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某出租屋里最“难堪”一幕,暴露出了多少的“新型不孝”人群

第壹心理 2024-11-21 10:41:15

“你一个月给家人多少钱呢?”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大人在一起时常会攀比的事情。尤其是亲戚之间有着同龄的孩子,好像钱多就代表着孩子更孝顺。“用金钱衡量是否孝顺”的背后,是父母对于孩子真实情况的无知。

在上海,有这样一则案例:

孩子住着十几平的合租隔断房,每个月只赚4000元,拿出2000元给父母,却被父母嫌弃不如别的孩子给的钱多。孩子一有反抗,解释是自己的实际情况,他们就认为孩子不孝,不愿意赡养老人。

这就是现在的“新型不孝”,也是大家探讨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新话题。“新型不孝”背后的强目的性导向孝顺,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人品,所以有了“百善孝为先”这样的古话。父母养育孩子,将孩子培养成人,孩子独立之后再反哺父母,促使家庭关系大和谐。这是一个正常家庭的教育和抚养流程。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单纯的以养育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为目标,而是把“养儿防老”作为目的养育孩子。这样的强目的性心理会影响教育方式,例如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会把:“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你以后要好好报答我”“我为你牺牲了这么多”这样类似的话,时常挂在嘴边,讲给孩子听。这种以目的为导向的强目的性教育,就会让孩子形成“孝顺是回报、还债”这样的想法,而不是出于爱意和责任。这样的想法日渐加深,让孩子强化物质的重要性,情感的陪伴就越来越少了。

认为孝顺父母只需要不断的给父母钱,而不是情感陪伴。再加之父母和亲戚之间的攀比,父母随口的抱怨,就会加深“金钱”在孩子回馈父母,孝顺父母方法中的比例。从而与父母越来越疏远。所以,当父母有天突然发现孩子无法给予他们陪伴和情感上的耐心体贴,只是程序般的每月打款。他们就会觉得孩子十分的不孝。殊不知这种“不孝”是逐步形成的,是长久的攀比中累积的,更是在孩子尚未形成完善的世界观时,被无心的话语无形的塑造的。

“人做事就有目的”,但是这句话并不适用于感情倾向的事件,养育孩子就是这样。因为这件事有许多种可能性,也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多变的结果。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反复的强调某个目的。结果只会是让孩子变成达成目的的工具,会丢掉本身养育孩子的意义。“新型不孝”的本质是对孩子的高期待落空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是家庭的希望。许多中国家庭中,每一个孩子都被父母给予厚望,希望孩子成才,成为“金字塔尖”的人物。对于孩子的未来,父母总是抱有高期待。而高期待就意味着有高要求,父母会因为自己的期待,从而本能的忽视孩子的真实情况。

然而从心理学上来说,高期待意味着一种控制。父母对于孩子的高期待,就是一种企图对孩子生活的掌控。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付出了资源,这种资源包含了经济和情感。而人的天性会自然而然的想要有所回报,这种回报寄托在他人身上就会变成期待。因此,这种期待就是希望对方能够给予自己至少等同的资源。对于孩子来说,这种期待还有对于未来生活的情感期盼。当孩子的回报打破了这种期待,父母就会产生极大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上海有一个家庭就是这样的情况:孩子每个月赚4000元,给父母一半的工资,却被不知情的父母认为是不孝。因为父母以为他过得很好,赚得很多,却不曾想这2000块竟是他一半的工资。父母去他租房的地方找他,才发现孩子住在六七个人合租的隔断房里,浴室和厨房在一个空间,就是为了省空间和位置。

原来孩子不是不孝,不是赚了大钱敷衍父母,也不是在外面玩,不愿意回家陪伴父母,给予父母情感安慰。而是生活所迫,工作的压力让他根本无法回家。有些父母在别人面前炫耀孩子寄回来的钱,却一年也见不到孩子几面。有些父母每年只能收到孩子的物质回馈,却对孩子生活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这就是“新型不孝”背后生活的本质。真正的孝顺“新型不孝”暴露出的问题是社会性的,受许多因素影响,比如经济形势紧张、就业难题、养老难题等等。那么,“新型不孝”是解决不了的吗?对于单个家庭来说,真正的孝顺又是什么呢?虽然社会问题难解,但是对于单个家庭来说,却有着独特唯一的解法。

首先,父母对孩子要有着合理的期待。因为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就是会期待孩子成龙成凤成才的,这种期待是孩子生下来父母就会拥有的。但是要将期待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的期待就会变成强目的性的目标导向,会让孩子走向或经济或情感的一个极端。而过低的期待也会让孩子变得懒惰和没有责任感。如果父母不向孩子提要求,那么,孩子永远是索求方,就会走上啃老的道路。所以合理的期待,既能够让孩子对家庭产生责任感,又能够让孩子避免走向极端。其次,情感陪伴的重要性远高于金钱。一般情况下,情感的寄托和安慰是基于心理层面的,而金钱是基于物质层面的。

父母在年老之后,物欲有所降低,情感陪伴的需求往往是更大的,给的钱再多也不如与他们随时说说话。根据数据表明,老年人的倾诉欲是远远超于其他年龄层段的,所以更需要耐心和倾听。最后,对于孝顺的定义,每一个家庭和父母的需求都不同。例如:有的父母年老之后追求清闲的生活,喜欢享受儿女的孝顺和照顾。而有的父母年老之后却更希望被肯定和被需要,喜欢经常操心和做事。所以孝顺是具有独特性的,它的定义并不唯一。了解父母的需求,才是真正的孝顺。

0 阅读:0

第壹心理

简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