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等人的支持和推动下,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始招收少年班。百废俱兴时期,科大少年班的成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关注。人们期待着少年班能够培养出中国科技领域出类拔萃的拔尖人才,也期望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能够从这里走出来。那时候一些神童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有一位叫谢彦波的神童更是被一些人认为最有望得诺贝尔奖。
谢彦波是1978年入学的第一届少年班学生,相传当年只有小学文凭的谢彦波参加某中学高二年级的数学竞赛,获得了第二名。他从小学直接跨过整个中学,11岁就进入中科大少年班。15岁在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读硕士,18岁又跟周光召读博士,之后又到美国跟随大名鼎鼎的安德森读博士。但是没能拿到博士学位,传闻搞不好和导师的关系。有信息显示,谢彦波目前是中科大的一名普通教师,工作多年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研究成果,离一些人期待的诺贝尔奖差得太远。
谢彦波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小小个头站在凳子上的他在黑板旁向别人讲解数学题。这是那个时期“神童”的一般形象。不可否认谢彦波聪慧过人,但他并不神。那个时代里教育资源普遍比较紧缺,他的聪慧很可能是因为他比很多同龄人有更多的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他的父亲是医学院的物理教师),也有能力较那个时期的同龄人更早地接受高年级的课程。翻看40多年前的高考数学试卷就会发现,那些题目要比现在的高考数学题简单很多,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何只有小学毕业的谢彦波可以在高二数学竞赛中获得第二名。
当初谢彦波被捧为天才,他未必真的是天才。伟大的科学家只有做出伟大的成就后才能称为伟大科学家,被视为天才时的谢彦波有过什么成就?难道就是因为11岁进入中科大,因为能够解高年级的数学题?如果这是天才,那么现在的奥数班里能够抓出一大把这样的天才。虽然奥数班里的这些学生现在不能11岁考上中科大,可若将他们放在40年前,他们也会被视为神童。难道这些解题解得很溜的青涩少年都要被寄希望拿诺贝尔奖?
谢彦波并非是陨落,也许现在的他展现出来的才是真实自我。他没有做出能够拿诺贝尔奖的成就,这是正常。拿诺贝尔奖与聪明才智有关,但即使绝顶聪明的人也并不一定能够拿到诺贝尔奖。爱因斯坦够伟大,也够聪明,同时期的科学家中找不出谁的科学成就比他高。可是同时期的科学家中有很多比爱因斯坦聪明,包括很多没有拿到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拿诺贝尔奖靠的不是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还需要把握时代机遇,还需要有适合种子发芽抽枝的合适土壤。如果觉得谢彦波的经历值得讨论,更应该讨论的不是他的“堕落”,而是我们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为人才创造便利的种种机制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