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有一人进了大将名单,毛主席没否决,少奇同志却说:资格不够

近现代史源 2025-03-28 18:32:39

本文权威资料来源如下,以备检索:1、《萧克回忆录》 2、《朱毛红军侧记》3、《萧克印象》4、《大授衔》5、《人民领袖毛泽东》

关于1955年的全军授衔结果,许多读者一直对萧克的军衔有质疑,认为按照革命资历、各历史时期的职务,似乎他被授予大将军衔更合适。

一方面,萧克红军时担任过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抗战时还是八路军6个正副师长之一,这些履历都是大将起步的;另一方面,从后来的事实看,只要当过红军各方面军正、副总指挥,或者出任过八路军正副师长职务的干部,除萧克外军衔至少也会是大将:最低的是王树声,在十位大将中排第九。

这么说来,萧克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确实很容易让人感到不解,甚至有一些尴尬。那么中央在确定将领军衔时,是怎么评价萧克的呢?真没考虑授予他大将军衔?非也。1955年1月的一次关键会议,基本定下了萧克的军衔级别,他从原拟定的大将,变成了上将。

下面是一张珍贵的史料照片,由彭总和总干部管理部提交中央审议。上面既有拟授衔之前诸位元帅、大将候选人的名单,还有毛主席在名字旁边,亲手做出的符号标注。因为各种原因,主席曾认为徐海东、宋任穷、王震、周纯全四人评大将不合适,所以用铅笔打了叉号。

在这四人中,后三位不用说了,最后的评衔结果,确实只授予上将军衔;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徐海东。毛主席把他叉掉,不是因为徐海东革命贡献不大,而是因为他的伤病太过严重,已经病了十几年了,此时更是基本淡出了军队事务。对于暂时无法工作的干部,毛主席认为还是留出名额给其他人更妥当。

大家也看到了,名单之中,萧克的名字赫然在列。毛主席审完,并没有把他给勾掉,而是一直留到了1955年1月的中央讨论会上。此时距离正式授衔只剩8个月左右的时间,所以将领们的军衔评定,是这次会议的主要议题。

但在会议过后,萧克被取消了大将授予资格,基本确定为上将。直接原因是名单过到萧克时,少奇同志直言不讳地谈了反对意见。这很不一般,因为军衔评定,事关革命军人的荣誉,没有特殊情况领导们也不会轻易做否定发言。

而刘少奇一向为人随和、温文尔雅,在历史上跟萧克也没有过节,怎么会突然公开表态反对呢?因为在一些牵扯工作原则、是非的问题上,温和的少奇同志往往就会变得寸步不让,态度十分鲜明。关于萧克的评衔资格,刘少奇确实是有看法的,他认为自己有责任在会上指出来。

少奇同志说:在大将授衔资格上,我认为萧克同志历史上有一些问题。长征时他曾对张国焘持同情态度,在立场上不如其他同志坚定。少奇同志的这番发言,可以说是相当直接了。如此高级别的军衔评定,候选人的政治立场确实是比职务、战功更重要的考量因素。

另外少奇同志拿出名单,特别谈到了徐海东:说到资格,跟海东同志相比,这一点尤为明显。中央红军完成长征后,徐海东坚决抵制张国焘错误,并且主动帮助中央,将他评为大将,是比萧克同志更合适、更有资格的。

在场的各位首长们,虽然感叹于刘少奇的直截了当,却大多对他的话表示认同,特别是拿徐海东与萧克进行对比,就更加直观了。萧克在红军时一段比较敏感的往事,虽然并不经常被中央首长们提起,但大家印象还是很深。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转移,最初希望跟距离较近的贺龙部队会合,贺龙所部就在鄂西。但国军方面有预判,这个方案变得难以实现,红一方面军只能选择远距离转移,后来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长征。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历尽艰难,到达四川懋功,与兄弟部队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大家原以为这将大大加强队伍实力,对接下来的征程更有信心了,可没想到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很快就流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和企图。

他认为四方面军力量远远强于中央红军,为了满足个人权力欲望,公然分裂红军和党中央,带领右路军单独南下进攻四川军阀刘湘的地盘,与中央分道扬镳。

结果兵强马壮的红军南下队伍,因为战略战术上的失误,遭受惨重失利。在此期间,贺龙与萧克也带领部队开拔,于1936年夏季与折损近半的四方面军实现会师。

萧克是红六军团长,后来还成为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军内地位非常高。但见到张国焘之后,萧克受到对方的蛊惑,立场出现松动。他没有表态支持中央和毛主席,也未批评张国焘的分裂行为,导致张国焘一度将萧克及红六军团,当成可以拉拢的政治“筹码”。

贺龙对于萧克的反应十分不满,而他本人对张国焘的态度,与萧克截然不同。成熟干练的贺老总,当面警告张国焘:国焘啊,你不要搞小动作哟,小心我贺龙到时候打你黑枪。这样的警告,很有老总的一贯风格,也极大震慑了张国焘。此后他收敛了不少,不太敢在二方面军干部面前挑拨离间、指责中央了。

张国焘当年这一招,是很阴险的,如果得逞了后果不堪设想。多亏贺老总敏锐果敢,与朱德、刘伯承等人一起粉碎了对方的阴谋。四方面军经过南征损兵3万多人,张国焘已经没有懋功会师前后的底气了。

但他贼心不死,所以才想拉拢红二方面军的力量,继续扩充自己的实力对抗中央。他认为不管是“到成都吃大米”,还是北上陕北,都需要过硬的军事基础。

二方面军的两个军团,一支由贺龙领导,一支由萧克领导。如果他们辨不清局势,上了张国焘的当,那红军刚刚有所好转的形势,又要变得极度危险起来,甚至会直接改变人民军队和革命的历史。所以刘少奇回顾得没错,萧克当时的立场问题,绝对不是一个小问题。

但实事求是地看,如果萧克是真的彻底站错队、明确表态支持张国焘,那1955年恐怕就不是讨论授他什么军衔的问题了。所以萧克当时的情况,只能说是态度暧昧,有“骑墙”的嫌疑。

这并非后辈妄自揣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萧克将军晚年的回忆录,曾明确承认这一点:长征时我没有认清张国焘的真面目,立场不坚定,这是我生涯中最大的一个错误和遗憾。

将军本人都不隐瞒,我们就更不必“为尊者讳”了。但萧克对此问题也具体解释过:当时红六军团的电台出现问题,许多中央的电报文件,未能及时收到并认真解读,所以我没能掌握中央与张国焘一系列斗争的全貌,影响了判断。

这倒是一个客观原因。但长期在鄂西战斗、工作的贺老总,也很多年没有跟张国焘直接接触,却能在会师后不久,便准确判断人心及事件原貌。不得不说,这就是将帅之间的差距啊。

还有一点,贺龙与萧克在红军、抗战时期近距离共事多年,两人甚至是连襟、有亲戚关系,但在军事理念上分歧较多,作为正副军事主官,配合得不是特别顺畅。萧克晚年的回忆录,坦率地证实了这一点。

全面抗战爆发后,失去实权并且屡遭批评教育的张国焘,最终还是耐不住寂寞,投奔到国民党阵营,彻底被叛了组织。所以围绕对张国焘态度的问题,党内军内自然有人会受到负面影响。55年授衔前少奇同志点出了这段往事,对萧克的评衔影响不小。

毛主席虽然没有反对授予萧克大将军衔,但并非认为萧克建国前的履历多么完美,伟人更多是出于整体考虑,不便反对。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期间,毛主席就主动调整过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的候选人名单,将一些成绩斐然的老中央红军干部拿下来,比如陈光、李井泉等。

主席这么做,就是暂时“委屈”一下长期跟着自己、跟着中央走的人,要照顾大局和团结,把更多名额给到其他体系出身的干部,可谓用心良苦。

1955年军队授衔,跟七大的情况有异曲同工之处。毛主席建国后说过:军队里的山头,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要承认山头、从而逐步消除山头。所以第一点要做的,就是实事求是,只有妥善考虑到各方面军出身的将领,授衔工作才能圆满,确保真正的公正和团结。

仔细分析下:之前毛主席为什么叉掉了名单上的徐海东?众所周知他与徐海东的情谊是很深的,尤其1935年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徐海东的表现令主席感动不已,从此非常信任他。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本来是独立的一支,但成立红十五军团后,归属了中央红军建制。

并且全面抗战时,徐海东也是115师的一名旅长,受到林、聂二帅领导。55年评衔时,毛主席心里或已将他归入中央红军的一员了。既然如此,徐海东就有可能“按惯例”,被牺牲一下、谦让一下。

所以主席最初拿掉了徐海东的名额,却留下了萧克。毛主席并不是不了解萧克,不光长征时的张国焘问题:早在1929年萧克还在井冈山上时,就曾于白沙会议上围绕红四军指挥问题,反对过毛主席的正确意见,暴露出了认识局限。当时毛主席很被动,只不过伟人胸怀大度,事后从来也没有追究过,不希望萧克背着包袱工作。

但55年中央开会正式讨论时,毛主席没有讲的话,少奇同志给讲出来了,也就不好再回避。其实大家也都想到了萧克那些有争议的经历,可毕竟毛主席没有直接否定,在名单上还留着萧克的名字,其他人不太好先提。

而刘少奇是党内排名第二的领导人,还担任着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他在会上讲的话,是非常有分量的,可以说当时除了毛主席外,少奇同志的意见最受重视。他主动提出有些敏感的意见,也是对授衔工作的负责。

对于刘少奇的反对态度,在场干部们显然是有同感的,毛主席又怎会不理解?很大程度上,伟人是不便亲自拿掉萧克的名额,既然现在大家都有意见,情况就不一样了。萧克不适合评大将,基本成为会议的共识。

那萧克不上,谁来顶替呢?这也不是大问题。虽然萧克是红二方面军的典型代表,可二方面军里还有其他优秀将领;萧克不授大将,候选名单上还有口碑出众的许光达。许光达不光能代表二方面军,还是来自贺龙带出的红二军团,代表性非常强。

按照当年三个主力方面军的规模和人才数量,红二方面军不及其他两支部队,拥有许光达这一位大将,是公平合理的。如此一来,便解决了大将名单中的“山头平衡”问题,各方都不会有意见。萧克虽只获得上将军衔,但55年9月正式公布名单时,位列第一。

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第一名”,并非一些人解读的“萧克镇上将”之意。因为上将的顺序,跟开国元帅和大将不同,不是按照所谓的综合履历和功绩排名;而是按1955年各将领的任职部门依次排列的,萧克正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属于中枢机构的干部,所以排名相对靠前,各兵种和大军区的干部会往后排。

萧克本人对军衔是否满意呢?一般人认为低于预期了,但这只是外人的看法,萧克自己曾坦言:那么多场战斗中、有那么多战友都牺牲了,他们去哪里授军衔呢?所以我评什么军衔都是无所谓的。可见将军非常豁达,对这种事看得很淡,至少从未公开对自己的授衔情况,表示过任何不满之情。

毛主席有一次见到萧克,专门握着手鼓励他说:这次授衔,萧克同志受“委屈”了哟,只是个上将!萧克对毛主席的话感到有些惊喜,因为不管授衔结果怎样,显然毛主席不会单独去出言安慰麾下将领,这对萧克来说算是特殊待遇了。主席特意用了“委屈”一词,从伟人的语气中,不难看出对萧克贡献的充分肯定。

萧克没有获得大将军衔,对他个人而言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不至于锋芒太盛、在特殊时期遭到额外针对。建国以后他虽在1958年的“反教条主义”运动中受到冲击,但在拨乱反正时恢复了名誉,并且晚年官至全国政协副主席,活到了101岁高龄。

本栏目由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国际关系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15 阅读:3355
近现代史源

近现代史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