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8年造假8年,创始人叶家豪套现20多亿逃走,国资24亿投资亏光

松尘谈历史故事 2025-01-26 05:35:42

上市即巅峰?

2015年,一家号称“明星企业”的公司上市,且上市后的8年间,一直造假。

更让人意外的是,创始人套现20多亿后逃走,一家国企接手,却只能独自承受24亿的巨额损失。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上市即造假的公司,为何没人发现呢?

本文内信源来自官方媒体【央广网、界面新闻、上海证券报】(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但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不断扩大规模

1995年,在充满竞争的时候,奇信股份在深圳创立了。

创业初期,公司团队非常努力,他们先从深圳本地的小型装修项目做起,每个项目都倾注了全部心血,完成的非常认真。

选装修材料的时候,那叫一个精挑细选,施工工艺上更是严格把关,力求做到极致。

就靠着优质的施工质量和贴心周到的服务,奇信股份在业内,慢慢积累起了好口碑,稳稳地在建筑装修装饰领域,站住了脚跟。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越来越丰富,资源也越来越多,奇信股份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开始向大型商业建筑和高端住宅的装修装饰工程进军。

公司也没有停步不前,不断优化管理模式,提升设计水平,吸引了一批业内的顶尖人才。

与此同时,公司还积极开拓海外业务,在建筑材料出口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不仅如此,在新能源兴起的初期,奇信股份敏锐的察觉到,果断开始参与太阳能、光伏设备安全工程。

到2015年12月,奇信股份成功在深交所上市,上市第一天,股价就一路飙升。2016年初,股价达到了每股65.14元的历史最高位。

奇信股份募集到的资金,让公司有了更充足的资源,去扩大业务规模、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公司的市场影响力,也更上一层楼。

公司能做到如此成就,跟奇信股份的创始人叶家豪脱不开关系。

他虽然只是大专学历,但是在创业初期,凭借着对建筑装饰行业的洞察力,果断选择了这个行业。

他先是从基层干起,不为别的,只为积累行业经验和人脉资源。

后来,叶家豪还担任了广东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以及中国建筑装饰协会副会长等重要职务。

在这些岗位上,他积极参与行业交流和企业合作活动,推动广东地区企业之间的协同发展,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而凭借着奇信股份的上市,叶家豪的身价也上升了,登上了《胡润百富榜》,身价一度达到数十亿。

他成为了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但谁能想到,在这些光鲜亮丽的背后,他早早就计划好了一场阴谋。

策划财务造假

时间回到2012年,叶家豪看着市场上成功上市的企业,可他的奇信股份还差一大截。

再加上,当时的建筑装饰行业竞争力很大,想要进一步壮大,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且公司资金短缺、市场份额难以快速扩大。

这个时候,叶家豪心里琢磨,要是能成功上市,就能募集到大量资金,公司的发展就能走上快车道。但公司的实际业绩,想要顺利上市还有些差距。

在巨大的利益诱惑和急切的发展欲望驱使下,叶家豪鬼迷心窍,决定铤而走险,走上了财务造假这条路。

从2012年开始,为了实现上市的目的,奇信股份开始精心策划财务造假。

公司通过虚构工程合同,编造根本不存在的项目,或者夸大现有项目的规模。在成本核算上,更是不择手段,故意少算成本,压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和人工成本等。

累计下来,虚增收入6.92亿元,虚增利润10.26亿元,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比例极高。

这些虚假的数据,把公司的财务报表包装得光鲜亮丽,看起来业绩优异、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成功骗过了发审委,顺利通过审核上市。

这一造假行为,误导了大量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判断,让无数投资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把自己的积蓄投入到这个虚假的“优质企业”中。

引起外界怀疑

尽管上市以后,奇信股份也没有停下脚步,为了维持股价和市场形象,上市后的4年,公司还是用之前的造假手法,只是更加变本加厉。

他们虚构了更多的工程合同,不仅在国内项目上造假,还把手伸向了海外业务。

在成本核算上,与供应商勾结,篡改采购发票等,让成本数据严重失真。累计虚增收入7.95亿元,虚增利润17.85亿元。

在股价高位时,叶家豪开始精心布局套现。他通过股权质押等复杂的资本运作手段,将手中的股权质押给金融机构,获取了巨额资金。

同时,利用公司虚假的业绩,吸引投资者接盘,逐步减持股份。2020年7月新余国资入主前夕,他成功套现20.2亿元,将风险转嫁给了其他投资者和接盘方。

而新余国资,在2020年以10.94亿元,获得奇信股份30%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入主后,为了支持公司发展,又提供了13亿元的资金支持。

直到2021年初,奇信股份的一笔1.3亿元资金,转给了无业务往来的第三方,这一异常的资金流动,立即引起了公司内部和监管部门的注意。

新余国资作为大股东,对资金流向提出了质疑,要求公司管理层作出解释。

然而,管理层却敷衍回应,无法给出合理的说明。这一事件,引发了外界对公司资金管理和财务状况的怀疑。

造假行为暴露

紧接着,截止2021年一季度末,奇信股份的预付款,达到了4.25亿元,比2020年底的2910.6万元增加了13.6倍,且这些预付款,同样流向不明第三方。

同时,叶洪孝(叶家豪之子)在1.3亿巨额违规转账之后的十余天,辞去董事长职务。

纸终究包不住火,随着造假行为逐渐暴露,负面消息不断传出,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开始动摇。

股价也开始一路下跌,到了2023年4月,报价仅为1.82 元/股。曾经满怀希望的投资者们,如今却被深度套牢,损失惨重,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到2024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144.84万元,与巅峰时期相比大幅缩水。净亏损达到了2.74亿元,亏损同比扩大25%。

公司的资金链,十分紧张,大量项目因为资金短缺而停滞。员工们看着公司前景黯淡无光,纷纷选择离职,员工流失严重。

供应商们也因为拿不到货款,开始追讨欠款。

随着调查的深入,奇信股份的造假事实被坐实。深交所决定终止奇信股份上市并摘牌,公司股票退出资本市场交易。

公司面临多项财务造假指控,需承担巨额罚款,还面临着众多投资者的诉讼索赔。公司的资产被冻结,业务全面停滞,曾经辉煌的企业走向了破产边缘。

证监会也对叶家豪等15人进行了处罚,叶家豪作为主犯被罚1400万元,并被终身禁入市场,禁止其再从事证券相关业务。

其余涉事人员,包括公司高管、财务人员等,根据其在造假事件中的参与程度和责任大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罚款总计1.1亿元,部分人员还面临刑事指控。

结语

奇信股份,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诚信和规范的重要性。

希望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我们能够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制度和监管,让类似的悲剧不再重演,让资本市场成为一个真正公平、公正、透明的投资场所。

参考资料:

央广网——连续8年财务造假 奇信股份被罚5000万

界面新闻——【深度】巨额国资损失背后,新余投控买壳*ST奇信或遭遇杀猪盘

上海证券报——8年造假虚增逾26亿元利润国资接盘方20多亿元面临打水漂——*ST奇信何以骗过了新余国资的眼睛?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4 阅读:1358

评论列表

海海

海海

35
2025-01-26 20:02

人生赢家,公司破产,个人富到百辈子也挣不来的钱。

佛子岭

佛子岭

32
2025-01-26 19:07

会不会是商量好的。

用户12xxx74

用户12xxx74

18
2025-01-27 07:54

投资者血本无归

49xxx77

49xxx77

11
2025-01-26 20:56

广东同胞失职了,吃片健胃消食片也不至于这样子!

用户98xxx63

用户98xxx63

8
2025-01-27 08:17

业绩与税收挂钩,造假就不会存在了。

用户10xxx96

用户10xxx96

8
2025-01-27 13:50

这家国企高管肯定大量受贿,给予枪毙。

风雪夜归人

风雪夜归人

6
2025-01-27 12:40

很多上市公司都演绎着精彩的诈骗案例

johnny

johnny

6
2025-01-27 12:03

怎么发审委老被骗[点踩]

龙凤飞天上 回复 01-27 16:01
不是老被骗,是收了别人的特大好处,有可能是金砖,也可能是美元,也可能是其他的产权!才被骗的!收的好处多骗的就多!现在这个垃圾市场就是这个样子的!

johnny 回复 龙凤飞天上 01-27 17:16
没人管吗?[点踩]

沉默

沉默

1
2025-01-27 08:25

(奇信股份,让我们看到了资本市场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也让我们认识到了诚信和规范的重要性)?(让我们)?(让我们)有个毛用啊?!这种,是让证监会和法律查实了就抓人重判重罚!尽最大可能弥补股民损失!

松尘谈历史故事

松尘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