和紧密了。

东汉虽然对此有一定的治理措施,如:

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并坚持后妃外戚不准参政的政策。

但东汉体质的局限性,又不得不依赖这些豪族。

然而放眼全世界,这也是当时最好的政体之一了。

而东汉解体的过程很缓慢,社会相对稳定,下层人民没有改变命运的途径,整个社会弥漫着一种绝望。

在思想高雅,追求完美制度的梁鸿看来,这一切都是“亡国之相”。

梁鸿是一位儒家代表人物。

儒家将尧、舜、禹、商朝、周朝等描述成完美朝代,特别是汉朝将儒家思想放在国学的高度之后,东汉的建立,就应该理所应当地走上一条儒家理念的治国之路。

而事实是:

梁鸿夫妇东出潼关,取道京师洛阳。

看到洛阳城中巍峨、富丽的宫殿群,想到沿途所见老百姓生活的艰难,不禁对刚刚建立不久的东汉有些不满与失望,他作了一首《五噫之歌》,讽刺统治者追求享乐,浪费民力。

陟彼北芒兮,噫!

顾览帝京兮,噫!

宫室崔嵬兮,噫!

人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看到这首诗的汉章帝对梁鸿非常愤怒,也能看出梁鸿的才华,想要惩治梁鸿,又想让梁鸿出来做官。

可梁鸿对“明章之治”的东汉已经心灰意冷,只能在混乱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高洁,独善其身。

他一边躲避汉章帝的搜寻,一边隐姓埋名隐居在靠近海边的吴地,在世家豪族皋伯通家中做工。

直到皋伯通偶然看见,梁鸿妻子给梁鸿送饭时,恭恭敬敬地走到丈夫面前,低头不敢仰视,把装饭的盘子高举齐眉,请丈夫进食。这才知道梁鸿是一位隐逸的高人。

皋伯通热情款待他一家,梁鸿终于过上了衣食不愁的生活,他也抓住这段时光,潜心著述,成书十余篇,为世界留下宝贵财富。

梁鸿是一位志趣高洁的人,汉章帝是一位治世明君,但是两个人终究在历史中错过。原来极其优秀的人,也会被圣明的君主所遗漏?

希望这种事情以后不会发生了吧!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一句,问梁鸿,问章帝,问历史,问唐朝,问自己。

他想知道,自己是不是被唐朝遗漏?

还是自己根本就没有被唐朝留意……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探寻古文之美。

(图片选自网络,侵删)

1 阅读: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