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建国后的大授衔,陈毅被授予了元帅,而粟裕则为大将之首。当时就有争议,说是陈毅占了粟裕的位置。直到现在仍然有说法认为,陈毅当时已经离开了军队(任副总理),而按照军衔评定规则,转入地方工作的将领原则上是不授衔的。
当时的争议主要是两点,第一就是很多人认为粟裕打仗更加厉害。第二点就是陈毅当时已经不在军中,而是担任了副总理,原则上是不授衔的,毕竟当时中央很多领导都是这样的情况。
甚至也有说法是粟裕让了元帅的军衔。那么,具体情况去如何呢?
陈毅从1923年就入了党,属于老资格了。而粟裕则在1927年入党,之前在叶挺的部队。
陈毅和粟裕都曾参加了南昌起义,陈毅当时担任第11军25师73团政治指导员,随后在部队南下途中和朱老总笼络部队又领导了湘南起义,并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陈毅先后任师长、红4军军委书记、前委书记等职。
粟裕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之后参加了湘南起义并上了井冈山。红军时期的粟裕其实级别并不低,他担任过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显然,在红军时期,论资历的话明显陈毅更老,职务也更高。要知道,湘南起义陈毅可是领导人之一,井冈山早期他更是三巨头之一。
陈毅和粟裕都没有参加长征,陈老总因伤留在了苏区,坚持了三年的游击战争。
粟裕也没有参加长征,而是跟随北上抗日先遣队前去与方志敏部会合,组成红十军团。部队失利后,他担任师长打起了游击战。
就这个时间段相比的话,陈毅也是要强于粟裕,毕竟陈毅当时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的主任,和项英是主要的领导人。可惜在抗战期间项英不幸牺牲了。
抗战开始后,陈毅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同时他还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军委新4军分会副书记。而粟裕则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职务上也明显低于陈毅。在皖南事变后,陈毅担任了代军长,粟裕则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期间,陈毅担任华东军区司令员、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则先是担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后来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1949年初,粟裕又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
期间,因为形势的发展,中央准备让陈老总去担任中野副司令员,粟裕则升为华野司令员兼政委。不过粟裕却坚持华野离不开陈军长,这也导致他只担任了代司令员。
从两位革命经历看,显然从南昌起义开始,陈毅的官职就要高于粟裕的。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粟裕的确立下了巨大的功绩,他指挥部队打了不少的仗,还有很多堪称经典。就连毛主席也曾经大力赞誉过粟裕,称淮海战役的胜利他是第一功。
但这也同样不能忽视陈毅的贡献,陈毅虽然比不上粟裕能征善战,却也是治军有方,尤其是他在军中的影响力,无人可比。
授衔的时候,绝对不可能仅考虑解放战争期间的单独的表现,更何况陈毅表现并不差。
严格说起来,在红军时期,陈毅的级别也是元帅级。抗战期间,随着项英的牺牲和叶挺的飞机失事,陈毅不仅是新四军的领导人,也是新四军的代表,这一点粟裕也是比不上的。
至于解放战争期间,明显陈毅比粟裕更适合被授予元帅军衔,毕竟他是野战军的司令员。
说粟裕“让”,他也的确让了,但不是军衔。在抗战结束后,华中军区成立,上级任命他为华中军区司令,张鼎丞为副司令,粟裕得知后,他再三请求中央改任鼎丞同志为司令,自己协助工作。最终,中央同意了他的请求。
还有一次就是粟裕本来是有机会担任华野司令员的,只不过他坚持让陈老总坐镇军中,自己则也成为了代理司令员。
至于说让元帅衔,显然可能性不大。
首先,元帅本身就十位,也是中央经过慎重的考虑才形成的决定,不是谁想让就让的。
其次,陈毅的资历和贡献是毋庸置疑的,他明显比粟裕更合适。
最后,授衔包括元帅衔,是综合评定的,也要考虑到各部队之间的平衡。尽管陈毅离开了军队,但红军时期的贡献,新四军以及三野的代表性人物,陈毅比粟裕更加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