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张嘉贞哪来胆气?三次套路皇帝求官,武则天、唐玄宗屡屡上套

豁达看历史 2025-01-28 05:36:43

在唐朝这个豪门政治的时代,一位出身寒门的官员凭借自己的胆识和智慧,三次成功求官,让皇帝屡屡上套。他就是唐朝开元盛世的重要缔造者之一——张嘉贞。从19岁初入仕途到52岁位居宰相,他的求职之路充满曲折。在武则天统治时期,他巧用言辞让女皇撤去珠帘,以真容示人;在唐玄宗在位期间,他抓住诬告事件的契机,逼迫皇帝履行承诺,直接向其讨要宰相之位;不仅如此,他还借着皇帝与兄弟宴饮的温情时刻,成功为自己的弟弟谋得高官。然而,这位性情中人最终因弟弟贪污案被贬为豳州刺史,上演了一场从宰相到地方官的人生大起大落。

寒门少年十七载蛰伏路

公元七世纪末,大唐的权力中枢正被各大豪门世家把持。在这个靠裙带关系上位的时代,一个叫张嘉贞的寒门子弟凭借过人的才智,参加科举,踏上了仕途。

十九岁那年,他通过明经科考试,被朝廷授予平乡县尉之职。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少年得志,但命运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

初入官场的张嘉贞过于冲动,在处理案件时卷入其中,结果被朝廷罢免了官职。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寒门青年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

与那些有家世背景的官员不同,张嘉贞既没有豪门为他撑腰,也缺乏同僚举荐。一朝失足,他就这样开启了长达十七年的蛰伏生活。

回到河东老家后,张嘉贞的日子并不好过。家中只有几亩薄田,勉强度日。但他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傲骨,不愿向当地豪族低头。

即便生活困顿,他依然保持着对学问的追求。面对他人的劝诫,张嘉贞依然我行我素,不屑于攀附权贵。

在当地,张嘉贞逐渐成了一个特立独行的"名人"。虽然田地荒芜,人缘不佳,但他的才学却在民间流传。

转机出现在他三十六岁那年,朝廷派遣侍御史张循宪出任河东采访使。这位新来的监察官因不熟悉本地情况,正在为找不到得力助手而发愁。

一次偶然的机会,驿站里的小吏向张循宪推荐了张嘉贞。张循宪听闻此人的传说后,决定亲自会见这位"民间高人"。

见面之后,张循宪被张嘉贞的才华所折服。面对堆积如山的案件,张嘉贞对每一件事都能说出来龙去脉,并提出独到的见解。

这一次偶遇,不仅让张循宪找到了得力助手,也为张嘉贞打开了重返仕途的大门。张循宪立即向武则天举荐了这位被埋没的人才。

就这样,经过十七年的等待,这位寒门出身的才子终于等来了命运的转折点。在漫长的蛰伏岁月中,张嘉贞用坚韧和才学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通往权力中心的道路。

初见武后巧智撤去珠帘

来到长安城的张嘉贞,很快就获得了觐见武则天的机会。年过七旬的女皇这时已是白发苍苍,或许是容颜老去的缘故,她选择在珠帘后与这位新科官员对话。

张嘉贞的谈吐与气度立刻引起了武则天的注意。他声如洪钟,条理分明,对朝政的见解独到犀利,完全不像一个蛰伏乡野十七年的闲散人。

武则天对这位新臣子颇为满意,正准备决定授予他一个合适的职位。但此时的张嘉贞却采取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他向武则天提出请求,说作为臣子却只闻圣音不见圣容,这有违君臣之道。这番说辞既表达了对皇权的敬重,又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诉求。

武则天被他的胆识和智慧所打动,当即下令撤去珠帘。这一举动让两人之间的交谈更加亲切自然。

张嘉贞的谋略远不止于此。他深知,在朝廷这个大舞台上,仅仅让皇帝听到自己的声音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自己的形象牢牢印在君王的脑海中。

这个看似简单的撤帘请求,实则暗含深意。面对面的交谈不仅能让武则天更清晰地了解他的才华,更能让她记住这位与众不同的臣子。

张嘉贞的表现确实没有让武则天失望。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他展现出了过人的见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武则天欣赏他的才华,也为他的坦诚所动。当即决定授予他监察御史的职位。虽然这是个八品官职,但因其特殊性质,往往是升迁的重要跳板。

就这样,张嘉贞成功地完成了他的第一次求官。这次经历也为他日后的仕途发展奠定了基础。

从此,张嘉贞开始了他的步步高升之路。在接下来的十余年间,他先后担任了秦州都督、并州长史等从三品高官。

这次面见的经历充分展现了张嘉贞的才智。他不仅懂得把握机会,更善于创造机会。即便面对一国之君,他也能以其独特的方式赢得对方的认可。

这种既不卑不亢又能适时表达诉求的做法,成为了他日后仕途上的重要法宝。通过这次成功的经历,张嘉贞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独特的求官之道。

圣语难违终成一品臣

开元六年,张嘉贞以天兵军节度使的身份回到长安城,向唐玄宗汇报工作。这本是一次普通的述职,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谋反诬告,让他找到了再次升迁的契机。

有人向唐玄宗告发张嘉贞图谋不轨,企图谋反。唐玄宗立即下令彻查此事,但很快就发现这是一场毫无根据的诬告。

为表歉意,唐玄宗向张嘉贞表示要严惩告密者。这种情况下,一般的臣子都会顺势请求皇帝从宽处理,以显示自己的宽宏大量。

张嘉贞果然开口劝阻,他向唐玄宗陈述了严惩告密者会堵塞言路的道理。这番话让唐玄宗十分赞赏,当即表示要在将来提拔他做宰相。

这看似是皇帝的一句客套话,但张嘉贞却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立即追问唐玄宗,是否真的要任命他为宰相。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提问,唐玄宗一时语塞,只能含糊其辞地表示等有机会再说。但张嘉贞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

他立即搬出了唐太宗和马周的典故。他提醒唐玄宗,当年唐太宗因为认为马周年轻,拖延了十五年才任命他为宰相,结果马周四十七岁就去世了,让唐太宗懊悔不已。

接着,张嘉贞又说自己已经五十二岁,如果皇帝想要重用他,就不要等到他年老体衰的时候。这番话既点明了自己的年龄危机,又暗含了对皇帝知遇之恩的期待。

唐玄宗被他的这番话说得哑口无言,只好承诺尽快调他回朝任相。这个承诺虽然让唐玄宗有些措手不及,但也让他看到了张嘉贞的胆识和智慧。

从那以后,张嘉贞开始频繁向皇帝上奏折,不时提醒皇帝自己还健在。这种执着的追求,让唐玄宗不得不正视自己的承诺。

开元八年,机会终于来了。唐玄宗罢免了宋璟和苏頲两位宰相后,立即下旨召张嘉贞回朝,授予他宰相之职。

这次求官经历充分展现了张嘉贞的政治智慧。他懂得抓住时机,又善于利用历史典故来达到目的。

更重要的是,他知道如何把个人的升迁诉求包装成为国家效力的大义。这种既不失分寸又不放过机会的做法,让他最终如愿以偿。

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时机的准确把握和对皇帝心理的深刻理解。从一句普通的客套话,到最终成为一品大员,张嘉贞用他特有的方式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跨越。

得意之时祸起萧墙

位居宰相后的张嘉贞并未停止他的谋划之路。某日,唐玄宗与四位兄弟举行家宴,特意让张嘉贞作陪。

在宴席的欢乐氛围中,张嘉贞突然上前跪奏。他看着皇族兄弟的温情场面,提起自己只有一个远在鄯善任别驾的弟弟张嘉祐,请求唐玄宗让兄弟团聚。

这番话打动了重情重义的唐玄宗。皇帝当即下令调张嘉祐为忻州刺史,不久又提拔他为左金吾将军,让他入京为官。

张氏兄弟就这样双双在朝中任职,一位身为宰相,一位掌管禁军,权势达到了巅峰。然而,这种得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张嘉贞性格刚愎自用,与同僚关系紧张。尤其是与宰相张说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这对曾经的上下级变成了政敌。

在朝廷大臣姜皎的处罚问题上,张嘉贞建议唐玄宗对其使用杖刑。这一建议导致姜皎因伤重去世,引起朝野震动。

张嘉贞试图故伎重演,又要对裴伷先动用杖刑。这时张说站出来当面抗议,提醒他宰相之位非永久,今日所为他日或报应于己。

正当张嘉贞在朝中树敌时,他的弟弟张嘉祐却因贪污案东窗事发。这个消息让张嘉贞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关键时刻,张说向他献计,建议他主动向皇帝认错,以求宽恕。张嘉贞一改往日作风,采纳了这个建议。

然而这次他的判断出现了致命错误。唐玄宗震怒之下,立即下令将他贬为豳州刺史,从朝廷权力中心彻底出局。

张嘉贞认为这是张说的阴谋,对他的怨恨达到了顶点。后来他有机会回朝参加宫宴,当着唐玄宗的面痛斥张说。

这场闹剧让在场的其他宰相都看不下去,他们不得不出面将张嘉贞拉出宴席。唐玄宗全程冷眼旁观,既没有制止也没有表态。

这位曾经叱咤朝野的开元名相,就这样落幕了他的政治生涯。他的故事成为了朝廷中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

张嘉贞的命运证明,在朝堂之上,光有谋略和胆识是不够的。他的性格缺陷和处事方式,最终成为了绊倒自己的绳索。

不过,他对开元盛世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后人评价他长于决断,善于处理政务,为大唐的繁荣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 阅读:1
豁达看历史

豁达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