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就像听音乐,人生终究是百年孤独,去哪寻找宝贵的精神朋友?

友绿评历史 2023-06-12 08:18:01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有人引申为:要先追求物质 ,再追求精神。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在物质上感到知足,追求精神更是十分不易。有时候,我们也想找到精神上的朋友,可是找来找去,却发现这实在太难了。

前段时间,我系统地拜读了冯骥才先生的作品,他虽然是爷爷辈的人,故事中写的多是津沽旧事,可是却让你感觉他书中的人物依然鲜活,书中的话语也让你深有共鸣。

他把读书比做听音乐,只要一进入即换一番天地。他也从不把书当作伴自己消度时光的闲友,而把它们认定是充实和加深自己的真正伙伴。书和书中那些人物都是他最宝贵的精神朋友。不得不说,冯先生选择这样的精神朋友是幸运的,而我也是最近才意识到,我的精神朋友居然和他不谋而合。

正如流行音乐、古典音乐、摇滚音乐、民族音乐,或是伤感的音乐、欢快的音乐,都会带给我们不同的心情和不一样的感受一样,我们对精神朋友的理解,也会随着时间的发展,阅历的增长,有着不同的人生体会。

在我们小的时候,常常把父母当做精神上的朋友,心里的很多事情都愿意跟他们倾诉。可等我们一点点长大,才发现有些事情不好再告诉父母,比如你收到一封情书,父母就会怀疑你是早恋了,会对你进行说教。或者说有些心事,你告诉他们,只会让他们担心,却得不到任何的帮助。后来,到了青春期,我们开始叛逆,而父母还总想让我们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学习和生活。可是,他们终究只是普通人,根本无法替我们安排和规划完美的人生之路。于是,我们就开始封闭自己的世界,不愿再轻易向他们敞开。

在我们上初中、高中、大学的时候,我们又把同学和朋友看得很重,想把他们当做我们的精神朋友。大家一起上学放学,一起玩耍打闹,甚至一起经历了一些事情,可我们还是输给了时间。等毕业之后,大部分人都去了不同的学校,有的人甚至离开了学校,渐渐地,大家就断了音信。即使重新联系上,那份感情也不再浓厚,至今能经常联系的也就屈指可数的那么几个,能称为知心朋友的都不多,更何况是精神层次上的朋友?

等到毕业之后,你兜兜转转地遇到了人生的另一半,或许TA不是最好看的那个,也不是学历最高的那个,更不是家境最好的那个。可是TA身上的某种气质吸引了你,或者说TA当初对你超有耐心,关怀备至,甚至狂追不舍,你终被打动,入了围城。

于是,你觉得你们应该可以成为精神上的伴侣。可一旦结了婚,你才发现一切都变了,生活并不会按照你的期望去发展,你们每日为生活奔波,哪有时间花前月下,更没有心情谈书说史。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之后,更是变本加厉。老公们,开始沉迷游戏和网络;老婆们有了孩子,也忽视了老公,等孩子睡了,也想刷一会儿手机。老公拉着黄脸婆的手,就如同左手拉右手,老婆对老公也没了激情,夫妻间的感情也从爱情变成了亲情,甚至连同一时间作息,都很难做到。而压力太大,睡眠不好,精力不够等等,则成为你无力反驳,也无法改变对方的理由。

哪怕你们都读过许多书,也很难有机会在一起交流。有时候即使交流,交流的结果也可能是不欢而散,你说的他不认同,他聊的可能你也不感兴趣。虽然你们没有到同床异梦的地步,可是很多事情也都不再如想象中那么美好。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会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有时候,你们甚至谁也不愿意让谁,开始或许会吵架,慢慢地连架也不想吵了,但是也不轻易深度交流了,就这样将就过日子算了吧。没有交流,又何来良好的沟通?又怎能成为精神上的朋友?

后来,你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在参加活动或是交流的过程中,也曾结识了一些同路人,你就以为这次真的找到精神上的朋友了。

毕竟,大家有着共同的爱好,比如都喜欢读书,都爱好写作,或者都喜欢健身,等等。和现实中的朋友不同的是,你们还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和神秘感。不得不承认,刚开始的时候,这种交流的确十分美好,彼此之间也很纯粹。可是,这中间也有鱼龙混杂,有些人还掺杂着其他的心思,还有一些人甚至会在群里因为一些观点的分歧,争的脸红脖子粗,甚至变得水火不容。

还好,这只是极少数,你也真的遇到了一些同路人。不过,后来你又发现:这些人即使再优秀,再投缘,TA也只能陪你一程,人生终究还是百年孤独,有些感情聊着聊着就淡了,有些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但作为一个成年人,这些我们都必须去尽量理解并且习惯,毕竟大家都不是专职做兴趣爱好,还有着本职的工作要做,精力和时间都非常有限。而且人与人之间就是这样,再好的关系也不可能一直打得火热。

上面的这些情况,想必很多朋友也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我也和大家一样,经历了一些,正要放弃去寻找这个精神朋友的时候,没想到TA自己找上门了。

晚上睡不着,或是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我总是会习惯性地翻翻纸质书,或是看看电子书。

这时,我穿越了时空,时入蛮荒远古,时入异国异俗,时入霞光夕照,时入人间百味。跟着书本,我去过不同的时代,认识了中外历史上,或出名或普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了解了他们的人生,也收获了知识或是感慨。他们的人生也有不易,他们的青春也曾迷茫,他们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做出了不同的选择,收获了不同的结果。

正如王小波所说:学习文史知识目的在于“温故”,有文史修养的人生活在从过去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学习科学知识目的在于“知新”,有科学知识的人可以预见将来,他生活在从现在到广阔无垠的未来。假如你什么都不学习,那就只能生活在现时现世的一个小圈子里,狭窄得很。不论是我们现实社会中认识的人也好,书中的虚拟人物也罢,他们都扩大了我们的圈子,丰富了我们的见识,甚至充实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有时候,你也说不清自己悟到了什么,只觉得:一时间,自身的烦扰困顿乃至四周的破门败墙全都化为乌有,书中世界与心中世界融为一体——人物的苦恼赶走自己的苦恼,故事的紧张替代现实的紧张,即便忧伤郁悒之情也换了一种。

你读书,尤其是那些名著,就是和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贤智者相交!这些先贤智者著书或是为了寻求别人理解,或是为了探求人生的途径与处世的真理。不论他们的箴言沟通你的人生经验,他们聪慧的感受触发你的悟性,还是他们天才的思想顿时把你蒙昧混沌的头颅透彻照亮——你的脑袋仿佛忽然变成一只通电发亮的灯——他们不是你最宝贵的精神朋友吗?

当你被书中人物所吸引、感动、震撼的时候,灵感有时也会不请自来。或许你会因此写一篇精彩的读后感或是书评,又或者它会让你想起生活中的某个人,甚至你还有可能构思出一个新的人物或者角色,进而写出一篇新的故事或者是小说。那时的你,就可以像命运之神那样,安排着一个个有生命、有意味的命运历程。这时你会感到很奇妙:虽然我安排不了自己的命运,可是我却可以掌控一些“人物”的命运。前者使我们痛苦,后者则令我们感到幸福。我们可以在文章中“创造生命”,这些生命,也可以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朋友。

其实,那些曾经留下精神种子的人,都能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朋友,他们的精神与灵魂,犹如浩瀚的夜空中永远闪耀着的繁星。我们的精神与灵魂,也常常飞上星空,穿越时空,就与他们“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0 阅读:2

友绿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