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三国演义的关系,赤壁之战名气太响,有几个小问题想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铁锁船只的连环计是不是庞统所献?
庞统是在赤壁之战后才为周瑜所用,周瑜迁庞统为功曹,任以大事(瑜领南郡,以庞士元名重,州里所信,乃逼为功曹,任以大事。瑜垂拱而已)
因此庞统并没有像演义里那样,给曹操献上连环计,他估计还在荆州坐看风云,等着看这次南北巅峰赛,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再者这次东征的主力是原荆州水师,他们本就不惧风浪。即便用铁环将船只连接在一起,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仅攻随行的北军使用。
蔡瑁、张允虽非名将,但作为水师将领,基本常识还是具备的,他们不可能将所有的船只都连在一起,因为当时的船只都是木质结构,即便没有对手前来火攻,亦有失火的可能性。
有一个猜测,曹军的水寨是分二层,内圈主要是北军,用铁索连在一起,外围的荆州水师呈分散环绕状。
火烧赤壁曹操最大的问题还是输在了大意上,黄盖伪降后,无论是曹操、还是麾下将领,都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加以警惕,如果提高戒备的话,最合适的方法是派一支小舰队去迎接黄盖。
当黄盖突然发起火攻后,要堵截也是有办法的, 派一支敢死队冲上去截住黄盖的火船,问题是荆州军刚刚依附,曹操只是封赏了豪族和少数几员大将,荆州军还没收心,谁给你卖命呢?(乃论荆州服从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刘表大将文聘为江夏太守,使统本兵,引用荆州名士韩嵩、邓义等)
结果自然就是一哄而散。
蒋干有没有劝降周瑜?
蒋干的确来劝降了。
蒋干这个人并不像演义中描述的那样废材,史书描述他的原文是“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
说起辩论,整个江淮地区都没有对手。
蒋干是九江郡人,与周瑜所在的庐江郡同处江淮,周瑜应该早就听闻蒋干的名声,何况他特别喜欢结交人才,曾慕孙策之名,专程到寿春拜访。
周瑜、蒋干二人也许早就相识。
因为这层背景,加上能言善辩,蒋干于是受曹操之托想过去劝说周瑜归降。不过时间点却不是在赤壁之战,而是要更早一些。
周瑜见到蒋干布衣渡江来访,心知他是来做说客的,于是说到:子翼良苦,远涉江湖为曹氏作说客?
蒋干岂会承认:吾与足下州里,中间别隔,遥闻芳烈,故来叙阔,并观雅规,而云说客,无乃逆诈乎。
周瑜笑而不语,以机密之事要处理为理由,安排蒋干在馆驿住下,三日后再来与之相见(演义里设计出了蒋干盗书的情节,其实周瑜只是利用这三天时间去布置军营,展现江东兵精粮足,好让蒋干知难而退)
三日之后,周瑜果然带着蒋干去参观军营,除此之外,周瑜还向蒋干展示了主公所赏赐的服饰、珍玩、随从,同时感慨到: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讬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行计从(意思就是自己遇到了明主,万没有可能被动摇)
蒋干是聪明人,自然明白这趟是白来了,自始自终都没有把游说的话说出来。回去后向曹操称赞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劝其放弃招降的念头。
关羽到底有没有在华容道堵截曹操?
即便有这个想法,执行起来太过困难。
曹操的难题,关羽一样会遇到,华容道仅是一条在枯水期勉强可以通行的小路,路况相当差,附近到处是河湖、沼泽湿地,泥泞不堪。
即便成功穿越了云梦泽,接下来才是最大的难题。
粮草补给。
关羽如果要去华容道堵截,随军携带的口粮不会很多。但是周瑜放火的时间是不确定的,他得等东风,在茫无边际的云梦泽,哪里可以得到补给呢?
难道就这么在原地干等?
所以这是在是一个不现实的计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