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考研季,都会有一部分同学在考前临时放弃,因为实在绷不住了。战线太长,精神太紧,意志力薄弱,很容易身心疲惫。
其实,我们也和这些同学一样,身上会有许多趋易避难的畏难情绪。不信你看,你身上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手机放在面前,学习的时候,突然被手机弹出的一个重磅新闻吸引了,告诉自己就看一下,结果又弹出一个信息比刚才的还要炸;为了改变自己,你热情满怀地报了技能培训班,开始觉得很容易,后来难度逐渐提升,你无法攻克难关,望而却步了;看到别人读书变现赚了很多钱,自己也想要提升写作能力,培训班结束就没有再写出几篇文章,结果还是回到起点,自己能力没有任何改变。你觉得老天对你不公。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讲到,你之所以管不住自己看手机、看书学习无法攻克难关,是因为你缺乏专注,无法集中。书中还告诉我们,如何利用元认知做到情绪专注,明白身心分离的危害,专注当下,享受在当下。
比如,培养“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深度沉浸,让自己利用“正确的方法”变得优秀,最后通过大量的练习打磨自己。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个方法。
一、从元认知开始,重新认识自己,为什么我们“做A想B”容易分心走神?元就是头、首、开始的意思,是最高级的。
元认知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是对自身的“思维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其实元认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反思能力,这也是人类高于动物的能力。
可是人人都会有反思能力,为什么差别还这么大呢?
元认知分为被动元认知和主动元认知,拥有主动元认知的人才拥有更高级的元认知。
普通人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得不自我反思,是出于无奈。
比如,一个人工作失误,受到了领导的批评,不得不反思自己错在哪里,要怎样改正错误;
再比如,一个人不注意生活细节,没有健康的生活习惯,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无所谓身体、健康之类的想法,等到身体亮了红灯,拉起警报,才会想到要怎样健康生活。
当一个人能够主动开始持续反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时,会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对自己有利,会纠正那些拙劣的想法,最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意味着他真正开始觉醒了。
我们用元认知来观察自己的注意力。
“行动”如躯体,“感受”如灵魂。
意思就是注意力可以分为“集中在行动上”和“集中在感受上”的两部分。
比如,跑步的时候,跑步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刷牙的时候,刷牙是行动,剩下的是感受。
开始的时候,行动和感受是一致的,行动上的注意力很集中,慢慢地就会被一些事物分散精力,就会身心分离,注意力就不集中了,没有感受的行动就像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只是机械地、毫无意义地重复着着当前的动作,身体和行动开始麻木,这种情况称之为走神或者开小差。
分心走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目前做的事情枯燥无味,想要做更有乐趣的事情;二是觉得当下不高兴,想要做更称心的事情。
走神分心是天性,一瞬间、一转眼就能做到,几乎是0成本。
分心走神的本质是不能面对当下,是逃避,想要舒服,想要享受。只要我们醒着,分心走神随时都会发生,所以我们要锻炼元认知,早点运用和修正,会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甚至会改写我们的生命轨迹。
那么我们要怎么锻炼元认知呢?
就如图上那样,我们可以身心合一,专注当下,享受当下。
具体要怎么做呢?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专注当下,深度沉浸。
二、专注当下,深度沉浸是自己蜕变的前奏人们因感知太多信息而感到心神不宁,或因产生过多欲望而痛苦不堪,又或因担忧能力不足而滋生焦虑,无论顺境或是逆境都不得安生。
无法过上想要的生活,无法学到过人的新技能,无法摆脱手机的控制等,这些不能被满足的欲望会让让我们徒生烦恼,会让我们焦虑。
当我们慢慢收回感受,让注意力回到当下,我们的烦恼就会减少,精力就会更加旺盛,情绪就会更加亲和,乃至生活习惯和自己的底层行为模式,用感知和思考力专注当下。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要培养“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屏蔽干扰。
人类情绪和能力的优劣来自于自身注意力关注方式的差异,在情绪上和能力上,弱者就容易分心。“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会让我们屏蔽干扰,选择需要的信息并且沉浸其中,主动练习,锻炼自己的沉浸能力。
比如,你在学习的时候,把手机设定为静音,就不会被手机随时弹出的劲爆新闻和雷人的信息牵走你的注意力,放在你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会让自己选择继续学习,不会起身去看手机,没有手机的打扰,你就会集中精力,专注当下的学习任务。
你还可以刻意练习自己的这个能力,比如去公共场所阅读一本书,不被外界的嘈杂声音和人员频繁走动打扰,还可以去思考自己目前要构建的文章框架。
主动选择信息会让自己做该做的、正确的事情。做正确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
当你具备“主动选择信息的能力”时,你就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
接下来,我们就要向成功更近一步。
我们需要深度沉浸,演奏好蜕变的前奏。
仅凭一腔热情是难以完成我们的愿望,无法实现目标的,这也是为什么能聚焦的人很多,而成功的人却寥寥无几。
爱迪生说过:天才就是1%的天赋加上99%的努力。
想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度沉浸,沉浸能力强的人时常处于支配层,能力弱的就会处于被支配层。想要崭露头角,就要下一番苦功。所以我们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
正确的方法具有四个特征:第一,有具体明确的目标。目标明确具体,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更高,精力也会更聚焦,技能也会更进步。目标太大了,就要进行拆解,可以拆解成N个小目标。
第二,练习的时候注意力要相当集中。比如10分钟投入100%的精力比投入30分钟70%的精力,取得的效果要好。专注的真正动力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细小差异和连续不断的关注点,所以感知就会特别敏感。
第三,能起到强烈的反响。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出反思找到自己的不足,精进自己。没有反响,我们就会失去兴致,精神容易溜号,就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想办法找到精进自己的方式,可以是导师的指导、所做事情的反响或者和他人交流。
第四,一定要让自己在拉伸区练习。挑战高难度会让自己有挫败感,但是已经掌握的事情,自己都滚瓜烂熟的事情,做再多,自己的能力也得不到继续提升,最好的状态是介于两者之间。
比如,你报了技能培训班,上来就刷题,基础知识还没掌握好,所以你无法攻克难关。你可以一个时间段攻克一部分知识点,出错的题多做几遍,不出错了就算学会了。学习过程中,把容易出错的地方整理成错题本,多看看老师的讲解,了解老师的解题思路,就会进入了专注状态,这样就攻克了一个知识点。
所以,你就不会害怕做难题了,会根据错题笔记和老师的讲解思路融会贯通,慢慢地就会有成就感,不再望而却步了。
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螺丝钉的那股钻劲,无论多硬的木头都会钻进去。
在自己能够伸手够得到的地方,踮起脚尖或者跳一跳,就会让我们揽入怀中的战利品会让我们信心十足,激起斗志,继续挑战下一个难度。
不是说,我们挑战一个难度就是完全掌握了,我们还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让我们的技能更加精湛。
大量的练习要怎样做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大量的练习,会把我们打磨得更加完美。
想要做到卓越,不是仅有深度沉浸就可以做到的,还需要大量的练习。
天才也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才会成功的。
王羲之是东晋有名的书法家,他每天坚持练字,练完后就在家边的一口池塘里洗笔,这样日复一日,把整口池塘的水染成了黑色,像墨一般。所以他才能够成为有名的书法家。
8岁的陈安可遇到钢琴,一曲斯克拉蒂奏鸣曲,好听到耳朵“怀孕”。她3岁半开始练琴每天练习4小时,每天都要练,没有一天不练习。
相信你多写多练,就可以提高你的写作能力,让你找到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终将会崭露头角的,写作变现是必然的。
大量的练习会让我们的技能精益求精,让我们的能力超凡脱俗,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就是这样道理吧。
心里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经过大量的研究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起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我们用元认知了解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不让自己分心走神;专注当下,深度沉浸首先要具备“选择信息的能力”屏蔽干扰,做正确的事情;其次是演奏好蜕变的前奏;最后是大量的练习巩固我们的能力,会让我们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