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每当楼市遇冷、股市下跌时。
总能听到专家学者振臂高呼:救市!
政府和业界纷纷出台各类利好举措,力图提振市场信心,推动经济企稳回升。
但是,在一片救市声中。
那些普通的打工人群体似乎被遗忘在了角落里。
他们既没有多套房产,也不曾获利股市,却不得不背负着各类成本上涨、薪资待遇下降的压力。
一方面是各路资本得到滋润。
另一方面却是底层民众生计艰难,两者间的鸿沟越来越深。
这种"同床异梦"的困局,值得我们深思。
专家为何力主救市?当楼市遇冷,股市下跌,经济增长面临压力时。
专家学者们总会集体发声,呼吁政府出台政策以提振市场信心。
实际上,这其中有着复杂的经济金融逻辑。
要知道,楼市和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
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健康程度。
以房地产业为例。
其产业链条涵盖了建筑、建材、家电等多个行业,占据 GDP 总量的相当比重。
而股票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要渠道。
又关乎企业的融资能力和投资者的财富效应。
一旦楼市和股市持续低迷,经济增长难免雪上加霜。
美国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曾做过一个生动的"香蕉实验"。
他让学生扮演猴子,并给猴子发放筹码作为"猴币"。
学生可用猴币购买香蕉,但香蕉的供应由阿克洛夫控制。
当香蕉供不应求时,猴币贬值。
学生们争相抢购香蕉,导致猴币越来越不值钱。
反之,当香蕉过剩时,猴币升值,学生们则囤积猴币而不愿消费。
这形象地说明了供需失衡带来的货币贬值或通货紧缩困境。
而现实经济中,一旦需求不足,经济就容易陷入通缩泥潭。
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就曾深陷通缩,经济停滞了近20年。
为避免重蹈覆辙,专家学者往往在经济下行初期就提出救市建议。
通过降息、减税、基建投资等手段刺激需求、稳定预期,避免需求进一步萎缩。
毕竟,把经济拉出泥潭要比避免其坠入泥潭更加艰难。
此外,房地产和股票也是居民主要的财富储存方式。
这些资产一旦缩水,居民的财富效应就会随之下降。
消费意愿也会降低,形成经济下行的恶性循环。
不过,救市初衷是好的。
但过程中是否照顾到了普通民众的利益诉求,恐怕还有待斟酌。
毕竟,炒房炒股获利的往往是少部分人。
而大多数打工人却只能望楼市、股市兴叹。
在享受不到政策红利的同时。
还可能面临房租上涨、物价上扬、就业不稳等风险。
那么,救市政策到底如何影响普通打工人的生活?
救市政策如何影响普通打工人?救市政策与普通打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方面,及时的救市措施有助于稳定经济大盘。
保住就业岗位,维系打工人的收入来源。
另一方面,片面强调救市而忽视民生,又可能加重打工人的生活负担。
我们不妨举个例子,假如我们是一名外卖骑手。
每月收入仅够维持家庭基本开销。
可当地政府为救市,投资建设了大量商品房,并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购房。
而开发商借机哄抬房价,二手房东也趁机上调租金。
很快,我们就会发现原本的租房开支变得吃紧,手头越来越拮据。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的情况在救市过程中屡见不鲜。
美国学者拉斐尔·博斯克和莫里斯·韦恩在研究房价上涨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时,提出了"零和博弈"假说。
他们的研究显示。
房价每上涨10%,高收入房主的消费能力会提高4%。
而低收入租房者的购买力则会下降近9%。
这意味着,房市火爆的背后,往往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
这种现象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所显现。
另外,我们再来看看股市。
上证50指数自2014年以来涨跌幅度超过100%。
但是,普通打工人却很难从中获利。
2020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
超过70%的中国家庭没有参与过股票投资。
而参与股票投资的家庭也多为高净值人群。
这意味着,股市上涨更多惠及少数富裕群体,而非普罗大众。
这也就说明,当股市剧烈波动需要救市时。
反而可能加大社会财富分化,滋生贫富对立情绪。
此外,偏向资本的救市政策,可能诱导资金脱实向虚,加剧经济结构失衡。
一些企业受政策吸引,宁愿将资金投入房市和股市,套利获利。
而不是扩大生产、提供就业。
这不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终将影响到普通打工人的切身利益。
兼顾救市与民生的出路何在?我们应该知道,救市不应该是单向度的经济刺激。
而应兼顾民生改善,实现包容性增长。
这就像一道美味佳肴,既要有主菜的丰盛,也要有配菜的精致,主次搭配,营养均衡,方能让人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
2010年,世界银行发布了一份题为《东亚之虎的未来:经济增长的新模式》的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东亚经济体在快速发展的同时。
也面临着收入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的挑战。
为此,各国应调整经济增长模式。
强调发展成果由全民共享,提升增长的包容性。
这一观点对我们思考如何协调救市与民生具有重要启示。
而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的"奥肯法则"。
则是揭示了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
他指出,当实际GDP增速超过潜在GDP增速3个百分点时,失业率将下降1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经济增长是带动就业的关键。
但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资本投入。
而忽视了劳动力的技能提升和收入改善,就业的可持续性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制定救市政策时,不仅要关注GDP增速。
更要重视就业质量,加大对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投入。
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
与此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也至关重要。
加强医疗、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险,能够减轻民众的后顾之忧,稳定社会预期,为经济复苏创造良好环境。
还有就是,金融稳定与民生保障同样密不可分。
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期间,不少股民受到重创。
个别投资者甚至因此而走上绝路。
这无疑在告诉我们,呼吁救市的同时,更要加强投资者教育。
总之,实现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协调财政、货币、产业、就业、社保等多方面政策。
在发展中保障,在保障中发展。
唯有不断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才能让每一个人都能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
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这也是"救市"的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