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锋将军在战争年代,作为一名指战员,他是很勇猛的。之后,在一次会上,萧锋受到批评,说他有勇无谋。
为此,萧锋开始热衷于思考战场的一切。包括,武器的革新。
在解放战争初期时,萧锋认为可以开发一种更加先进的“炸药包”,能够不用人的帮助,就能准确地炸向敌目标。
经过多次实验并改良,新武器终于诞生了。这个武器的威力着实不小,邓小平看过后,也是连连称赞。
萧锋提议开发新武器1948年春,在“三查两忆”的新式整军运动中,在师党委的扩大会上。有些干部对师长萧锋提出了批评。
“三查”指的是“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两忆”指的是“忆被剥削的苦难史”、“忆解放军翻身当家做主的幸福生活”。
他们批评萧锋,虽然确实是个敢打敢拼的猛将,但有勇却缺乏谋略。重打不重训,有蛮干的倾向。
萧锋非常认真地听着,并回想起了以往的多次战役。他想到,每次城门的突破,或者是地堡的摧毁,都是可爱的战士抱着炸药包,前仆后继地去爆破。
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为战役的胜利打开了一道口子。
萧锋就想着,怎样才能不用,或者少用人去送炸药,减少战士们的流血牺牲呢?
那段日子,萧锋经常彻夜难眠,苦思冥想解决这一困境的良方。
突然,萧锋想到了迫击炮发射导弹。举一反三,萧锋大喜,觉得能否研制出一种“飞行炸药包”呢?
于是,萧锋马上把警卫员小孙叫起床,让他快把几个团长,副团长,参谋长等干部,一起叫来。
等人到齐后,萧锋开门见山地向各位说了自己的想法。大家听后,都觉得很新鲜。
有人说,这个办法应该可行。春节的时候,小孩放鞭炮,那鞭炮为啥能上天呢?
也有人说,想法是对的,但要考虑5个关键问题。比如,“怎么打出去”、“打得多”、“打得远”、“打得准”、“打得响”。
商量许久后,参谋长表示,他会把任务分配下去。
任务下达后,马上就有战士接了“英雄帖”,他就是战斗英雄赵明奎。
赵明奎是有名的爆破大王,在抗战时期,被鬼子夺走了右眼。他亲身体会过炸地堡、破城门的艰险。
领受任务后,赵明奎立了军令状:
“师长放心,搞不出‘飞行炸药包’,我赵明奎不来见你。”
之后,赵明奎和炮班的几个同志,全身心地泡在了研究新武器上。经过反复的琢磨,试验,终于一个“头大”、“身子细长”、“带着雷管”、“拖着一条长尾巴”的炸药包炮弹诞生了。
后来,国民党军给这玩意起名叫“人头炮”。
这天,赵明奎拉着新武器来到了师部。当时正在开师党委会的同志们,听说研究出了“飞行炸药包”后,一下子就跑出来观看。
试验过后,“飞行炸药包”果然威力不小。
萧锋非常高兴,他激动地抱住了赵明奎,鼓励说:
“这一下送炸弹可以不用人了。实践证明,用迫击炮抛射炸药包,是完全可行的。但还要改进,要增大抛射重量和距离。”
萧锋等人,受到多位首长的表扬自第一次试验后,赵明奎又回去改进了“飞行炸药包”。最后成型的效果,完全能满足当时的作战需求。
粟裕来师部检查工作时,看到“飞行炸药包”后,对萧锋说,是个攻坚的好办法,可以在华野尽快推广。
不久,在围攻躲在兰封城的国民党68军203师时,萧锋的部队担任主攻任务。随着萧锋一声令下,近千斤重的炸药包,送上了城门楼。
城池很快被攻破了,战士们比较轻松地拿下了这场胜利。
此战后,“飞行炸药包”这一新兵器,装备到了华野,乃至中野两大野战军中。
1948年3月,萧锋接到上级电令,让他的部队统归刘邓首长指挥。
在打了几个胜仗后,萧锋向宋时轮司令员汇报工作。正巧碰到了刘邓首长。
萧锋感叹,距离上次见邓小平,已经有8年的时间了。萧锋忙上前,问候道:“老首长,您辛苦了!”
邓小平时年44岁。因战事太过繁忙,也没有怎么收拾自己。邓小平说,见到萧锋也是很高兴的。
次日,萧锋奉命率部,准备歼灭盘踞在新蔡县的敌军20师133旅。在行军的路上,邓小平看到萧锋部的一个营后勤,拉着东一包,西一捆的东西。
他好奇地问战士,这是什么?
战士们说,这是萧锋师长的新式武器。敌人见了,就如被猫吓破胆的耗子一样。
敌人称之为“人头炮”。
当邓小平见到萧锋后,说:“老萧,你发明了什么新式武器,要对我保密呀?”
萧锋认真地介绍了这一新武器。
邓小平听后,非常高兴。他连连夸赞说,在大别山区,在敌后,有大炮也驼不上来。这个“人头炮”运输起来挺方便的,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替平射炮。
邓小平肯定了这项兵器的革新,随后便指示在中野推广开来。
之后,萧锋利用部队休整的时间,把中野的基层干部都叫过来,办了一个“迫击炮抛射炸药包”的训练班。
萧锋不仅教他们,还送给他们使用。
在解放战争中,萧锋部队发明的“飞行炸药包”,可以说是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减少了干部战士的伤亡。
后来,这一新兵器,还被载入了《毛选》当中。由此可见,它的作用有多么大了!
这一武器的最早设想,是萧锋将军提出来的。在赵明奎等同志的配合下,终于研制成功了。
敌人对于这一武器,根本没有什么破解的办法。很多人说了,敌人不怕别的,就怕共军的“人头炮”。
虽说后期的仗,解放军不论是人力,还是后勤等都占据了优势,但在装备上,国民党军还是不输。
正是有了萧锋这样的大胆设想,从某方面来说,称得上促进了解放战争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