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左宗棠齐名,领导台湾抗击法国侵略的刘铭传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杨修聊历史 2023-06-22 12:43:04
导语

刘铭传,安徽合肥人,晚清重要将领,民族英雄,洋务派代表人物,台湾建省后首任巡抚。

刘铭传虽不似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活跃在清末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那般为人熟知,但在当时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军舰队大举入侵台湾,这是近代以来西方帝国主义第一次武装干涉台湾。

情势危急之下,刘铭传临危受命被任命为福建巡抚,全权负责抗法事宜,而刘铭传也不负所望。

他坐镇台湾,利用灵活的战术和坚强的战斗意志,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击败法国舰队,取得台湾保卫战的胜利,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海疆领土完整,同时也取得对西方列强首次胜利。

1885年,台湾独立建省,刘铭传任台湾巡抚,在台期间,他编练新军、修建铁路、开办煤矿、发展电讯邮政及航运事业,极大促进台湾社会经济发展,被誉为台湾洋务运动之父和台湾近代化之父。

虽然刘铭传在历史上知名度不高,但其功绩不亚于左宗棠收复新疆,无愧于民族英雄的称号。

从安徽大潜山区走出来的淮军大将

公元1836年,刘铭传出生于安徽合肥大潜山,刘家世代务农,家境贫寒,刘铭传在家中年龄最小,排行老六,再加上幼年得过天花,脸上留下很多麻子,因此被乡里称为“刘六麻子”。

在他十一岁时,父亲病故,其他几位哥哥成家离开故地,只剩下他和母亲相依为命。

从小的苦难让刘铭传磨炼了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性格,少年时期更是以豪气闻名乡里,身边聚集了一大批青年。

刘铭传不到二十岁的时候,因当地土豪欺凌乡里,而斩下其头颅,并带领家乡数百名青年在大潜山修圩筑寨自办团练。

1862年2月,李鸿章回到老家合肥招募士兵,组建淮军,刘铭传率领本部团练投奔,被任命为“铭字营”营官。

4月刘铭传率军赶赴上海与太平天国军队交战,刘铭传虽然农家出身,未受过正规军事训练,但对领兵打仗似乎无师自通。

在上海初次交战便取得大捷,击灭叛军一万多人,此战后刘铭传名声传开,被升为游击。

淮军在上海站稳脚跟后,刘铭传又奉命进兵苏南,在此后两年多时间里,刘铭传先后率军先后攻占太仓、昆山、江阴、常州、苏州等重要城镇,其部队成为拥有9000多人,洋枪4000多支的淮军劲旅。

此后刘铭传又南下攻陷浙江湖州、广德,追击洪秀全之子洪天贵福至江西,使其被俘杀殉难。

1864年,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在各方势力的绞杀下宣告灭亡,刘铭传因功被清廷补授直隶提督,成为清军最高军阶以及淮军将领中军职最高的人,这一年刘铭传年仅28岁。

之后的几年里,刘铭传随李鸿章北上中原剿平捻军、随左宗棠镇压回民起义,取得赫赫战功,为同光中兴打开局面,同时刘铭传的大名也在朝廷流传开来。

不久李鸿章保举刘铭传担任陕西巡抚,但清廷为平衡各方利益,打压湘淮等汉族地主武装势力,竟否决了李鸿章的提议。

刘铭传一怒之下,以头疼为由,回籍休养,他手下的两万人马被推荐给甘肃提督曹克忠统领。

然而这支由安徽乡土人情为纽带的地方武装怎会受他人管辖,在刘铭传回家不久,其军营便发生哗变,刘铭传以荐举非人而受革职处分。

打了十几年仗的刘铭传不仅什么也没得到,反而被罢了官,心灰意冷之下,刘铭传决心不再出仕,干脆在家乡修建庄园,隐居起来。

然而世事难料,在风云变幻的晚清社会,像刘铭传这样不甘平庸的枭雄岂能独善其身。

镇守台湾,阻击法国侵略军,维护中国海防安全

刘铭传赋闲在家的时间,也是晚清国内外局势恶化的时期,先有日本占领琉球,后有沙俄侵占伊犁。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南方形势告急,值此国家用人之际,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想到了刘铭传这位淮军老部下,便成功举荐其担任福建巡抚、督办台湾事务大臣。

赋闲在家十三年之久的刘铭传于1884年6月入主台湾主持大局,此时法国侵略者把战火烧到台湾海面。

法国企图在台湾建立殖民地,并以此为据点干涉中国东南沿海事务,同时将驻越南的东京湾舰队和南中国海舰队混合编组,成立远东舰队,由孤拔担任舰队司令。

8月,孤拔威胁刘铭传投降不成,命海军舰队向基隆炮台猛烈开火,驻守清军不甘示弱发炮还击,中法台海战争爆发。

期间法军摧毁清军数处炮垒及营房,刘铭传深知中法实力差距悬殊,不可正面硬刚,于是便在基隆外围设下埋伏圈,然后指挥城内守军后撤。

孤拔误以为清军败退,便指挥法军登陆占领基隆,并向内地进军,埋伏在山区的刘铭传见法军已进入包围圈,立即指挥清军从各个方向进行反击。

由于法军不擅长山地野战,再加上丛林地形不利于炮火发挥,经过几小时的激战,法军便仓皇败退,在付出伤亡100余人代价后,狼狈逃回军舰。

基隆战役后,法国意识到侵占台湾并非易事,于是假意向清廷议和,然后趁其不备,偷袭福建马尾造船厂,福建水师所有战舰全部被击沉,从此法军牢牢掌握台湾海峡的制海权。

1884年9月,孤拔兵分两路,自己亲率法军再次进犯基隆,副指挥官利士比进攻沪尾,台湾守军面临首尾不相顾的局面。

沪尾,今台湾新北市淡水区,南邻台北,西滨台湾海峡,距台北仅十三公里,是台北门户所在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刘铭传考虑到台北府城是统帅部所在地,军资饷械集中于此,不可稍有疏忽,而基隆背后多山,法军不熟水土,很难快速威胁腹地。

为保台北,刘铭传决定撤离基隆,集中兵力于沪尾应敌。刘铭传故技重施,将沪尾市区让给法军,自己埋伏在山区。

法军海军虽强,却不惯陆战,一进丛林,便失去联系,各自为战,此时埋伏在各处的清军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奋起截杀,锐不可当。

在短兵交战中,刘铭传充分发挥自身白刃战优势,打得法军溃不成军,几个小时后,法军全线崩溃,一路奔向海滩,逃回舰上。

通过从此战役,法国人彻底领教到台湾守军的强大战斗力和刘铭传的高明战斗水平,甚至孤拔不得不承认:

“淡水的败战一方面使我们看出中国兵力的强大,一方面使我们明白局势的危险。这次败战是难以补救的。”

自此以后,法国舰队再没有能力发动对台进攻,然而不甘心的法军为了找回面子,宣布于10月下旬起封锁台湾。

刘铭传一方面筑城墙,挖巨洞,屯粮食,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另一方面组织全台官僚士绅,出钱出力,支援前线。

同时东南沿海各省纷纷救援,许多大小船只不顾风浪和被截捕的危险,通过夜航、偷渡等方式突破法军封锁线,成功运输60门钢炮、9000支步枪、200万发弹药、40只鱼雷和10万两饷银到台湾。

此外云南广西两省军队也向安南边境的法军发起进攻,以此牵制,导致法军的封锁计划完全破产。

1885年1月,恼羞成怒的法军再次率1300余军队登陆基隆组织进攻,刘铭传坚决抵抗,在台湾守军的顽强反击下,法军被压缩在基隆港一隅之地,未进一步。

与此同时,法军在安南边境镇南关被清军大败,战局逐渐陷入被动。

作为一个老牌资本主义强国,竟然被腐朽落后的清王朝打败,这样的结果是法国人接受不了的,在法国内一片弹劾声中,茹费理内阁倒台。

此后不久,清廷与法国在天津签订《中法合订越南条约》,法军撤出基隆、澎湖,并撤销对于中国海面的封锁。至此,刘铭传取得抗法保台的完全胜利。

督办台湾,引领台湾现代化之路

自1683年康熙收复台湾以来,台湾只设一府三县,归福建巡抚管辖,从未成为独立的行政区划,而且开发建设相对落后。

尤其是高山族聚居的内陆地区被称为化外之地,政府从不施加影响。

直到中法战争结束,清廷才认识到台湾的重要性,决定将台湾从福建省剥离出来,独立建省。1885年,刘铭传被任命为首任台湾省巡抚。

刘铭传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加强台湾防务,根据台湾四面环海的特点,加大岸防火炮和战船建设。

到1888年共修筑新式炮台10座,配置新式炮,采购战舰,派水师驻扎澎湖,改变台湾“水师无船”的状况。

此后刘铭传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和近代工商业,设立台北招商局、成立轮船公司、建设基隆煤矿,并因地制宜的发展起台湾特色产业。

如台湾地区盛产樟脑、硫磺。刘铭传便于1886年先后在台北设立官脑总局、磺务总局,实行专卖制度,并积极将产品外销,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通讯方面,1887年沪尾至福州川石山、安平至澎湖妈宫港的海底电缆铺设成功,同时刘铭传还设立电报总局、邮政总局,使台湾与大陆电讯畅通。

交通方面,刘铭传于1887年在台北设立铁路总局,经过近四年的艰苦施工,台北至基隆段铁路于1891年竣工通车,使台湾铁路成为中国第一条自行兴建、自行控制的铁路。

此外,刘铭传还大力发展近代教育,开办几十所书院、义学、官塾,促进台湾地区人文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然而刘铭传为人刚直火爆,在一些经济利益输送上得罪了朝廷顽固派领袖、光绪帝师翁同龢。

在翁同龢党羽的打压下,刘铭传于1891年被逼辞职,只能怀着忧郁之心离开他苦心经营7年之久的宝岛。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中被日本击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当刘铭传得知自己花费半生建设的台湾省被割让给日本,竟口吐鲜血,一病不起,于1896年1月与世长辞。

0 阅读:2
杨修聊历史

杨修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