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第一次见电灯亮起,脱口而出喊了2个字,却流传至今成口头禅

素年文史斋 2025-03-03 15:52:04

1888年,李鸿章为讨慈禧欢心,花费6000两白银向外国商人购买了一套供电设备,然后由太监李莲英布置安装完成。

当电灯首次亮起时,突然发出的光亮让慈禧脱口而出喊出2个字,此场景引起在场外国使臣哈哈大笑。

如今那2个字已经流传至今成为口头禅,见怪不怪了。

慈禧究竟说的那2个字究竟是什么?

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慈禧第一次见电灯背后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点点关注,既方便回顾往期精彩,又不会错过最新内容。

晚清的科技入侵

清朝从顺治年间开始,一直到乾隆时期,大约有100年都在闭关锁国。

在这100年时间里,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国家纷纷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开启轰轰烈烈的工业革命浪潮。

英国将工业革命的产物蒸汽机用在了工厂里,然后造出了纺织机,机器从此开始取代纺织工人,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蒸汽机在纺织工业中的成功应用,其技术逐渐推广到其他行业,蒸汽机车、蒸汽轮船和火炮火枪等无数新发明不断涌现,使得西方各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而彼时的清朝逐渐与世界脱节,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大炮无情地轰开了清朝的国门。

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成为清朝命运的转折点,条约中明确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此后,清朝相继又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更多的口岸被迫开放。

这些通商口岸如同一个个打开的窗户,外国的商品、技术以及文化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国。

鸦片战争后,英国的棉纺织品大量引入中国,这些机器生产出来的布料质地优良,而且价格比本土的还便宜,深受大清老百姓喜爱。

在1840年至1860年间,英国输华商品总值从52万英镑增长到179.1万英镑,其中棉纺织品的增长最为显著。

煤油也成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进口的最重要商品之一,俗称“洋油”,为清朝提供了新的照明和动力能源。

西方的金属制品在质量和工艺上具有明显优势,各种钢铁制品,如铁钉、铁丝等金属大量进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洋务运动的进展。

此外,西方列强的铁路技术、采矿技术、和邮电通信技术也都传入中国,清政府为了加强军事和行政通信,开始在国内铺设电报线路,建立电报局,逐渐将电报线路延伸到全国各地。

西方的“西装”以其简洁、得体的设计,逐渐受到中国男性的喜爱,穿着西装已经成为上流社会的象征,而且西方的社交礼仪如握手、鞠躬等也被中国人接受和采用。

而在洋务运动时期,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肩负起引进和仿制西方先进技术的重任,其中要攻克的难题就是电灯技术。

慈禧究竟说了什么?

1879年,上海江南制造局满怀壮志,试图凭借自身的力量自制电灯,然而,工程师对电灯各种材料和技术进行反复试验,但由于当时国内的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当时一个英国电气工程师在上海一家仓库中用蒸汽机作为动力源,然后将电流引入灯泡中,这让很多人都惊讶于这神奇的“发光之物”。

1882年,英国人立德尔敏锐地察觉到了电灯在中国的巨大商业潜力,他果断出资购买了美国制造的先进发电设备,在南京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

同年,江南制造总局也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批电灯,虽然这些电灯在亮度和使用寿命上与西方同类产品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在当时的中国,这无疑是一项重大突破。

为了推广电灯的使用,江南制造局在制造局内部率先安装电灯,照亮了厂房和办公区域。夜晚,明亮的电灯吸引了众多工人和周边居民的围观,大家对这一神奇的新事物惊叹不已。

李鸿章在目睹了电灯在国内大范围应用后,他决定让慈禧太后也看一看这新鲜玩意,他花费六千两白银,从洋商手中购得一套电灯设备,满心期待地将这份新奇礼物献给慈禧太后。

突然,当慈禧太后看到这突如其来的强光后,她的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慌乱,她下意识地喊出了“茄子”二字。

原来,慈禧太后是想到了之前摄影师告诉她,看到闪光要说出茄子二字,她还以为是有人躲在暗处准备为她拍照。

慈禧太后这句话引起在场外国使臣哈哈大笑,谁也未曾料到,慈禧太后这一时情急之下喊出的“茄子”二字,竟会就此流传开来。

旁边的太监李莲英一愣,赶紧向慈禧进行解释,他笑着说道:“老佛爷,这个电灯可不会像照相机一样,您喊茄子它就亮了,它一直都通着电,能够一直亮着。”

慈禧听后,瞬间乐了,她打趣地说:“小李子竟会变戏法儿”,为了装饰美观,李莲英还命人将那个灯泡涂成了不同的颜色供慈禧欣赏。

慈禧之后又说:“这个电灯,可比蜡烛要方便多了,要是整个宫里都能用上电灯,那可就亮堂多了。”

慈禧随即又对李鸿章说道:“你去跟洋人说说,让他们给大清都装上电灯,咱们可不能落后了。”

这段话现在听着或许有些讽刺,但毕竟也是大清迈向现代化的第一步。

之后,清政府开始大力推广电灯,1883年,上海外滩的路灯都已被更换为江南制造局生产的电灯,每当夜幕降临,外滩灯火通明,成为上海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江南制造局自制的电灯,为中国近代电力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步。

本期文章就到这里了,欢迎各位朋友在留言区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本期文章的朋友也可以点点关注,感谢您的阅读,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湖南日报:2024-03-24:皇家也爱“高科技” 电灯照亮紫禁城

湖南日报:2018-03-26:湖湘实业风云录丨晚清湖湘近代工业扫描

6 阅读:12130

评论列表

白云

白云

18
2025-03-10 11:09

她喊的是妖怪。

 ꧁小鹤꧂

 ꧁小鹤꧂

11
2025-03-09 00:28

我以为喊的WC

忆惘深情 回复 03-10 14:38
我也以为🤣🤣

monkeyzr

monkeyzr

7
2025-03-10 19:12

标题党从来都是啰哩巴嗦一大堆废话,现在自媒体门槛真低,小学没毕业都能当小编

彩云飘飘

彩云飘飘

4
2025-03-10 16:21

那时落后世界五百年。

用户10xxx79

用户10xxx79

3
2025-03-10 22:00

一定是讲,牛逼,

你看我有几分像从前

你看我有几分像从前

3
2025-03-10 16:12

?难道不是卧槽!🤨

用户33xxx36

用户33xxx36

3
2025-03-10 13:49

电灯

野马奔腾

野马奔腾

3
2025-03-10 17:18

真会敢吹,只有大城市才有发电厂,小城市门也没有

YOUKE

YOUKE

3
2025-03-10 18:07

一看就不了解历史,当时拍照喊的:“狗屎”

虬须客

虬须客

1
2025-03-10 15:30

卧槽

大海

大海

2025-03-10 15:04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大博

大博

2025-03-10 22:49

小偏

素年文史斋

素年文史斋

用最视角,品读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