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一趟学霸的家才发现,原来省心孩子,都是被家长“管”出来的

兰妈谈育儿 2023-02-03 11:04:58

文/兰妈谈育儿

父母,不是因为生下孩子被称为父母,而是因为教育孩子才被称为父母,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精心照顾,也离不开教育与陪伴

为什么现在不听话、叛逆的“熊孩子”越来越多了?

经常就听到很多家长叫苦,整天围着家里面的小家伙打转、伺候他们

可孩子呢,上课睡觉、下课闯祸,甚至干脆懒得学习了

还有家长说,我家那个孩子呀,简直就是小祖宗,一句话大声话都不能说,动不动就摔门摔东西,脾气暴躁起来能把你气得半夜睡不着

每当家长说起这些愁事、叫苦连连的时候,我一直觉得,孩子的天性就是“熊”、就是“玩”,直到春节走亲戚时看到所谓学霸的家后,无形中改变了我的想法

原来,省心孩子更多是被“管”出来的

36岁表姐离婚后,遇到了生命中重要的另一半-黄先生

表姐带着13岁女儿,黄先生带着两个儿子(一个8岁、一个15岁)

两个人在一起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彼此孩子的情绪,他们并没有完全居住在一起,而是两边住所来回切换

一方面可以维持生活的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两边孩子打造个人空间

正是如此,表姐和黄先生也形成了明显的教育对比

表姐这边,就是属于典型的“熊孩子”家庭,书桌永远是凌乱的,袜子经常是单只的,零食是属于一大堆一大堆的,每天还有写不完的作业,可藏在被窝里打游戏倒是精神抖擞…

并且,这些情况还不能说,房间门上总是贴着小纸条:“私人空间,请勿打扰”

这是不是有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了?表姐明明知道孩子在房间干什么,可隔着门什么也做不了,尤其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简直是不能说,动不动就被怼、动不动就被无视…

另一边的黄先生就恰恰相反了,他的两个儿子就是典型的“别人家孩子”,尤其是大儿子简直就是优秀里的楷模,考上了北京某知名附属中学

春节期间,表姐带着她女儿去黄先生家过年,而我也有了机会去观摩传说中的学霸家

走进黄先生的家,首先看到的是整洁舒适的复式风格,客厅很大,阳台有钢琴、提琴,还有嵌入式书柜,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本名著

听说,黄先生的两个儿子每天晚上都会在阳台上弹弹琴、看看书

这就是典型的书香世家嘛

晚上吃完饭后,表姐的女儿在一旁玩iPad游戏,黄先生的两个儿子回到楼上看书,这样的对比让我看到了明显的学霸差距

听表姐对黄先生感慨说“你永远体会不到我们这些当学渣家长的焦虑、和无奈”

那天晚上,黄先生传授很多教育经验,有句话堪称教育经典:“想要孩子把某件事当成习惯,那么家长就要先把这件事当成习惯”

看来,学霸也不是天生的,在优秀这条路上黄先生就因此付出过很多,尤其是孩子7岁前有些事不能松懈

7岁前是孩子养成好习惯的黄金期,3个能力记得要帮孩子“管”出来

01

自我约束能力

一个不能约束自己行为的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显得莽撞,让人觉得特别不省心

就拿表姐来说吧

她女儿7岁之前,因为忙于事业而经常不在家,孩子一直都是由外婆照顾着

老人照顾孩子的传统标准就是吃饱穿暖,上学不迟到、放学玩到天黑

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成长环境下,孩子自然就形成了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懒散态度

为什么7岁前是孩子自我约束能力形成的最佳阶段?这是因为在似懂非懂的年纪里,孩子和父母之间的信任饱和度会占据上风

尤其是懂得尊重、考虑孩子情绪的家长,一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会比较好,这个阶段的亲子关系也是最具互动、和接纳性

换句话来说,7岁前你不管我,7岁后却整天管这个、管那个,凭什么?

表姐就是这样的情况,受到老人教育影响,她一直认为7岁前的孩子太小,等到长大后再慢慢管就不会迟

可是,等到孩子7岁之后有了自己的个人主见,她曾经的自由懒散态度就是一种习惯,想要改变谈何容易

你讲道理,他们觉得“你太烦”,你讲习惯,他们又觉得“你看不惯他”

所以,7岁前就是孩子个人态度形成的关键期,这个阶段若能帮孩子养成自我约束能力,那么7岁以后在教育方面就会省心很多

黄先生就是如此,他在两个儿子7岁前特别注重阅读培养,每天晚上都会陪着孩子一起阅读看书,这个好习惯一直维持至今,而酷爱阅读的良好习惯也成为了学习上的进步阶梯

也就是说,孩子7岁之前讲规矩不如亲身示范,潜移默化影响孩子所产生的自觉、主动性,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我约束能力

真正的强者往往是深藏不露,让人摸不到底、也探不清虚实的能力

让孩子从小生活在父母亲身示范的规则意识下,孩子长大后才能懂得自己去约束个人行为,这也是孩子7岁前聪明父母都会做的事情

02

感恩能力

感恩能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凌驾于自我约束行为的一种高级能力

比起自我约束的行为习惯、态度端正,感恩能力是属于一种永不过时的大爱力量

像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身上是具备个人约束能力的,同时还怀着一颗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温暖之心

懂得感恩的孩子,他们的内心是健康、温柔,同时也是积极、乐观的

春节在黄先生家就深刻地感受到这种气息,两个在楼上看书的孩子,听到楼下收拾碗筷的声音连忙下楼帮忙

这份积极做家务,还有帮助家人分担辛苦的感恩之心,是让人感动、也是暖心的

黄先生是如何把两个儿子养得如此优秀,感恩背后是天生的吗?

也不是

表姐女儿和黄先生两个儿子之间的明显区别就是在于参与、和不参与

举个例子,表姐女儿7岁前之前基本上都是跟外婆在一起长大,在外婆的心中连只袜子都舍不得让孩子洗

渐渐地,在表姐女儿的成长里根本就没有做家务、甚至帮谁做家务的概念,而这种不劳而获的安逸生活也从一定程度上覆盖了感恩意念

而身为通讯安装师傅的黄先生呢,在他大儿子6岁起,每个周末还会带着一起去干活工作

用黄先生的话来说:“不会不要紧,只要参与就是进步,总有一天也就慢慢会了”

也可以看得出,能怀有一颗感恩之心的孩子,从小都具有不错的独立气质,尤其是在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方面会占据一定优势

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感恩能力也是家长从小帮孩子养成的一种社会生存能力

孩子在家里时,可能觉得“孩子不懂得感恩就不懂得吧,反正以后也不指望他们养老”

可不懂得感恩的孩子将来在社会上如何能吃得开?有哪个上司、哪个客户愿意把机会留给不懂得感恩的人呢

所以,帮助孩子成就感恩能力最好从7岁前就帮他们形成

小学之前的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还比较融洽,如果在此之前,家长把孩子的自我约束、和自主能力“养”得不错,那么孩子的感恩能力也不会太差

03

承担能力

黄先生还告诉我,一个孩子身上所存在问题是属于滞后的

因为当我们看到孩子身上的某些问题时,这个情况就已经隐藏一段时间了

而家长在教育中能起到的关键作用,就是通过筛查来帮助孩子建立更好的自我成长体系,其中7岁前就是帮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期

七岁以前的孩子,正处于大脑飞速发育的阶段,他们身上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大脑基本上不容易形成长久记忆

这也是为什么孩子长大之后,回忆起七岁之前的事情就比较模糊,总是缺乏具体情节、具体描述

这个时候可能有家长会提出疑问,既然孩子7岁前没有多少记忆感,那对孩子产生的影响力是不是也不大

不,事实恰恰相反

举个例子,我们昨天告诉孩子让他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干净,可等到第二天孩子就不主动收拾房间了

这并不完全是懒惰,因为孩子缺少把今天的“乱”,拿去跟昨天的“洁”做比较,他们更多的是只关注当下

因此,7岁之前孩子的行事作风更偏向于感觉用事,喜欢一个人时脸上都透露着爱意,不喜欢一个人时满脸嫌弃

你可以说他是童言无忌、也可以说孩子还小,但这个时候的感觉是最真实的,而当前感觉也会成为潜意识里的一种态度

很明显,那些从小生活得衣食无忧的孩子身上,很容易缺乏规则、和感恩意识,同时也是因为自身的承担能力不够强而遇到事情就退缩

若注意看身边那些学习成绩不错的尖子生,会发现他们身上除了学习能力比较强之外,孩子身上还具备不错的承担能力

如果说,孩子在七岁之前的自我约束、和感恩能力需要家长潜移默化影响,那么承担能力就是孩子走向强者的气质了

这个过程需要孩子自己去发掘、感受和体验,越是有难度事情越是容易激发孩子的上进激情

如果孩子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们的承担意识比较强,将来在学习、乃至生存方面都不会轻易言败,而承担意识也会让他们得到更多实现、和成就梦想的机会

那么,关于7岁前“省心”孩子的养育方法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122
兰妈谈育儿

兰妈谈育儿

专注于育儿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