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村里来了一个大消息,说村里又开了一场提振消费的发布会,这次的会可不简单,光光新政就放出了两大条,力度还挺猛的:一个是大规模设备更新,另一个是消费品以旧换新。
你看这名字多“高端大气”,听着好像消费者能占大便宜似的,比如换个手机、平板、智能手表啥的,线上线下都支持。看起来挺香是吧?但你要真以为这是纯为消费者好,那就太天真了。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啊,以旧换新这种模式,说白了就是保护商家,而不是消费者。消费市场叫市场,是因为消费者有自主选择权嘛,但这种以旧换新、定向消费券呢,本质上就是限制你的选择权。

你说你想买个美的空调,结果没补贴,但格力有补贴,你是不是被“诱导”了?你想领个券去逛步行街买东西,结果这券规定你只能去万达花。这跟“指定买家”有啥区别?消费者的选择权没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也被干预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定向补贴可能把本该被淘汰的“垃圾企业”硬拉回来喘口气。而那些真正优质的企业,因为没在补贴范围内,最后可能被活活挤死。地方政府认定的“好企业”,就一定是消费者心中的“好企业”吗?这中间的利益逻辑,你细品。
消费降级的“遮羞布”还有啊,大规模推进以旧换新,其实反映的是全面消费降级的现实。你说咱们日子宽裕的时候,会不会纠结旧东西还能不能凑合用?想换新电视,直接买了,旧的随便找个老大爷收走。但现在呢,日子紧了,“哎呀,黑白电视还凑合吧。”这时候老村长跳出来说:“没事,你拿黑白电视加点钱,我给你换大彩电。”当然有人觉得占了便宜——原价五千的彩电,现在四千就能搞定,好像赚了千把块。但实际情况真有那么美吗?

来看看真实的案例吧。去年北京、江苏就有不少人曝光过,以旧换新纯是套路。商家先涨价再打折,一台原本五千的电视,补贴一千后按理四千能拿下,但商家早就偷偷涨价到六千,消费者觉得捡了便宜,实际还是花了五千。而且,商家还能顺手拿到政府补贴,稳赚不赔。这套路是不是很熟?对,就是双十一那一套!
更夸张的是,有些企业连旧货都不需要。仓库里随便倒腾一下,假装完成交易,还能空手套白狼赚补贴。你说这补贴到底补了谁?消费者是真没捞到啥好处。
补贴消费者,不如直接发钱!其实啊,对企业最好的补贴,是直接退税。卖得越多的企业,税收贡献越大,退税越多;那些卖不动的“憨批企业”,本来也交不了多少税,退税对他们也没啥用,这才是真正的优胜劣汰。而对普通消费者来说,最好的补贴就是直接发钱!没有定向消费券的限制,大家拿着钱,想买啥买啥,才是真正的公平。发消费券也行,但通用券比定向券好一百倍。越是定向的补贴,越是在人为制造不公平,说白了就是给商家挖掘利益罢了。
买车?太复杂了!再说说现在的汽车补贴政策。老实讲,买个车现在简直比高考还复杂!你以为就是裸车+购置税+保险?不不不,现在还有小订、大订、置换、选装、金融、补能、流量、积分,每个环节都在掏你腰包。再加上国补、省补,每个地方还不一样!
比如湖南、湖北这些地方,直接延续2024年的政策,而四川则1月1日已经换了新政策,可细节又没公布。上海、江苏呢,提醒大家留好发票,可能会追溯补贴。总之,政策五花八门,搞得人头疼得很。
更绝的是,车企看政府不发力,就自己干起来了。像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厂家,直接搞“补贴兜底”。意思是,不管你所在地有没有置换补贴,只要你不符合条件,我厂商给你补贴。听起来挺贴心吧,但仔细一琢磨,这背后的商业利益链条可比你想的复杂多了。
提振消费,怎么才能真惠民?国家发改委倒是信心满满,说消费市场的基本趋势没变,还要提振消费,促进民生。具体怎么干?第一,促进居民增收减负,比如提高养老金、医保补助,让大家多点钱花、少点负担。第二,扩展消费范围,把手机、平板这些东西都纳入以旧换新。第三,创新消费场景,比如搞冰雪经济、银发经济,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最后,优化消费环境,完善物流体系、推进信用建设,还鼓励带薪休假,释放节假日消费潜力。
听上去挺全面,但真要落实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别整那些“看起来很美”的政策,最后只让部分商家和企业占了便宜。要想真正刺激消费,就得直接惠及老百姓,让大家手里有钱、有选择权,这才是正道。
最后一句话咱老百姓是穷,但真不蠢。别拿那些花里胡哨的政策来忽悠人。发钱比发券好,退税比补贴强。让钱落到实处,比啥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