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阻击战中,林总为何点将不知名的程子华?事实证明太高明

博惠评历史 2024-07-26 01:31:44

中国从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走来,塔山从未立名于书,如果没有震撼世界战史的塔山阻击战,塔山永远是一个不出名的小山村。

锦州攻坚战打响的五天前,林彪点将程子华,命他全权指挥四纵和十一纵驻防塔山。

程子华受命后,马上召集团以上干部,登上了当时塔山地区最高的制高点:白台山。程子华和众多将士登上白台山的那一刻直接惊呆,这块地方根本不是一处合适构筑阵地的地方。

因为,从白台山高地一眼望去,四周皆是平原。

除了他们脚下的白台山。也就是说,这块狭窄的辽西走廊,能够依托的高地实在少的可怜。如果国军大规模冲击平原防线的话,很有可能根本防不住。也许被瞬间击穿也不是没有可能!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极为冒险的防守阻击战。需要从上到下的胆识、魄力,更需要孤注一掷的勇气。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塔山的背后不仅是一座锦州城,而是东北解放的大希望,更是全国全面解放的大希望!

这一仗,必须拦下国军。

白台山距离海域不过20公里。在这片宽度仅20公里的狭窄走廊上,阻援核心阵地是依仗唯一的白台山高地布置重兵,还是利用塔山卡住交通要道,大家还是有不同的意见。

大家应该知道,所有的阵地防守战,必须要依托高地,且有99.9%的概率是核心阵地。即便不是核心阵地,只要高地失守,阵地也会同时告破。

例如四平防守战,侧翼的塔子山高地刚刚被廖耀湘的新6军攻占,林总在正面防线尚没有被击穿时,还是下达了紧急撤退命令。

再例如我们后续要讲到的黑山阻击战,梁兴初在构筑阵地时,发现周围高地平均海拔仅有100多米,且都是硬石块的情况,他还是发动部队、老百姓用麻袋装土送到山上,构筑阵地。

因为,阵地防守战中的高地实在是太重要了!

但塔山阻击战之所以神之又神,关键在于这场阻击战中的每一次思维交锋,每一次防御部署,甚至是每一发炮弹的落脚点。

所以,塔山阻击战摒弃了两千多年来的军事传统,没有把核心阵地构筑在唯一的高地白台山,而是置重兵于平原地区的塔山!

理由有三个。

其一,葫芦岛到锦州唯一的一条公路,从塔山村横穿而过,铁路又从距离塔山不远处的桥头堡穿过,两个据点控制着交通要道。

(这是优点,也是置重兵于塔山的唯一优点,但缺点同样明显,平原防守,毫无所依)

其二,置重兵于白台山,右翼会形成一条长达10公里的宽大防御正面,防线太宽。

其三,一旦国军利用一部分兵力围困白台山,白台山立马就是下一个街亭,此时如果国军主力从塔山正面冲击,根本来不及增援。

所以塔山这个点位极其重要,它也必须是核心。

程子华以塔山为核心,四纵在正面核心阵地一字排开,右翼和侧翼以十一纵31师、32师、33师、独4师、独6师进行辅助攻防,构筑了一道名扬战史的塔山防线。

既然是防线,那么在接下来的角逐中,就不可能只有塔山。塔山阻击战期间,整个战场的角逐基本是围绕白台山、塔山村、桥头堡、高家滩四个点位进行。

如果加上最初的轻微战斗,打渔山岛也算一个点位。

我们翻看塔山阻击战的相关文字资料,会发现这场阻击战期间,桥头堡是一组极为重要的高频词,它的出现次数甚至要远远高于塔山村,

例如东野的《阵中日记》、吴克华的《塔山阻击战》、胡奇才的《忆塔山阻击战》、莫文烨的《英雄塔山》,甚至还有四纵10师28团2连连长程远茂写的《血战桥头堡》。这些回忆录,虽然大多冠以“塔山”之名,但全部重点提及到了关于桥头堡的残酷战事。

塔山阻击战结束后,东野一共颁发了四面锦旗,除了炮纵炮兵团获得的“威震敌胆”锦旗,其余三面锦旗依照塔山防线的各个点位,依次是:

36团捍卫的白台山,获得“白台山英雄团”荣誉锦旗。

34团捍卫的塔山村,获得“塔山英雄团”荣誉锦旗。

28团捍卫的桥头堡,获得“塔山守备英雄团”荣誉锦旗,其实真正的名字应该是“桥头堡守备英雄团”,因为桥头堡这个名字到处可见,没法叫它,只能是“塔山守备英雄团”。

我们了解了这三个重要的点位,就基本上也就能够理解整个塔山战事。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程子华借助塔山构筑核心阵地,简直太高明。国军对塔山防线猛攻了五天。

从10日到15日(12日休战一天),国军除了试探性的对塔山防线的其他据点发动进攻后,火力集中点几乎都集中在塔山。

从我们今天的角度而言,我想大多数人的思维都会希望置重兵于白台山高地,因为对于任何一场战役而言,高地真的是太太太重要了。没有高地所依托的阻击阵地防线,那就是一层薄纸。

可能,没有高地依托的阻击阵地防线,连叫做防线的资格都没有。

可偏偏是这样的大平原防线,国军奋勇冲击五天之久,始终没能击穿这条不被国军任何将领所看得起的防线。它就那样摆在那里,它就那样在我军将领的强大意志下硬生生挡了五天。

其实,从国共双方的角度而言,塔山之所以会成为彼此攻防战役中的唯一依仗重点,塔山和附近不远处的桥头堡,分别有一条公路和一条铁路贯穿而过,而且该地地形比其他地方地形更加开阔,开阔便意味着大兵团更容易展开,国军在进攻起来也更加有节奏感。

也无非是敌我双方都充分认识到了“当道结营”的重要性。千年以前,诸葛亮说“下寨必当要道之处”,用这句话来形容整个塔山防线的超级战略思维,那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0 阅读:11

博惠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