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就被家长灌输“吃啥补啥”的概念:比如我高考的时候,家里买了一堆的核桃,因为据说吃核桃补脑,古人认为核桃仁酷似人类大脑。
还有,我脚曾骨裂过,我妈专门给我炖猪脚,还有什么吃羊腰补肾呐,吃猪肝补肝、吃鱼眼明目呐,黑豆生发啦,吃木瓜丰胸,吃各种动物的“鞭”可以壮阳等等说法啦,我想大家伙也都听到过类似的很多说法啦。
但这种观念是啥时候形成的,这样的说法对吗?
咱们今天就来一同涨姿势。
自古咱们医道不分家,许多历史上著名的大夫,如药王孙思邈,医药学家葛洪等等都是儒道合一的中医大师。
本土道家认为,天地生人,人纳得天地之灵气,为天地之精华,既然如此,人当然就可以利用天地间最精华的部分,如一些植物动物矿物,以滋润生命,符合道的规则,确保健康。
这也和东汉儒家董仲舒所提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不谋而合,这便唤做“以形补形”,白话就是“吃什么,补什么”,药食同源,药食养生,最早可以追溯的观点,几千年的历史是有了。
像孙思邈通过解剖,发现动物脏器与人类脏器很相似,首次提出“以脏补脏”。受到各朝各代医学养生大师的追捧,明代最为著名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也说““以胃治胃,以心归心,以血导血,以骨入骨,以髓补髓。”民间喝骨头汤,可以强健骨骼的说法肯定也是从这里来的。
可能这种说法太深入人心,一股脑的不论青红皂白的效仿,还发生了几件有趣的故事。
唐代冯贽所写的《云仙杂记》载,当时有位著名诗人唤做张籍,非常崇拜杜甫,秉烛夜读考取功名,总感觉文采不够。情急之下,不是吃啥补啥吗?干脆将写有杜甫诗作烧成的灰,拌入蜂蜜吃掉,“令吾肝肠从此改易也。”
哎,没想到,文章确实写的越来越好,科举考试,韩愈为考官,一眼相中,他直接成了大唐进士,名扬天下。
有人做榜样,不少诗人也是纷纷效仿,吃纸灰难以下咽,干脆有文人吃梅花。梅花苦,还要白糖蘸梅花,以期待自己能写出清朗俊秀的诗文。可能觉得梅花,风雅气息浓郁,冰清玉洁,梅花暗香过南楼,为文人墨客所欣赏,故而爱屋及乌,觉得吃梅花能补文气。
如宋末元初诗人韦居安所做《梅磵诗话》便有载:“南宋诗人杜耒尝问句法于赵紫芝,答之云:‘但能饱吃梅花数斗,胸次玲珑,自能作诗。’”又如南宋诗人刘翰有诗曰:“小窗细嚼梅花蕊,吐出新诗字字香。”诗人陈著有诗曰:“醉里送君何所有,嚼梅花碎写成吟。”
可见吃梅花会一下子变得赋诗水平超高,跟吃烧成灰的诗稿效果差不多。
但,甭管是吃纸灰还是吃梅花,甚至对于前头所提到的那些,不少盆友都觉得,这些说法蛮可笑,好像不太科学。恐怕是心理暗示在作祟。
那么,吃啥补啥,到底有没有道理呢?
我个人觉得,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下面就比较专业了。
一线主流媒体澎湃新闻曾刊载了一篇文章——《中医食疗翻身战》,科学家找到了“吃啥补啥”的新证据,可以做参考。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一直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领域——微小RNA(microRNA)。微小RNA是一段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的核糖核酸片段,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一个生物自产的微小RNA,能进入线粒体控制其基因表达。
2012年,张辰宇团队在权威期刊《Cell Research(细胞研究)》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他们报告了一项令人惊讶的发现:动物体内的血清和器官里,竟然找到了植物微小RNA的踪迹。比如,水稻中一种称为“MIR168a”的微小RNA,在中国人的血清中含量特别丰富。看起来,它们可通过消化系统进入人体血清与器官中去。
研究还显示,中国人经常吃的大米饭中含有的微小RNA,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并能避免被消化系统彻底分解,最终进入人体血液与器官中,实现基因的跨物种调控。
这项研究让人感到振奋,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就意味着“吃啥补啥”有了科学的生物学解释!
而且,健康食品研究发现,动物骨头中的钙、镁确实可促进骨骼生长;动物胆汁内的去氢胆酸具有疏肝利胆的功效;核桃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和多酚,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胡萝卜像人眼,内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有保护作用……等等,
但,吃啥补啥,也不能说完全就对,像是代谢不太好的中老人,就不建议“吃脑补脑”。猪脑属于高胆固醇,肝病患者来说,吃太多肝,反而会加重肝脏负担。
一句话,什么东西吃下去补什么,还需要科学去证伪。再有,什么吃纸灰吃梅花的,肯定不靠谱,那我还读什么书,直接吃书不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