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东兴参加革命很早,但来到毛主席身边相对较晚。
1932年16岁的他就加入了共产党,参加了红军,最初是在方志敏的红10军当战士。此后他历经长征和种种磨练,直到1947年才被调到毛主席身边担任警卫工作。初到毛主席身边,汪东兴就用他的表现赢得了毛主席的赞赏。
1947年3月,正是胡宗南率部进攻延安的非常时期,汪东兴奉命率领中央警卫团前往中央驻地,保护毛主席、周总理和领导机关机关撤离延安。
当中央撤到王家湾时,胡宗南的部队已经距离我们只有20里的地方,中央决定立即转移,但就这样走了,毛主席又觉得不甘心,于是就问汪东兴敢不敢留下来等敌人,替自己看一眼。汪东兴说只要主席下令,他就敢留下,并豪言只需要一个加强排就能完成任务。毛主席听后很高兴,说就给你一个加强排和5个骑兵,你不但要替我看到敌人,还要打他们一下。
汪东兴出色地完成了这次任务,胜利掩护中央撤退,并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后来的汪东兴以擅长行政、警卫工作著称,但实际上他长期是一个军人,而且是以军人的身份为毛主席所赏识的。
在转战陕北的日子里,汪东兴作为贴身的管家,负责毛主席等人的安全,同时负责组织机关人员,筹备物资供应等工作,凭借着细致认真的工作作风,赢得了毛主席的信任。
新中国成立后,汪东兴被任命为中央书记处警卫处处长(后改为中央警卫局)兼办公处副处长,主要负责中南海的警卫工作,同时还是北京卫戍区的三人核心小组负责人之一,在首都的防卫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1955年,汪东兴被授予开国少将军衔。
毛主席:受过我批评最厉害的是汪东兴从1947年来到毛主席身边到1976年,在这漫长的29年里,汪东兴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毛主席的身边工作,期间只有很短暂的离开。
毛主席对汪东兴的评价是:他是一直要跟我走的,别人我用起来不放心,东兴在我身边,我习惯了。人还是旧一点好。他的长处是心细,缺点是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
对于汪东兴的认真心细,毛主席是非常赞赏的,而对于汪东兴“理论水平差、不喜欢动脑子”,毛主席也总想办法帮他纠正。为了让他能把从书本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实际中,毛主席曾安排汪东兴下放到江西担任副省长兼农垦厅厅长,锻炼一年。汪东兴在此期间感觉受益匪浅,学习结束后,他向毛主席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到1960年被毛主席调回北京。
毛主席关注汪东兴的成长,常常指定一些书目让他去读,有时候汪东兴在工作中出现疏忽,毛主席也会以超出对一般同志的态度,给他严厉的批评。
一次,毛主席宴请亲属和工作人员吃饭时就曾说过:“今天在座的,受过我批评最厉害的是汪东兴同志,除他之外还有罗瑞卿同志。我骂过他们,要他们从房子里滚出去。我狠狠批评了他们,但是他们从来不恨我。”所谓“爱之深,责之切”是也。
汪东兴晚年常因毛主席落泪1980年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汪东兴辞去了担任的职务,离开了中南海,此后居住于西单六部口新壁街的一处小院内。
尽管已经不在毛主席身边多年,但汪东兴对毛主席的感情不但未减,反而增加。在他的房子里,处处可见毛主席的痕迹:书柜里满满都是关于毛主席的书,墙上挂着毛主席送给他的书法《送别》……
据阎长贵回忆,汪东兴晚年常常谈起毛主席的贡献,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杨银禄也曾对记者说,汪东兴晚年常常对身边的人说:“我想毛主席了……”说着说着就老泪纵横。晚年的汪东兴还记得毛主席让他多读书的角度,以近百岁的高龄几次通读《毛选》,遇到什么问题,就会到毛主席的书里去寻找答案。
汪东兴晚年写了两本书,主要回忆的都是一些他在毛主席的身边的事情,而没有关于他个人的完整回忆录。当时曾有外国书商登门拜访,开出高价邀请他写回忆录,但汪东兴坚决不肯,他认为:写了就是既得罪了活人,也得罪了死人,以后我就没脸再见毛主席他老人家了。
由于汪东兴的回忆录一直没有出版,市面上的一些人就动了歪脑筋。2000年前后,由作家师东兵所著的《汪东兴传》大量出现于地摊,其中有大量未经核实的虚假故事,汪东兴得知消息,就委托律师准备起诉师东兵。他的朋友们怕引起影响汪东兴的生活和健康,劝他还是算了。汪东兴一生见惯浮沉,也就没有继续追究,此事最终不了了之。
2015年8月21日,汪东兴因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此后,他和亡妻姚湘娥合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作为十届和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最后一位辞世者,汪东兴的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