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亚马逊的丛林生态中,跟卖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掠夺者,时刻觊觎卖家的流量与利润。当一个爆款Listing突然冒出数十个陌生卖家,当购物车归属率断崖式下跌,跟卖已不仅仅是运营问题,而是一场关乎存亡的攻防战。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卖家需要的不只是战术,更是一套系统化的生存逻辑。

跟卖的致命逻辑:合法机制下的“商业寄生”
亚马逊允许跟卖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价格竞争让消费者受益,但在执行中却异化为“零成本套利”的工具。跟卖者无需研发产品、优化页面、投放广告,只需一键复制你的Listing,以更低价格或更激进广告策略抢夺购物车。
这种模式的破坏性在于其“双向绞杀”:对消费者,低价诱导下单后可能收到劣质商品,损害原品牌声誉;对卖家,流量被劫持导致销量下滑,而投诉跟卖者往往耗时耗力。
防跟卖:从单点防御到生态重构
品牌护城河的基石:透明计划与商标铁幕
亚马逊的透明计划(Transparency Program)是防跟卖的第一道防线。通过在产品上植入唯一二维码,只有经过认证的正品才能入仓销售。杭州某母婴品牌加入该计划后,跟卖者数量下降了92%,但成本也相应增加——每个标签约$0.05,对于低客单价商品可能侵蚀利润。
更深层的防御来自法律威慑。完成品牌备案(Brand Registry)后,卖家可对跟卖者发起商标侵权投诉。但这一手段如同双刃剑:过度投诉可能导致账号被标记为“滥用”,而忽略取证细节的投诉往往被亚马逊驳回。某服装卖家在三个月内发起27次投诉,仅成功9次,效率远低于预期。
产品差异化的隐秘战场
当法律手段存在局限时,物理层面的差异化成为第二道防线。一些卖家通过微调产品设计(如更改包装颜色、增加品牌Logo浮雕)或捆绑销售(赠品+主品组合),增加跟卖者的复制成本。但这种方法需要持续创新——义乌某饰品卖家每季度更新产品线,将跟卖者反应周期从7天压缩至3天,以此维持竞争优势。
价格与库存的动态博弈
跟卖者往往依赖“低价+快周转”策略。通过设置自动调价工具,当检测到跟卖者出现时立即调低价格至其成本线以下,可迫使其退出竞争。但这种“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策略需要精准计算:一款成本$15的蓝牙耳机,若将售价从$29.9降至$19.9,可能暂时逼退跟卖者,但也可能引发价格体系的崩盘。
技术赋能:当人类速度追不上机器时
传统防跟卖手段依赖人工监控、手动投诉,但在跟卖者使用自动化工具全天候攻击时,人力防线往往不堪一击。这也是技术工具的价值所在——用机器对抗机器,用算法预判风险。
易仓ERP的防跟卖监控功能,正是基于这一逻辑构建的智能防御体系:
由于多数海外站点与国内存在时差,当跟卖发生在非工作时段,运营人员难以及时获知,而系统则可以24小时在线,且及时记录跟卖次数、价格等信息,从而减轻运营人员监控跟卖的压力。
卖家将重点的子ASIN添加至监控范围后,如ASIN被跟卖,系统可自动获取跟卖店铺的相关信息,便于运营人员定期处理。
易仓ERP支持编辑监控产品、添加排除卖家、查看被跟卖详情;
-点击「查看」,可查看对应产品被跟卖的店铺名称、跟卖次数、跟卖最低价/最高价等信息。

易仓ERP能够快速监测亚马逊平台上的Listing情况,及时发现跟卖行为。还可通过设置调价规则,对指定ASIN进行智能调价,以获取更多曝光量和抢占购物车,或避免自己的购物车被竞争对手抢占。当检测到跟卖者时,帮助卖家快速采取应对措施。还支持多账号管理,集中监测所有店铺的Listing,提供统一的跟卖监测服务,避免因多个账号的管理分散导致的监测疏漏。易仓ERP不仅可监测跟卖行为,还可提供详细的销售数据分析报表,帮助卖家了解哪些商品被跟卖影响最大,制定针对性的防范和应对策略,如,发送侵权警告邮件、申请亚马逊平台的介入等。
防跟卖的本质是一场成本博弈。当跟卖者的获利空间被压缩至临界点,他们自然会转向更脆弱的目标。在亚马逊的规则框架下,防跟卖不是“消灭”,而是“管理”——将跟卖者的侵扰成本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同时将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创新与用户体验中。毕竟,消费者最终投票的对象,不是价格最低的商品,而是价值最不可替代的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