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人的眼中医生是救星,医生能够治疗各种疾病,也是医院患者的主要养料。
医生是生死的分界线,在大多数病人眼中,医护人员就像白衣天使般存在,可以帮助患者摆脱痛苦,疾病为垂死的患者带来心理支撑。
随着医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术语,越来越多的患者无法在疾病的深渊中看到曙光,只能通过越来越多的器械和药物来延缓生命。
无效治疗与过度治疗!所谓无效治疗,指的是医生并非出于治愈患者病痛的目的进行治疗,而是为了从患者身上谋取更多的金钱。
这种行为不仅白白浪费了医学资源,浪费了患者时间和金钱,更是对医学的不尊重,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所谓过度治疗实为无效治疗,即对已失去治疗意义或病情未严重的患者提出的过度治疗建议。这种操作只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加重家庭的经济压力和负担。
对于身体素质过差或病情过于严重的患者而言,承担多余的治疗可能导致生命的丧失。
为什么会出现“无效医疗”?1.医生角色的模糊
其实关于这点,政府对于公立医院采取的是“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的政策,所以医院盈利越多,奖金补贴就会越多,所以医生这个角色也是逐渐越来越模糊。
很多医生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会泛滥,到底是把治愈患者放在首位还是把科室的利益放在首位呢?所以综合这2点来看的话,多数医生也是比较困难的。
而且现在很多医院也是在不停地扩建,引进新的高新设备,所以这背后也是有着一定的利益关系,从而产生更多的无效治疗。
2.患者对医疗疾病的见识浅薄
比如慢性胃炎以及慢性前列腺炎与宫颈糜烂等不需要治疗的疾病被过度治疗,对于高血压糖尿病与痛风等慢性疾病,患者们总是抱着“根治”的想法盲目就医。
不仅最后导致身体健康受损,也可能会人财两空,要知道就算是感冒需要耗时两天左右才能痊愈。但患者不愿意等,只想着下蒙药这种浮躁的心理和给予痊愈的心理就会引发过度医疗。
有时候盲目吃药只会增加身体代谢负担,也会导致自身健康受损,所以我们应该坦然接受身体患病,毕竟每个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给细菌和病毒可乘之机,生病也是人之常理。
“无效治疗”或已曝光?医生:很多手术无需做,很多药不用吃“无效医疗”早就是一个广泛性的问题了,它给国家、社会以及个人都造成了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资源浪费的比例大约在20%-40%之间。
而目前已知的我国每年的医疗费用大概是五六万亿元,就用最低的20%,就相当于浪费了一万亿左右的人民币,这笔钱可以做很多事了,但白白被浪费了。因此无效医疗的存在是很夸张的,也很不利于医疗正常发展。
卫生部原副部长黄洁夫曾说过:“我国有太多的无效医疗”,这句话背后有太多要反思的东西。
上海交通大学马进教授也表示,无效医疗真的存在,无效医疗其实并没有解决根本需求,这主要是跟医保的支付制度有关系。
我国的医保是按项目收费的,项目越多,花费的费用越高,在利益的趋势下,很多医生和医院给予患者更多服务,却忽略了患者的实际需求。为了增加一定的收益,很多患者受了很多白受的罪。
做手术前,这4个问题要跟医生问清楚1.一定要进行手术吗?
手术治疗一般都是作为最后的选择,患者一定要明白为什么手术,不做手术有无别的治疗。手术只是医生专业建议,但也要考虑到自身条件,如术后有无人照付,或恢复期长短;术后是否影响工作等。
2.手术费用是多少?能否使用医保?
问清楚手术的费用可以避免术后出现费用方面的纠纷和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如果费用过高承担不起,要跟医生协商看是否可以降低费用或者是否有慈善基金或救助金。
如果能够使用医保,也可以帮助患者承担一部分医疗费用,减轻经济负担,医保报销的范围和标准是有限制的,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申报和审核。
3.术前应作什么准备工作?
当我们决定要动手术时,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无所事事地等待,就象要出门旅游,必须先了解要做哪些准备,比如要空腹,要清洗肠道,要洗澡等等,这些都关系到手术的成败与安全,否则会很容易发生意外。
一次成功的手术,除了主刀医生之外,还需要病人自己去做,只要病人自己愿意配合,听从医生的吩咐,有一个好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好的生活方式,那就有很大的几率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
另外,病人也要事先做好手术所需的物资、药物的准备,并且要做好术后的恢复与护理。如此,才能保证手术的成功,以及术后的良好恢复。4.我这个属于大手术吗? 全麻还是半麻?
不同的手术会有不同风险,手术的风险往往和麻醉之间息息相关。
所以在术前要沟通好自己的麻醉方式,建议向麻醉医生询问,询问清楚麻醉可能会带来的风险,还有没有其他的麻醉方式可供选择,了解好不同麻醉方式的优缺点,谨慎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