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慈:“法医鼻祖”的探案人生

小卒话史 2024-08-07 09:38:15

文|小卒话史

古人常说忠奸难辨,关于忠臣和奸臣,一般来说有两个判断标准,从皇帝这个角度来说,你对我的臣子忠心耿耿、或者很反对,这是从皇帝自身利益说起。若是从百姓角度看待忠和奸,说你这个人道德水平很高,或者说你这个人缺德,以此来辨忠和奸。

忠与奸,往往是站在道德的角度去判断,在历史上很自然地会夹杂对皇帝个人利益的维护。那么这样的忠臣真对社会有多大积极意义吗,也许不重要,老百姓只要觉得你是道德上是好人,就能立的住。

在宋朝,有着“法医鼻祖”之誉的宋慈,不光在道德上是个好人是个忠臣,他也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而且他对后世有着积极的影响。

宋慈断案有自己的“绝活”。像包拯、狄仁杰、海瑞这样的清官,他们在民间“断案如神”往往有夸张的成分,但宋慈凭借着自己独特的手段明察秋毫,侦破了很多大案要案。

宋慈的绝活是让死人“说话”,他通过验尸来推断案情的前因后果。现如今在侦破案件时,也许会运用很多科技手段,指纹对比、DNA检测等等,对于那些命案,法医会在第一时间赶往现场协助破案。所以宋慈在宋朝时就已经运用这种技术进行破案,不得不说他已经开了先河。

而且宋慈根据自己验尸的经验和技术,写成了《洗冤集录》(也叫《洗冤录》),这本书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本法医学专著,不光在中国有影响,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后人根据宋慈的这本理论著作,破了很多案子,也纠正了很多冤假错案。

事实上宋慈一开始的专业不是法医,而是学哲学的。宋朝已有科举制度,要想当官就要参加科考。考试内容就是程朱理学。这种学说在整个宋朝占据主导。“程”是二程,即程颢、程颐,“朱”是朱熹。“理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都源自于内心,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后来王阳明“龙场悟道”,把程朱理学称为“心外无物”。用今天眼光来看,程朱理学在很多方面表现出来的都是唯心主义,它发展到最后越来越脱离实际,对文化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宋慈必须先通过科举考试才能走上仕途,后来专攻法医研究,用证据和事实说话,这又是实实在在的唯物主义。这么看来,宋慈在这个岗位上确实不容易。

宋慈考科举考了多年,直到31岁时才考中进士。一开始宋慈只是个县尉,相当于今天一个县局局长,也就是正八品或从七品的官。然而就是这个么个芝麻小官,到最后他还没干上。

宋慈刚要到地方赴任时,他的父亲去世了,家里人去世,宋慈得第一时间回去办丧事,要守孝3年,这是大事。三年是虚指,朝廷官员回去守孝就是丁忧,丁忧也就27个月,两年多。等到丁忧结束再回县里,已经没了空缺。宋慈没有办法只能干等,这一等就是八九年,直到宋慈40岁的时候,才有一个职位。因为宋慈干得好,很快便出任大宋提刑官。

验尸在宋朝是个冷门,都很忌讳,但通过法医鉴别,找出来的证据都是确凿无疑的。在没有提刑官前,这个事也有人做,他们就是仵作。这类人就是协助官员检验尸体的技师,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法医”。

一般人不愿意干仵作,也是实在找不到好工作,才干的这个差事。这些人大都素质低下,没有什么真实水平,所以冤假错案常有。像《杨三姐告状》里,仵作就说了一些瞎话,导致冤案发生。

宋慈在当了法医之后,加强了这方面的研究和训练,也提高了这个行业的整体水平。比如,他要求在验尸的时候不准嫌臭,不能捂鼻子,因为往往闻出的味道也可以构成重要的办案线索。如果说这不算什么,那么去扒开死者的衣服,对法医来说就要克服很强大的心理障碍,因为这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常说死人不见二遍天,何况要让死者裸露身体,这也是侵犯别人隐私,如果是女性尸体,查验那些隐秘部位,就更容易叫别人说闲话。但是即便是这样,宋慈往往还是顶住了各种压力,该怎么验必须怎么验。

有时候为了验证自己的判断,也为了让关注的百姓心服口服,宋慈还有意在大庭广众之下脱去死者的衣服,现场验尸。看似有伤风化,但宋慈还是要给大家传达一个正确的理念,一个寻求真相的理念。这些隐藏的线索在被宋慈找出来后,大家对他一致赞誉,开始对他验尸的手法有了认同,换句话说,如果不仔细验尸,根本找不出那些蛛丝马迹。如此一来,给蒙冤者洗刷冤屈,把行凶者绳之以法,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总的来说比冒犯逝者要重要得多。

大家逐渐接受了宋慈的验尸,而他那些独特的方法得以运用,观察得也非常仔细。《大宋提刑官》里,宋慈抬眼看不出死者伤在哪里,但仔细观察发现死者头发里有苍蝇,很明显头发丝上可能有腥味,宋慈拨开头发一看,立即找出死因。原来是一颗钉子钉在了头颅上,而且这颗钉子还是被烧红后钉到死者头上的。

怎么判断是烧红的钉子呢?钉子钉进去后,把伤口周边的脑组织一烫,血管一收缩就不出血,血液就会炭化,血管堵塞后就不会有血流出。这好比现在的激光点痦子,激光温度非常高,在痦子上一烧,痦子周围血管被烫封死,所以基本上不会流血,创面愈合的也快。

这件事在《大宋提刑官》中是宋慈做的一个梦,把案子破了,但是在《洗冤录》里,却真真切切记录了这个事,历史上发生过。

宋慈通过自己的潜心研究,发现了验尸断案中的很多学问。例如上吊,是真吊死的还是把人勒死后再伪造上吊现场?这人是真溺水而亡,还是先弄死后再抛尸水里?死者是真被烧死的,还是被谋杀后再被扔进火场毁尸灭迹?等等。这些案件,如果要细究起来,可能都要通过验尸,才能找到答案。

比如火场的案子,宋慈会通过尸检他的嗓子来判断,如果是死于大火,那么嗓子里肯定有烟灰之类的燃烧沉淀物,倘若嗓子非常干净,那么一定是被人先弄死后再扔进火场的,因为人死之后不能再呼吸,那么杂物很难再进入气喉。所以,如果宋慈没有一些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知识,如果不是经过仔细琢磨,他很难做到这些。

宋慈很了不起,但《洗冤录》也有漏洞,比如“滴血认亲”。我们在一些小说或影视剧中往往可以看到这样玄乎的情节,是不是亲父子亲母子,不用通过DNA(当然那时候也没有),直接取两人几滴血放一起,如果血融在一起,说明两人有血缘关系,反之则没有。

宋慈发明的准确的叫法是“滴血验骨”,将死者骨头取过来,把你的血往上滴,如果很快渗进去了,说明死者就是你父亲或母亲。这显然不合理,血可否渗进骨头里,主要看骨头疏松程度,如果尸骸都埋藏很多年了,再往上滴血甚至是倒水,都可以顺利渗入。

瑕不掩瑜,宋慈对皮下骨头的研究非常深入,甚至说过了多年后的尸骨,他还可以断定此人生前遭受过那些伤害,这项技术堪称他的独门秘籍。如果放到现在,不用一番高科技难以辨明。宋慈的这个技术叫“蒸骨”。

如果人要受到伤害,骨头折了很容易判断,如果骨骼完好无损就很难判断,当然现在拍个X光片,做个核磁共振都能轻松判断,可以前没这技术。宋慈就把死者的骨头放锅里蒸,蒸3到7次,就可以将骨头上的伤痕再现。凡人肉眼不可见,得用“红”光,宋慈有一口大锅,还有一把红油伞,阳光透过红油伞再照在这个蒸骨上,就能发现骨头上的伤痕。

“蒸骨”虽然看似费神劳力,甚至说有点荒诞,但在那个时候绝对先进。而且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评书《蒸骨三验》很多名家都说过,说的事就是宋慈的蒸骨验尸技术。作为一名优秀的大宋提刑官,宋慈不单手里有硬核技术,他的口才和逻辑思维也很优秀。就像包拯、狄仁杰一样,一个出色的审判官员,他可以根据蛛丝马迹草蛇灰线,来进行系统地逻辑推理,直至找出隐藏的真相,这种高智商的断案能力,往往能让真凶心服口服。宋慈的最高纪录是8个月审理了200多件案子,他靠的正是手里技术和心理的明辨思维、逻辑推理。

宋慈是非常全面的刑侦工作者,虽然他功劳很大,不过也得罪了很多当权者,他搜集了很多贪官污吏的证据,皇帝没有听他的,一把火将8大箱证据都烧了,宋慈心灰意冷告老还乡,其实正史没有这回事,是影视剧编的。宋慈的死,传说是有一回去广州办案,很多贪官都怕宋慈查到自己头上,就花高价钱买通了宋慈的手下,在他饭里下毒,结果被毒死了。但很多人质疑说不对,宋慈一生跟查案跟验尸打交道,如果说碗里有毒,以宋慈对毒药的敏感程度,他多少能闻出异味。据正史记载,宋慈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操劳过度,今天说就是死于工伤,死的时候60岁。

宋慈的一生给我们许多年轻人以启示,验尸也许让人避之不及,在古代更是无人问津,但是你要仔细想想,正是因为这个行业竞争力小,所以出成绩也就变得容易,就有机会成就一番事业。当然这要我们笃定目标,付出艰辛的努力,甚至要克服许多心理障碍。毕业季找工作,如果在学历上在能力上比不过他人,咱不妨好好想想宋慈另辟蹊径,即便是一些偏门冷门,如果肯下一番功夫,也可以有所作为。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3
小卒话史

小卒话史

品读历史、分享历史,感悟不一样的历史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