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雪岩:被自证预言加速了破产,美国银行也曾遭遇类似经历

报人老张 2022-02-08 09:34:38

1883年,有人发现胡雪岩商号资金周转出现了困难,就趁机放出风声说胡雪岩的商号有问题,于是挤兑潮来了,结果导致钱庄被挤兑而在年底宣布破产,从此走向了没落。

1932年,美国中坚国民银行,当时的经营状况处于巅峰状态,因为一个破产的谣言而发生了挤兑的行为,不出几天也破产倒闭了。

开钱庄的为什么这么受不了谣言?这种谣言行为的背后,其实掩藏着一套固有的社会运作方式,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反思和总结的地方。

01.挤兑的背后藏着一个社会学的寓言

事实上,这些挤兑的行为背后掩藏着一套完整的社会运作方式,这种现象叫做托马斯定理,它是美国社会学的权威W.I.托马斯提出来的,他这样来描述这个带有寓言性质的社会学的基本定理:“如果认定某些情形为真,结果它们就会成为真的”。

胡雪岩画像

从胡雪岩的钱庄到米林维尔的中坚国民银行,存款人最初挤兑的时候,钱庄和银行都好好的在那里经营着,但破产的谣言却让他们的钱庄和银行破产成了事实,一个倒闭破产的预言导致了它自身的实现。

胡雪岩在当时也算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尽管干了不少官商勾结的事,但在做人和做事方面还是很有自己的一套。在挤兑风波之前,胡雪岩的钱庄遍布全国,钱庄的分号有数十处之多,资金规模达到2000多万两白银。

现在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胡雪岩失败是做生丝生意压了几百万两的资金在里面,所以导致了资金困难,进而引发钱庄挤兑而破产。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几百万的资金这对2000万两规模的钱庄来说也算不得大事。

导致胡雪岩钱庄加速破产,人生加速落败的原因是遭到了竞争对手盛宣怀的算计。就在他判断到胡雪岩钱庄可能准备金不足时,就造谣说胡雪岩做生丝生意亏了钱要破产了,结果引发了阜康钱庄的大挤兑而破产倒闭。

如果说当年那些山西票号的倒掉,自证预言充当的是一个破产加速器或者说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一粒沙子的话,那美国中坚国民银行的倒闭,则彻头彻尾的是谣言惹的祸。

尽管1932年的美国正处于经济危机当中,但中坚国民银行却处于全面兴盛的时期,它的大部分资金都在健康地流动着。

美国街头

就在发生挤兑风潮的第一天,它的董事长米林维尔还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银行有着相当的偿付能力,但是破产的谣言却被足够多的存款人所相信了,银行在当天关门的时候,外面仍然排着长长的队伍和激动愤怒的人群。第二天的情况则更为糟糕,米林维尔的银行外面挤兑的队伍更多,愤怒的人群更加地失控。

近年兴起的网贷公司,也是典型的经不起挤兑的代表,一旦发生挤兑就迅速宣告破产。

从胡雪岩的票号,到美国当时风头正盛的中坚国民银行,推动他们倒下的一个重要因素竟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学寓言——自证预言。

这个预言,在1929到1933年美国的经济危机中,体现得更为灵验,它曾经让美国的数百家银行被深刻地教育过。

02.自证预言的可怕之处

可以说,自证预言的可怕之处还不仅仅体现在金融业上,他还是今天我们自认为文明高等的人类社会中的一个普遍模式。

比如,有人以自证预言的理论解释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偏见问题。在冈纳·米德尔《一个美国困境》的书本中,他用这个理论解释了当今美国社会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紧张关系。

在很多善良的美国人看来,对黑人的种族偏见不是偏见,而是他们自己在长期的生活中观察得出的结论。

网络图片‍

因此,即便社会发展到今天,在这种自证预言模式的作用下,依然有黑人倒在不分青红皂白的美国JC的枪口之下。有统计指出,结合人口比例计算得出,黑人被击毙的概率,是白人的3倍,在某些地方,黑人受到美国JC侵扰的概率是白人的24倍。

再说到胡雪岩,如果仅仅是做生丝囤了几百万两白银的货(而且有资料表明这些货物后来都顺利出手卖给了洋人),也不至于破产没落,坏就坏在对手盛宣怀借机造谣,让越来越多的存款人认为胡雪岩就要破产了而发生了挤兑风潮,结果在短短几个月内将胡雪岩一生的心血挤成了泡影。

美国的中坚国民银行则更冤,没有经营不善,资金流也十分的健康,在美国能够被冠上“国民银行”的银行都是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美国的银行业中属于第一梯队的企业。

但这样财务状况良好,信誉良好的企业,也架不住谣言与挤兑。

自证预言也体现在我们的工作当中。

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脑海中如果整天担心的是自己赚不到钱,没出息定了,这样的人他用得最多的时间是去担忧、抱怨,甚至去求神拜佛这样毫无实际帮助的事情,而忽略了最重要的去努力工作这样改变状况和命运的机会。所以,这样的人往往会贫困潦倒,人生不会如意。也就是这样,最初那些毫无根据的忧虑变成了结果和事实。

从国家层面来说,如果两国之间相信战争不可避免,这样的信念就会促成相互之间的军备竞赛,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对于战争的预测推动了战争的实际发生。

这样的例子,在明成祖朱棣身上有过体现。

《大明风华》中的朱棣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编剧对朱棣的第五次出征有过重点的描述。当时的明朝国库空虚,内阁大臣们几乎都不赞成朱棣出征,从实际的情况来看,的确不具备大规模征讨的条件。

但朱棣又心有不甘,心里想的是一战平定草原各部,一劳永逸,这样就除去了北方的忧患。此时,草原上的个别部落也担心大明会再次进攻,极力地在各部落间游说,并积极备战准备放手一搏。

这样一来,在本应休养生息的时期,双方又展开大战,结果大明军队屡遭重创,朱棣又急又气,病死沙场。最后的结局是他的孙子朱瞻基,带着剩下的残部仓皇地逃回了京师。

假设朱棣没有第五次征战,他也不会死那么早,也不会有北方的部落在朱棣的逼迫之下,反而一路攻击南下,差点威胁到京师,这就是朱棣自证预言的后果。

自证预的言可怕,客观上成了“社会逻辑的邪恶之处”,这是《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一书作者默顿对自证预言的总结性评价。

03.认识自证预言作用的意义

自证预言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分是非或颠倒黑白。

如果人们能够充分认识到自证预言的作用,或者说危害,就会明白如何去规避它所带来的风险。

比如,对开钱庄的胡雪岩来说,他一定清楚地知道商场上的对手盛宣怀在时时刻刻都盯着自己,只要自己稍有破绽就会遭到攻击,就会被人造谣,钱庄就会被挤兑,而钱庄一旦被挤兑,往往就是九死一生了。这就是自证预言的作用与危害。

所以,如果胡雪岩能够认识到这一点,那么他会在扩张性的经营策略方面会更加的谨慎一些,而企业的自我成长则需要步子迈得更大一些,可以积极地引入战略合伙人,往现代银行的道路上探索,这样,阜康钱庄的生命周期就会拉得更长一些。

胡雪岩剧照

自证预言客观上还是一种短视行为,这种短视行为除了将没有发生的事实变成事实之外,还会促成更多的后果,诸如出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的可笑场面。

一战之前,美国白人曾经强烈地将黑人排除在工会之外,认为这些黑人不懂得与企业雇主谈判,是罢工的破坏者。结果,等到一战之后,大批的黑人失业,又被白人排挤在工会之外,结果这些黑人为了生存,才不管白人罢不罢工,接受了那些雇主的邀请,结果还真的成为了白人所以为的那种角色——工贼。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白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允许黑人加入工会,结果这些黑人很快和白人站在同一战壕中,与他们一起向雇主争取更多的权益。

这个事例的发展过程,完全可以让自证预言的消极意义在后来的反证过程中被充分地瓦解。一开始,白人认为黑人是工贼,所以才排挤黑人,到后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黑人失业,就在白人罢工斗争的时候,黑人就抢去了他们的工作机会而成了真正的工贼;后来,白人允许黑人加入工会,结果黑人却事实上没有谁再去当工贼。

对于自证预言认知,有两位历史人物不得不提,他们就是南非的曼德拉和印度的甘地。

在两者当中,甘地与侵略者的斗争比较简单,不是拼死的反抗,而是我死也不反抗,就是要你看到我的决心,看到我的无害,看到我的要求我的诚意,就这么简单,就这么轴着来。

结果,甘地胜利了一把。

曼德拉

传奇人物曼德拉则要复杂一些,前期经历了你死我活残酷的斗争,后来还因此入狱27年。

但是,在他走出监狱的那一刻,他做了一个新的决定,在肤色的斗争中,他选择了不再敌对,放弃仇恨,增加信任。

因此,在他当上总统走进办公室的第一天,他的黑人下属,开始驱赶白人工作人员,这一行为很快被曼德拉所制止,他说,“如果你这么做,这与他们当初这样对我们又有什么区别?”

“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一样需要获得解放。夺走别人自由的人是仇恨的囚徒,他被偏见和短视的铁栅囚禁着。”曼德拉的这一观点,是对自证预言最好的消解。曼德拉打败自证预言模式的有力武器就是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可以逐步让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变得趋同和一致。

自证预言在本质上来说,就是创造一个囚笼,将对手圈进囚笼,但是,随着制造囚笼者身边的囚笼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本身却陷入了另一个被囚笼包围的更大的囚笼。

0 阅读:4

报人老张

简介:原中华工商时报记者,广东记者站站长,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