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铁锤。
这几天,北京上海的市民应该都收到了政府发放的“消费激励政策”大礼包:个人消费者购买8类家电产品(一级能效),可以最高获得产品销售价格20%的补贴,二级能效产品补贴15%,上限为2000元。而且支持收货地址在外地,即是说此次发放的补贴支持购买的商品快递到全国。
终于,一线城市也撑不住了,开始撒钱刺激消费了,只不过这里所说的撒钱并不是直接发钱,而是发放消费券和消费补贴。
今天早上打开手机,招商银行就给我推送消息,我的“北京生活缴费券1.5元已经到账”。我虽然人在安徽,但一直用的都是北京的卡,所以这波也算是薅到帝都消费补贴的羊毛了。
这一轮,京沪合计拿出了近100亿真金白银刺激消费,这笔钱85%由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出,15%由市级财政承担。老百姓不是不敢借钱不敢消费吗,那就由中央政府借钱给老百姓发消费券。
政策出台的背景很简单,现在连一线城市消费也开始拉胯了。以上海为例,6、7月份社消总额连降,降幅分别为9.4%、6.1%,前7个月同比下降2.8%。上半年上海GDP同比增长4.8%,消费没有成为增长引擎,反而是拖累项。
北京深圳广州也一样,上半年的消费偏疲软,六七月份的社消总额也都是负增长。8月初深圳龙岗某商场开业,5天客流量接近70万,最终销售额只有2800万,人均消费40块钱。
“旺丁不旺财”,这是今年很多线下消费场景的共性,旅游业如此,餐饮业亦如此,客单价都比前两年低,甚至远不及疫情时期。
以前我总觉得现在是结构性消费低迷,富人的消费不受大环境影响。但当我们看到保时捷销量下滑、BBA高端车型打折促销、古驰劳力士等奢侈品集体卖不动,北京、广州、上海三地的太古商场上半年的销售额分别下跌3.5%、9.4%、19.6%这些新闻曝光的时候,不得不承认,现在连有钱人花钱也精打细算了。
今年是消费促进年,且消费是三驾马车中唯一还能使劲的赛道,所以这件事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换句话说,如果连一线城市的消费都支棱不起来,对经济的影响将是致命的,因为宏观经济循环的过程是:需求-订单-生产-利润-工资-消费,即如果需求大幅萎缩,整个循环体系中的工厂主、劳动力、消费者等都要遭殃,尤其是消费者又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会在现金流的两端皆遭遇降级。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结果,当找工作难、保住工作难、赚钱难、抵御风险同时发生的时候,大家就只能压缩消费了。
关于消费为什么会降级和萎缩,我们在之前的视频中已经说过很多了,笼统来说有两大原因,一是财富外流,二是主要消费人群的收入下降和家庭财富萎缩。
前者没什么好说的,我们主要说后者,大环境不景气,企业加大投资扩大产能的欲望下降,就业市场风声鹤唳,冲上热搜第一的“广东失业”已经说明了一切。叠加负通胀时期,各类资产都在降价,各种投资渠道都在抽耳光,房子股票理财信托等皆是亏本的生意,有些甚至不动声色吞噬了投资人的亿万财富,中产正在大规模返贫,而中产才是一个国家消费的中流砥柱。
那么问题来了,本轮北京上海带头发放消费补贴,到底有没有用?
这是我在一篇文章下面看到的点赞最高的一条留言,毋庸置疑这条评论代表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消费券刺激不了消费。
但我觉得多少还是有点用的,尤其是一二线城市,很多消费都是计划内的,政府这个时候发消费券起到了临门一脚的作用,当然最主要是老百姓得到了真实惠。这可比把钱留在金融系统内空转强多了。
上期视频铁锤说,我们现在连凯恩斯主义都消失了,即GDP最喜欢的大基建等大宗消费出现了断层,一方面是地方财政缺钱,另一方面是前些年拆拆建建过度浪费,这些欠下巨额债务建起来的基础设施在二三十年内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狂飙上马了。
所以,眼下正是居民消费扛大旗的重要时候,生活必需品消费自然会通过涨价来隐形掏口袋,像换家电、换手机、娱乐、旅游等非必需品消费自然要大力刺激一把。
不过,相较于发消费券,我还是更认可直接发钱,这个观点我不止一次表达过,也被很多人抨击是啥也不懂。
我当然知道发钱没用,资产市场不雄起,经济不重振,发的钱也会被存进银行,但这是目前能做的唯一一件鼓舞士气的事情——这会显示政府与民众共渡难关的决心,更是聚拢民心非常重要的开始,即发钱对于消费信心的提振会远高于实际作用。
目前来看,接下去半年,有两件大事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一是想方设法恢复凯恩斯主义,房地产这个支柱拉不起来的时候,只能靠大基建再拉一波了。
二是继续给全民降负担,其中最直接有效的做法是降存量房贷利率,最好是降至首套房利率同一水平,否则提前还贷仍然不会停止。
关于这一点,应该说已经是箭在弦上了,上周五小作文(彭博社)传中国政府正在考虑调降存量房贷的利率,受此刺激,周五房地产板块一度大涨7%。
与此同时,银行股持续走低,9月3日起,四大行股价在创历史新高后集体下挫,两个交易日,工行农行累计下跌超过8%,建行累计下跌超过9%,中行累计下跌超过6%,普遍是三日计提一个跌停板。
专业人士分析,从银行股的走势看,很大概率是机构提前得到了内幕消息。
昨天(9.4)彭博社再次将消息细化,说金融监管机构已提议将存量房贷利率共计下调80个基点左右,首次下调在未来几周内,第二次下调将于明年初,首套和二套房都适用。
不过,招行行长的回应让这一切再次变得扑朔迷离:目前还没有得到确认。
接下来我们聊聊降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能性,以及降多少才能发挥作用?
首先,我们要从地产、消费、商业银行净息差三个维度说起。
地产层面,数据仍然向下挫,刚刚过去的8月份,商品房销售和卖地收入双双疲软。今天看了社科院的数据,1-7月份,全国293个地级市中,土地出让收入负增长的有218个。深圳、泉州、南昌等降幅在75%以上,苏州、南京、无锡、常州、广州、东莞等降幅全在50%以上。
更重要的是,房企端债务违约有向国央企扩散的趋势。另外整个上半年,地产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拖累项,叠加之前的放松政策边际效应递减,现阶段需要新的进一步刺激来阻挡楼市下滑。
消费层面,今年前7个月,社消总额同比增长3.5%,其中城镇弱于乡村,按消费类型分,7月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3.0%,增速创过去一年新低。
前面也提到了,受资产价格下跌影响,尤其是房价下跌背景下的高房贷严重挤压了居民消费,一线城市反倒是消费最弱的存在,这个局面亟待改善。
再看银行净息差,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54%,A股银行净息差最低已至1.14%,跌破“1.3”的有4家。
虽然政策层面对银行息差呵护有加,存贷款也会同步降息,但银行净息差不断下降是不争的事实。银行是靠息差赚钱的,息差不断走低,意味着利润不断下降。所以单从息差的角度看,商业银行主动降存量房贷利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但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大家需要了解,今年上半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共减少了3800亿元。其中六大国有商业银行减少3118.97亿。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下降的原因也不难理解,是房地产市场调整和提前还贷规模的增加。
综上,总结来说,降存量房贷利率对全社会都好,但等于让银行把到嘴的肉吐出来,可想而知难度不小。
但两权相利取其重,降存量房贷利率牵扯到经济、金融、消费等多方面的利益和市场预期,尤其是当下房地产市场最缺乏的就是信心,救楼市有利于经济复苏,而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就是拉动消费,存量房贷利率下降,老百姓每个月又可以多几百块钱拿去消费了。
比如一线城市的存量房贷利率,大多处于5%的高位,和首套房贷利率有1.5%以上的利差,300万的房贷,利率下降1%,月供减少约2000元。这相当于给房奴每个月发了这么多钱,房贷减少2000,拿三五百出去消费,我想人们还是愿意的。扩大到38万亿的存量房贷,能释放多大的消费潜能大家可以算一下。
所以,降存量房贷利率基本上板上钉钉了,现在要讨论的是降多少的问题。
国盛金融预计实际降幅或小于45个基点,野村证券的陆挺综合考虑银行利差和买房人的房贷压力预计下调幅度在40个基点左右,开源证券预计降幅在50-75个基点,每年减少偿付大概2000-2700亿。
在铁锤看来,最理想的情况是降至首套同一水平,8月全国首套房平均利率是3.3%,以去年9月调降后的数据(4.1%)算,此次调降幅度是80个基点。
另外考虑到公积金利率一降再降,以及各地陆续开放了“商转公”业务,且降低贷款门槛和提取条件,存量房贷利率坚挺着已经没太多意义。不如一降到底,做个顺水人情,在眼下这个关键时节,打破一切死教条的束缚,对信心的提振大有裨益。
最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家庭的收入近乎腰斩,所以只有通过房贷降息让现有的收入水平尽可能覆盖月供压力,整个内需游戏才可以运转起来。
当然了,这边降存量房贷利率,那边一定是存款利率下调,储户被迫让利,这种事情都成常态了,大家也该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