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的省会是哪一座城市呢?听到这个问题,相信会有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厦门。但实际上,福建省的省会是福州。厦门市是经济特区,也是计划单列市,跟深圳在广东的地位比较相似。
但广东的省会广州和深圳的行政级别都是副省级,而福建却只有厦门是副省级,这就出现了省会城市在行政级别上反而不如非省会的现象。
副省级城市绝大多数原先就是计划单列市,这其中就包含了中东部地区的不少省会城市。
但福建的厦门是单列市,省会福州却不在此列,因此在设置副省级城市的时候,厦门入选而福州没有,就出现了地方城市比省会行政等级高的现象,这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无论是在全国的名气,还是行政级别上,厦门都反压省会福州一头。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厦门的GDP反倒远不如福州。
那么厦门是因何崛起,成为福建地位超然的城市的?如今为何又放慢了发展的步伐呢?
相较于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厦门成规模建立行政区划的时间并不长。自晋朝起,厦门部分地区断断续续设过县。五代到宋朝时,这片地带属泉州府管辖。元朝时,分归漳州和泉州。
明朝时,厦门城被修筑,自此才正式出现以厦门命名的区划。清朝,厦门成为福建的行政和军事中心。清末,厦门被迫开埠成为通商口岸。
改革开放之初,厦门于1980年正式设立特区。1988年,厦门设计划单列市,财政与中央挂钩。1994年,厦门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厦门之所以得到国家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其地理区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近代通商口岸,厦门有着较好的工商业基础。改革开放时,福建省就福州和厦门两座比较像样的城市,同时它们既是沿海港口,铁路也比较完善,适合作为进出口贸易口岸。
设立经济特区的一大重要目的,就是引进外资。就地理位置而言,厦门离台湾更近,无论是从方便吸引台资落地的经济角度,还是作为向台湾展示窗口的政治意义上,厦门确实都是更加合适的选择。
在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大力的政策支持下,一大批世界名企纷纷落户厦门,厦门的发展速度一日千里。厦门的工业化逐渐完善,第二产业逐渐成为厦门的经济支柱。
除了经济的飞速增长,厦门还在其他方面获得了很强的“存在感”。教育方面,厦门大学一所985盖过了福建其他所有高校的风光;文旅方面,厦门的鼓浪屿也是福建几乎最负盛名的景点。
但反直觉的是,几十年来,厦门的GDP一直在福建省内只能排到第三名。福建的经济“龙头”其实长期归属于泉州,而位列第二的省会福州在2021年成功反超泉州,誓要夺回福建经济中心的宝座。
厦门之所以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状况,其原因是多样的。首先,厦门本身的体量太小了,面积在福建九市中垫底,仅福州和泉州的约七分之一。
在需要选择小片地方作为试验区时,这其实是一个优点。但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局促的土地面积势必会制约产业的进一步扩张。
与此并列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口。厦门的常住人口在500万左右,远不如其他大都市。尽管人口密度已经很高,但超级城市的运转当然需要更多人员,厦门的城市承载能力将面临考验。
近些年,厦门在经济方面有被福州和泉州越拉越开的趋势,这可能与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关。2010年,厦门的第二产业的占比达到了50%以上,但十年时间这一数值就降到4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则超过60%。
有观点认为,厦门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倾向,即过快过多地淘汰制造业,如此下去,实体经济的支撑大大减弱,抗风险能力也会十分羸弱。
此外,厦门作为港口城市和经济特区,经济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征,十分依赖进出口贸易。近些年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出口的形势变差不少,厦门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了冲击。
作为第一批经济特区,厦门的发展其实不算差。深圳是中国发展的一大奇迹,如今的年GDP超过了3.2万亿。厦门7000亿的数值看似很寒酸,但珠海的4000亿和汕头的3000亿比起厦门同样是望尘莫及。
厦门的城市体量限制了其发展速度和发展上限,但不得不承认这几十年的特区建设确实为厦门带来了长足的进步。未来,厦门依旧会是福建在福州和泉州之外的一大重要增长极,在进出口贸易和对台经济往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桂林比南宁名气高
福州几十年都没有超过厦门和没有努力去争取超过,也可以看出福州的能力也就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