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与重生,中国车市之2023

车茶一味 2023-12-27 14:37:02

首先,“车茶一味”对所有读者表达新年的祝福。

在2023这一整年里,大部分人过得都不容易,每一个为自己而奋斗人,都应当成为自己的英雄。

各大车企,也热衷于成为“英雄”。

今天,让我们来总结2023年国内的汽车市场。

回望过去一年,存在着太多的“乱象”。而且在这些现象中,有滑稽的“商战”、有意难平的告别、也有令人感到不安的纷争……

“商战”,原来如此简单粗暴

2023年的汽车市场,被一则“雪铁龙C6只要12万就能开回家”的信息引爆。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汽车品牌之间的“商战”原来也可以如此朴实无华。

随着神龙汽车打开了潘多拉魔盒,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之。

15万买帕萨特、12买买君威……合资市场的价格战刷新着人们的三观。而在随后,新势力和中国新能源企业,也加入这场战斗。

“薄利多销”的传统经营思维,出现在“汽车消费升级”浪潮开启的今天,其实并不让人感到意外。

汽车品牌太多、新车太多,自主竞争合资、新能源竞争燃油,让存量市场已经“不堪重负”。

同样“不堪重负”的还有各大车企。随着销量降低、价格降低,其盈利能力自然也有所降低。

最终,价格战的结果可能是车企研发速度减慢,甚至在生产端缩水减料。比如某高销量新能源车型就已经爆出,其车门原本使用的镀锌钢板被替换成普通钢板,防锈性能下降。

说到底,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消费者是吃亏还是沾光,还要看车企良心。

肤浅的创新和难用的车

不得不承认,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一波大爆发。

新车越来越多,标榜“智能科技创新”的产品也越来越多。但很多所谓的创新,除了给用户徒增烦恼外,没有任何意义。

比如全触控座舱,剥夺了驾驶者盲操作的权利;隐藏式门把手,为了所谓的美观与可怜的风阻,在冰天雪地中甚至可以将用户“拒之于门外”。

不过这样也好,拉动了汽车后市场的发展。笔者在某常用购物APP上,甚至发现了针对隐藏式门把手的拉手改装设计。不得不说,义乌的小商品研发者们,是懂得嘲讽车企研发和设计者的。

笔者想说的是,在新能源时代竞争激烈,车型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

车企想要拿出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大可不必进行这些无聊、不实用的“创新”。多去研发一些底盘技术、高压充电技术、固态/半固态电池技术,其实比什么都好。

意难平的退出与危机

广汽集团的合资公司,在今年是真的惨。

广汽讴歌与广汽三菱,接连退出中国市场。要知道,这两个品牌,在国内都是有情怀的。

当它们退出中国市场后,再无SH-AWD和超选四驱、再无讴歌精巧的底盘设计与三菱可靠的发动机。

不过细细数来,这两个品牌,依靠情怀,在中国市场撑到2023年才退出,也算是比较有毅力的了。

至于斯巴鲁、英菲尼迪这两大日系品牌,估计现在也有了不少危机感。

它们会不会退出中国、什么时候退出?谁知道呢!

其实,这些品牌的退出,责任也全在自己。

谁让它们在智能化的时代,拿不出大屏幕、拿不出新颖的“科技感”?光靠驾控,是很难在这片丛林中生存的。食物链顶端的掠食者,需要有肉眼看得见的屏幕尺寸、高清分辨率甚至是刷新率。

你看到的只是车企想给你看到的

还记得在11月份,笔者做了一个关于东风日产销量的选题。东风日产在销量快报上的“春秋笔法”,给人看笑了。

在2023年的10月份,东风日产单月销售环比上升,并且环比增幅达到了“惊人”的30%。

的确,如果把东风日产在2023年的整体销量拿出来,足够惊人。

就拿10月份来说,东风日产根本就没有“销量喜报”。在那个月,东风日产的零售销量仅约为7.96万辆。相较于2021年、2022年同期,都算是下滑的状态。

其实不止东风日产一家喜欢在销量快报上用春秋笔法,很多车企也都是如此。

大家在销量快报上,都是“报喜不报忧”。看环比、看同比,哪个数据好看,就用哪个。至于真正是上涨了还是下降了,其实只有车企才知道。

当然,在2023年,销量完成得不错的车企也有几家。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比亚迪。不过,就算是比亚迪,也不想让你知道,自己的销量如何构成。B端市场(网约车市场)和C端市场(私家车市场)的比例为多少,这些数据都是“保密”。

多生孩子,真的好打架吗?

在五六年前,我们就一直在质疑车企的多品牌战略。

毕竟,奇瑞的“子子孙孙”们已经给出了答案,诸如观致、威麟这些品牌,几乎都沉溺在了汽车市场的深海之中。

但是在2023年,很多车企还是抱着“多生孩子好打架”的思维在看待问题。

比如吉利旗下的领克和极氪,这两大品牌的核心技术甚至是车型设计,都让我们难以区分。

而长城、长安、比亚迪这些车企,在最早,我们都认为它们就是这个牌子。

但在今年,笔者才发现:自己疏忽了!

长城有坦克、魏牌、哈弗、欧拉等品牌;长安旗下有启源、欧尚、凯程、深蓝、阿维塔等品牌;就连比亚迪,也有仰望、腾势、方程豹这些品牌。

多品牌战略,或许也没啥大问题。但是,同一集团下,不同品牌之间,车型难以区隔、同质化程度高,就是问题了。

就拿新款的宋PLUS和宋L来说,它们与海洋系、腾势的同级别产品,到底有啥区别?相信没多少普通人能够说出个所以然来。

当汽车厂商,就像细胞分裂一般,打造出了众多品牌。消费者该买谁?这是个问题。以前,说买吉利就买吉利,说买长城就买长城;现在,就算是定下了大的范围,大家也得在细分品牌和车型中好好斟酌一番,生怕买错了车型。

车企的爹味,越来越重

2023年,中国汽车市场发生了很多争纷。

姚某某测试方程豹 豹5的油耗,方程豹官方一言不合,就爆出了姚某某的详细行车数据;比亚迪甚至在后续,还“悬赏五百万”,力图揪出“黑公关”,扮演起了“执法者”、“裁判员”的角色。

其实不止比亚迪一家,不少车企在遇到某些负面新闻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给出一份声明。这种逻辑,和“不是解决问题,解决提出问题的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些现象,其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本质:车企相对于普通消费者、普通人来说,是高高在上的。

当普通人,挑战了他们的权威,他们不是站出来包容,而是针锋相对,告诉消费者、车迷和媒体:你们应该这样做、你们应该那样做,否则,我就会怎样怎样……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福特Pinto的丑闻:

在60年代末,福特Pinto的油箱设计有缺陷,即便是20码的速度撞击,也会出现车辆起火自燃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在油箱上加装一个小零件。

但多年后曝光的一份内部报告显示:每年越有180人因为车辆起火事故而死亡、180人被烧伤,福特需要赔付的费用约为4950万美元;而如果召回汽车,福特将会支出高达1.375亿美元。而福特最终的选择,是不召回。

其实在这里,笔者也建议车企们想一下:当消费者选择你们,你们拥有极高销量的时候,你们可以说高高在上的车企;但是,当消费者失去信任,车企损失了销量之后,你们还是那个高高在上的存在吗?

越来越饭圈化的汽车市场

比亚迪、问界、理想、小鹏、蔚来、特斯拉……这些新能源车企,逐渐从“幕后”走到了“台前”。它们有一个共性,那就是都有很多拥趸,也有不少“黑粉”。

余承东与何小鹏开始微博“对线”的时候,不少车企的粉丝,也分为两派,针锋相对;李斌测试150kWh半固态电池的时候,有人一个劲儿地夸也有人一个劲儿去骂。当对于汽车品牌的信仰,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之后,这并不是一个好的、健康的现象。

汽车的本质,可以是工具也可以是玩具,但千万不能变成了“偶像”。

说句不好听的,当一个人,在现阶段旗帜鲜明去站队A品牌的时候,如果以后想买B品牌,那也不好对自己交代不是?

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车企在营销角度,其实需要这样的“狂热粉”。

因为万千个狂热粉,大家在这个自媒体时代,都可以自由地发声;拥有万千人的发声,对于车企来说,自然也就在无形之间,掌握了巨额的资源。

所以,如果把话说得再狠一点,其实那些狂热的粉丝们,都已经成为了车企的代言者,而且是无条件代言。当然,如果用阴谋论来思考的话,是不是有这样一种可能:A车企与B车企,两边的话事人开始隔空对线,其实是他们早已安排好的戏码;通过这样的戏码,来吸引更多的粉丝,并且借助他们的宣传力量,最终利好于双方……

结语:

不管怎么说,2023年过去了。在这一年里,我看看到了车圈里各种各样的现象,有无端的混乱,也有令人感到无解的混战。但无论如何,这都已经成为了过去式。我们相信,现阶段的混乱,只是时代发展、更替时无可避免的阵痛。

在2024年,汽车市场的竞争必然会变得更加激烈。而在激烈竞争中,也会有大浪淘沙般的洗礼。相信在经历这场洗礼后,有车企胜出也有车企逐渐凋零。而这样的择优劣汰,其实也有助于中国汽车市场,真正走向有序、高质量的发展之路。

0 阅读:149

车茶一味

简介:专业汽车评测,北京十强汽车新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