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象:好房涨差房跌
市场分化越来越明显了。成都新房,300万-800万的改善很多,千万以上的豪宅也不少,唯独200万以内的刚需,越来越少。
至于成都二手房,成交的主流价格,还是150万以内的居多,占据了一多半,但无论现实中还是媒体上,这个群体都不值得一提。
大家的目光,都在关注200万以上的市场。刚需客户,成交了也只有些许税费,中介佣金也少,而且这部分客户因为钱少,普遍决策周期更长,即便成交,耗费的时间精力也更多。
所以推荐端,都更喜欢跟进能买好房子的客群。从市场价格表现来说,成都新房整体开始上涨,有的甚至是跳涨,二手房均价也有小幅度回调,但分化特征却很明显。
好房子的价格,已经率先止跌回涨,但相对而言有瑕疵的差房子,价格越来越便宜,但还跌跌不休,深不见底。买房人的观念确实变了,要买就买好的,差的宁租不买。
2、分析:想到不能做到
严格来说,现在分化市的共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大家都知道,三核资产——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好房子,肯定是能穿越周期,无论何时都值钱的东西。
但稀缺的东西,价格就很高,大多数人都买不起。始于攀比,还得止于预算。兜里有钱,谁不想买好一点的房子?就因为没钱,才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买差一点的房子,或者租房住。
所以很多人骂骂咧咧看空,并不是真的看空,纯粹是买不起,想得到,但做不到,只好无能狂怒,疯狂咒骂了。
比如我上周日谈了一个房子,房东挂牌价179万,还的报备价165万,对方说可以约出来谈。约好的四点沟通,我们家是三点四十多就到了,房东还在温江耍安逸了,足足迟到了20分钟才过来。
当时我就预感这事儿要黄,瞬间想起之前一个租客,也是约好的时间,对方迟到,后面就他一个特别事儿多,还差点打官司。再之后放租的都是年轻人,都很守时守约,也不事儿精,顿时就省心很多了。
果然房东到了后,就说她心理底价其实是170万,我当时就觉得这盘我接不住,确实超预算了。我这边满打满算,能凑出来的总价钱,就是160万了,之所以比报备的165万还少了5万,是因为我自己的二手房,买方还价也少了5万多。
竭尽全力我也变不出来更多的5万了……现实就是这么残酷。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到不能做到,一样是空想。
3、结论:只能量力而行
高攀不上,也只能忍痛割爱,放弃了。虽然带看的中介小哥哥很失望,说多贷款5万其实影响不大,但我最终还是决定放弃这套房子了。
如果我现在是20多岁,说多贷款5万影响不大,我信。但可惜我不是20多岁正当打的时候了。不买这套房不去换房折腾,租一个套三,再把现住的套二出租,每月只需要多付200元就能多出一个房间,够住了。
这样一来,也不担心万一不稳定的时候还不起月供怎么办。非得咬牙硬要上车,其实也是在赌眼光、赌未来。最主要还是又多加5000多块月供在身上,那真是未来30年一天收入不能少。
我又不是体制内,旱涝保收。夜里辗转反侧,还是安慰自己:买不起算了,不要没苦硬吃。大不了,不买也不卖,租呗。进可攻,退可守,不至于被一套房子,再把未来30年也抵押进去绑住。
人嘛,只能量力而行。哪怕明知道明年此时,人家好房子翻番,但此刻买不起就还是买不起。非要咬牙上杠杆的,那也就不叫买房子了,叫炒房子。专业赛道,普通人玩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