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中华文明其实有两套文字系统。
一套是载道系统,一套是日用系统。
在日用系统中,有些文字淡化或丢失了原来的深意。
甚至被降维了内涵,黑化了智慧。
即使是相同的字词,也如同“两套”文字——
意义截然不同,褒贬完全反转。比如:
“一无所有”本义是“至有至无”,却被降维为“穷得啥都没了”;
“无中生有”本来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而根本不是什么“凭空捏造”;
“得意忘形”是说得其真意而坐忘,而不是描绘小人得志,忘乎所以……
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
比如,“恍兮惚兮”就被大大黑化、大大降维了。

恍兮惚兮并不是精神恍惚。
精神恍惚来源于恍兮惚兮。
如今,恍兮惚兮不怎么使用了,基本上被精神恍惚所取代。
在现代汉语中,精神恍惚是指神志不清,貌似失魂落魄。
显然,这是一个典型的贬义词。
而在古文中,恍兮惚兮却是一个典型的褒义词。
人们如果“陷入”什么精神恍惚、神情恍惚才“傻”了呢!
要知道,恍兮惚兮具有高深的内容,哪里是什么精神恍惚!
恍兮惚兮出自道德经,原文是——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们试着说文解字,解析一下其中的真意——

什么是恍?
心为光,光为心,心正大光明,为恍。
什么是惚?
非是有,非是无,心微妙不测,为惚。
那么,何谓“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道很简单,心光为恍,正大光明而已;
心勿为惚,非有非无,微妙莫测而已。
简易,就是这个“惟”;
不易,就是这个“光”;
变易,就是这个“微妙莫测”。
而明心增光,于动静之间,
穿透物象,于若有若无之间,
是精神自显,道德自真,本心自信。
是明明德,是明明白白之心,是正大光明之道。

时觉空罗智能
中文是神语,任何语言都比不了[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