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瓦罐坟有多残忍?年过60的,要被关进坟墓,一顿饭加一块砖

豁达看历史 2025-01-23 05:28:40

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有这样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故事。相传在偏远的西南地区,曾经流传着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习俗。当家中老人年过花甲,便要修建一座特殊的坟墓。这坟墓并非为死人所建,而是为活人准备的。更令人震惊的是,每当家人给老人送去一顿饭,就要在坟顶上加砌一块砖。随着时间推移,砖块渐渐堆积,最终将活生生的老人彻底封死在坟中。

这种被称为"瓦罐坟"的陋习,究竟是怎样在崇尚孝道的中华大地上出现的?

一、瓦罐坟的历史源流

世人皆知"瓦罐坟"是一种残酷的陋习,却不知这种习俗竟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西南一带常年遭受天灾,饥荒连连。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秦汉之际的西南地区,十室九空,百姓食不果腹。当时的巴蜀之地,常有"一年有收,十年不足"的说法。在这种艰难的生存环境下,一些部落为了维持基本生存,开始出现了"弃老"的现象。

最早的瓦罐坟并非是后来人们所见到的砖瓦结构,而是在山崖上凿出的洞穴。《华阳国志》中记载,在秦朝时期,巴郡民众会在悬崖峭壁上开凿石洞,将年迈的老人安置其中。这些洞穴状如瓮口,因此被称为"瓮穴"。

到了汉代,随着制陶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用大型陶罐来替代石洞。《三国志·蜀志》中提到,建安年间,在涪陵一带发现了数个巨型陶罐,罐高近一丈,能容一人站立。考古专家在这些陶罐内发现了人骨遗骸,证实了这确实是用来安置老人的处所。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种习俗逐渐演变。《南史》记载,荆州武陵一带的百姓开始用砖瓦搭建类似瓮状的建筑,这才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熟知的"瓦罐坟"形制。

唐朝贞观年间,著名史官魏征在《群书治要》中记述了一件往事:太宗年间,蜀地发生大旱,有位老者被子女送入瓦罐坟中。恰逢当地官员巡视,听闻此事后大为震惊,立即下令将老者救出,并严惩了相关人等。

这一事件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后,专门颁布诏书,要求地方官吏严查此类现象。然而,在偏远山区,这种陋习依然暗中存在。《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多起类似案例,其中最远的传播到了云贵高原一带。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习俗并非普遍现象。在同一时期的江南地区,却从未出现过类似记载。这与当地水网密布、农业发达、物产丰富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瓦罐坟的出现,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着直接关联。

考古发现印证了这一点。在四川盆地边缘地带的考古遗址中,发掘出了大量具有瓮棺特征的墓葬。这些墓葬的年代跨度很大,从先秦一直延续到唐代,显示出这种习俗在西南地区由来已久。

二、瓦罐坟的修建工艺

世人都知道瓦罐坟是一种古老的葬俗,却不知这种坟墓的建造过程竟如此讲究。据《岭南杂记》记载,瓦罐坟的修建必须遵循"三选四定"的原则。

所谓"三选",指的是选地、选材、选时。选地必须在背风向阳之处,既要避开地下水脉,又要远离村落人烟;选材需用本地出产的青砖泥瓦,忌讳使用外地运来的建材;选时则要择吉日良辰,往往在农闲时节动工。

"四定"则是定向、定基、定高、定口。瓦罐坟必须朝南而建,这与传统民居的坐北朝南一脉相承;地基要挖至见黄土层,约深三尺有余;坟体高度须与成年人等高,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太矮;开口要朝东,口径要能容一人进出。

1862年,英国传教士李维德在云南考察时,亲眼目睹了一座瓦罐坟的修建过程。据他在日记中记载,当地匠人先在地上画出一个圆形,直径约六尺。然后沿圆形向下挖掘,形成一个圆柱形深坑。

坑壁要用青砖层层叠砌,每三层为一个单位,中间要填充碎砖石灰,这样可以防止墙体倾塌。砌至地面后,再用砖瓦向内收缩,渐渐形成瓮状。最后在顶部留出一个方形天窗,既可以通风,也便于日后封顶。

在四川古籍《巴蜀杂记》中提到,瓦罐坟的砖缝之间要抹上一种特制的灰浆。这种灰浆由石灰、糯米汁和红土调制而成,用它砌墙不仅坚固,还能防潮防渗。

最为独特的是瓦罐坟的封顶工艺。顶部不是一次性封死,而是预留天窗,准备数十块薄砖。每送一餐饭,就要加砌一块砖,直到完全封顶。这些砖上往往刻有日期,成为记录生命流逝的见证。

1935年,考古学家在湘西发现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瓦罐坟。通过对顶部砖块的研究发现,上面的日期从农历三月初一到三月十八,总计十八块砖,恰好记录了一位老人在坟中度过的最后时光。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瓦罐坟内还会设置简单的设施。靠近东面的墙上,往往凿有一个小龛,可以放置油灯;地面一角会垫高一块,用作休息的铺位;有些地方还会在墙上预留小孔,方便递送食物。

这些看似人性化的设计,却更显示出这种习俗的残酷。正如《滇南杂识》中所说:"其制虽工,终非久居之所。"每一块封顶的砖瓦,都在无声地宣告着生命的倒计时。

三、老人与亲人的最后告别

世人皆知瓦罐坟的残酷,却鲜有人知入坟前还有一套完整的仪式。据《湘西风俗记》记载,这套仪式被称为"送终礼",虽说是"送终",老人却还活着,更显荒谬。

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岭南杂记》中详细记述了一次目睹的送终礼。那是在端午前后,一位老妇将入瓦罐坟。清晨,全村的人都聚集在老妇家中,举行了一场"生前酒宴"。

席间摆满了当地最好的菜肴,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与寻常宴席不同,这场酒宴上没有人说话,只有碗筷相碰的声响。刘禹锡在文中写道:"坐无言,食无味,举杯相对,泪落无声。"

酒宴过后,便是"辞别仪式"。老人要挨个与亲人告别,从最疏远的关系开始,最后才轮到子女。每个人都要向老人叩头,老人也要回礼。这个过程往往要持续大半日。

在《永州风土志》中记载了一个特殊的细节:每个前来道别的人都要送上一件随身之物,可以是一块手帕,一根簪子,甚至一片树叶。这些物件会被放入瓦罐坟中,陪伴老人度过最后的时光。

送终礼结束后,便是"入坟仪式"。老人要换上专门准备的衣服,这套衣服通常是白色或者灰色的粗布衣,与寻常丧服相似。不同的是,衣服上要绣有"福"字,寓意善终。

1883年,一位德国探险家在四川深山中发现了一份特殊的文书,记录了一位老人入坟前的遗言。文书上写道:"今日入坟,并非不孝,实乃无奈。望子孙勿以为耻,勿以为憾。"这份遗言后来被收录在《巴蜀文献集》中。

入坟之后,便开始了"送饭仪式"。每日三餐,都由特定的人送至坟前。《滇南杂记》中提到,送饭的人必须是老人的直系后代,且要轮流担任。送饭时要念诵固定的祷词,祈求老人安息。

最为特别的是"封砖仪式"。每送一次饭,便要在坟顶加砌一块砖。砖块上要刻上送饭者的名字和日期,以示负责。《岭南异闻录》中记载,有位老人在临死前数着顶上的砖块,说:"共计二十三块,便是二十三顿饭,便是二十三天。"

这些仪式虽然看似庄重,却难掩其中的无奈与残酷。每一个步骤,都在提醒着人们这是一场生者与生者的永别。最后一次合上瓦罐坟的盖子时,便真正画上了句点。

四、皇权介入与民间抗争

世人都知道瓦罐坟最终被宋仁宗下令禁绝,却不知在这之前,已有无数官员和百姓为之奔走呼号。

北宋年间,一位叫范纯仁的官员在《上仁宗皇帝书》中写道:"臣巡视湘西,见瓦罐坟七十三座,皆有活人其中。此等陋习,有违天理,望陛下明察。"这份奏折引起了朝廷的高度重视。

宋仁宗派遣御史张方平前往湘西调查。张方平在当地住了三个月,写下了《湘西见闻录》。他在书中记载了一个震惊朝廷的发现:有些地方的瓦罐坟竟成了一种交易。贫苦人家为了换取钱财,主动将年迈的父母送入坟中。

更令人惊讶的是,当地还出现了专门的"瓦罐匠"。这些人专门负责修建瓦罐坟,甚至发展出了一套完整的价目表。据《宋代工价考》记载,一座上等的瓦罐坟要价五贯钱,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农民半年的收入。

朝廷的调查引起了地方官员的重视。绍兴知府苏轼在任时就下令禁止瓦罐坟,违者重罚。他在《东坡志林》中写道:"此等恶俗,当以重典。今日禁之,恐有人暗中为之;明日禁之,终有朝廷明令。"

与此同时,民间的抗争也从未停止。《宋史》记载,湘西有一位叫王大年的农夫,为了救出被关在瓦罐坟中的邻居老人,连夜凿开坟墙。这一行为虽然触犯了当地习俗,却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

更有意思的是,一些民间艺人开始创作戏文,讲述反对瓦罐坟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孝子寻亲》,讲述一个游子回乡寻母,发现母亲被关入瓦罐坟的故事。这出戏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反对陋习的重要声音。

直到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朝廷终于颁布了禁止瓦罐坟的诏令。诏书中说:"闻西南诸州有瓦罐坟之俗,实为伤天害理。自今以后,有故犯者,一律以谋杀论处。"

但是,仅靠一纸诏书难以根除这一陋习。宋代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即使在诏令颁布后,偏远山区仍有瓦罐坟的踪影。为此,朝廷又派出了大量官员,深入民间进行劝导。

这场持续数年的禁绝行动,最终取得了成效。到了南宋时期,瓦罐坟基本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只是在一些偏远山区,这种陋习仍在暗中存在,直到明清时期才彻底消失。

五、历史教训与人性思考

世人都知道瓦罐坟已成历史,却不知这段往事给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清代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写道:"瓦罐之事,实为千古之痛,后人当以为戒。"

1934年,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在湖南湘西进行考察时,发现了一处保存完好的瓦罐坟群。在发掘报告中,他详细记录了这些遗址的状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一座瓦罐坟内,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块刻有文字的石板,上面写着:"今日入坟,来日即是他人。"

这种遗迹的发现,引发了学界对古代养老问题的深入探讨。1936年,社会学家费孝通专程前往湘西调查,写下了《湘西社会组织研究》一文。他在文中指出,瓦罐坟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保障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在古代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养老往往成为一个困扰家庭的重大问题。《清史稿》中记载,清代四川某些偏远山区,曾经出现过"限龄制",规定老人达到一定年龄就要"出户"。这种做法虽然不似瓦罐坟那般残酷,但本质上都是对老年人的一种抛弃。

然而,历史并非只有阴暗面。明代学者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记载了一个感人的故事:有一户山民家庭,在得知邻村要将一位老人送入瓦罐坟时,主动将老人接到家中赡养。这个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影响了许多人。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探索新的养老方式。《清稿》记载,乾隆年间,四川某些地区开始实行"养老社"制度。村民每年交纳一定数量的粮食,用于赡养无依无靠的老人。这种做法,某种程度上可以视为现代养老保险制度的雏形。

1956年,在四川南部的一个山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份特殊的契约文书。这份文书记载了当地村民集资建造"养老院"的经过。虽然规模很小,但这种自发的互助行为,展现了人性的光明面。

在现代社会,瓦罐坟这种陋习早已销声匿迹,但它给我们留下的思考仍然深远。正如近代史学家陈寅恪所说:"观古今之变,知兴衰之理。"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任何社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制度的保障和道德的支撑。

从瓦罐坟的兴起到最终消亡,从官方的禁令到民间的自觉抵制,从简单的抛弃到建立养老制度,这其中展现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历程。考古发现的那块刻有"今日入坟,来日即是他人"的石板,或许正是对这段历史最好的注脚。

0 阅读:58
豁达看历史

豁达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