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临终时告诫乾隆:子孙绝不能杀此人!乾隆刚继位便下令:杀

白晴聊历史 2025-02-22 10:42:53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临终时,雍正帝在床前对继任者乾隆深情告诫:“子孙绝不能杀此人!”这一番话,语气凝重,情感深沉,仿佛揭示了某个重大秘密。

然而,乾隆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却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他不仅违背了父亲的遗诏,反而下令处决了那个人!

这个“不可杀”的人,到底是谁?为何雍正帝会如此反复叮嘱,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都未能平息对这人的忌惮?

谣言四起 皇帝震怒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驾崩,四阿哥胤禛继位,是为雍正帝。

这位勤政严明的皇帝上台伊始,便着手整顿吏治,力图将清王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他日理万机,夙兴夜寐,殚精竭虑于国事。

然而,就在他登基六年后的九月,一场政治风波悄然而至,打破了他原本平静的政治生涯。

湖南一名叫曾静的书生,在家中闭门读书时偶然读到明朝遗臣吕留良的著作,顿时心潮澎湃。

曾静想到,自己寒窗多年却仍一无所获,不禁对满清统治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

他一时冲动,决定给陕川总督岳钟琪写信,妄图让这位岳飞后裔倒戈相向,一同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信中,他对雍正帝进行了严厉的批判,列数了雍正的十大罪状:谋父逼母、酗酒好色、弑兄杀弟、诛忠用奸......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皇帝的不满与憎恶。

然而,曾静万万没有想到,岳钟琪非但没有被他的言辞所打动,反而将这封煽动信原封不动地呈给了雍正帝。

当雍正看到这封信时,龙颜大怒!他勃然变色,当即下令彻查此事。

曾静闻讯,顿时吓得魂不附体,他知道以雍正的秉性,自己恐怕难逃一死。

一时间,朝野震动,人心惶惶。

谣言追根 皇恩浩荡

曾静很快便被押解进京,然而,令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雍正并没有严惩曾静,反而开始了一番言辞辩驳。

雍正逐一反驳了曾静信中提到的"十大罪状",称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他振振有词,声泪俱下,试图为自己正名。

尤其是在驳斥"好色"一项时,雍正更是义愤填膺:"朕非常有自信做到了'远色'二字,诸王大臣近侍都能证实这一点,你居然敢诽谤说朕好色,不知道朕好的是谁的色?

宠爱的又是哪个妃子?"原来,雍正在位期间,后宫仅有8人,这在清代皇帝中可谓是独树一帜。

他勤于政事,常常通宵批阅奏章,哪里还有闲情逸致去沉湎酒色?然而,这些辛勤付出,却被人以讹传讹,竟成了他的罪状,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在彻查谣言来源的过程中,雍正逐渐发现,这些流言蜚语多半出自那些被放逐至偏远地区的旧党余孽之口。

他们对朝廷心存怨恨,便借机散布谣言,意图破坏清廷的统治。

看到这里,雍正的心中不免有些凄然。

他深知,身为一国之君,总有人对他心存不满,总有人想要颠覆他的统治。

但他却无法一一辩驳,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些非议和误解。

最终,雍正没有治曾静的罪,反而开始对他进行教育感化。

雍正让曾静阅读自己的奏折批复,让大臣为他讲解自己的勤政事迹,甚至亲自对他开导。

在雍正的感化下,曾静终于幡然醒悟,决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他痛哭流涕,感激皇恩浩荡,发誓从此改过自新,再不参与任何反清活动。

《大义觉迷录》巡演 陛下用心良苦

雍正并没有就此放过此事。

他深知,单单感化曾静一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让天下人都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以正视听。

于是,他下令编撰了一本名为《大义觉迷录》的书,详细记录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包括曾静的煽动信、雍正的驳斥,以及曾静的悔过之词。

不仅如此,雍正还要求曾静和他的弟子带着这本书,在江南一带进行巡回宣讲。

一路上,曾静向民众讲述自己如何受到谣言蛊惑,又是如何在雍正的感化下幡然醒悟。

通过这种方式,雍正希望能够澄清自己的形象,消除民间的误解。

他深知,作为一国之君,他必须要赢得民心,才能真正稳固自己的江山社稷。

这本《大义觉迷录》很快便在民间广为流传。

百姓们纷纷议论,原来皇上是这样的一位明君,我们却被谣言所迷惑,实在是罪过!一时间,雍正的形象在民间变得越发高大,人们纷纷对这位勤政爱民的皇帝表示敬仰。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本书的编撰和流传,竟成了日后乾隆铁腕诛杀曾静的导火索?

乾隆铁腕 诛杀曾静

雍正在位时间不长,仅仅13年,便驾崩了。

临终前,他将曾静的事情嘱托给了儿子弘历(即后来的乾隆帝),告诫他切不可加害曾静。

他或许是想给曾静一个自新的机会,或许是不想再生事端,引起民间的议论。

然而,让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乾隆继位后的第一个决定,竟然就是下令诛杀曾静!不仅如此,他还下令禁止《大义觉迷录》在民间流传。

这一决定,不禁让人感到错愕和不解。

有人说,乾隆此举是不孝不忠,竟然公然违抗先帝遗命。

但也有人认为,乾隆是真正的明白人,他看透了雍正做法的弊端。

毕竟,雍正越是辩解,民间便越是好奇那些谣言的内容。

而乾隆的做法,反而是一种更高明的处世之道。

他深知,当一个谣言被放大到一定程度时,与其费尽心思去辩驳,不如果断地将其扼杀在摇篮里。

这样,才能真正让人们忘记那些让皇权受损的流言。

然而,我们不禁要问,乾隆的做法真的就是最明智的吗?他一意孤行,不惜违背先帝遗命,是否也暗含了其他的政治考量?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才让他如此急于除掉曾静这个"定时炸弹"?这一切,恐怕只有乾隆自己心里最清楚了。

结语:

乾隆为何要铤而走险,不惜违背先帝遗命,诛杀曾静?这个问题,恐怕已经成为一个千古之谜。

有人说,这是乾隆铁腕政治的体现,他要用这种方式来彰显自己的权威;也有人说,这是乾隆对先帝政策的一种变通,是他在吸取教训后的一种明智之举。

无论如何,这场发生在康熙晚年的政治风波,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皇权的更迭,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这场权力的交接中,我们既看到了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也看到了一位儿子对先帝遗命的违抗。

这一切,都昭示着皇权的复杂性和不可捉摸性。

也许,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永远也不会有一个标准答案。

但是,通过探寻历史的细节,我们或许能够从中领悟到一些人性的真谛和权力的奥秘,让我们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毕竟,历史从来不是一架直升飞机,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只有在一次次的弯绕中,我们才能真正触及它的本质。

参考资料:

《清史稿》

《清朝通史》

《雍正皇帝》

曾静策反信原件

0 阅读:34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