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庭筠(唐)
溪水无情似有情,
入山三日得同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
【赏析】
法演四戒中的第二句话是"福不可享尽"。因为佛教提倡慈悲为怀,适可而止,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大家常常以"势不可使尽,福不可享尽,便宜不可占尽,聪明不可用尽"这"四不尽"来警策自己。
而晚唐著名的诗词作家温庭筠恰恰没有遵循"聪明不可用尽"这条戒律,使得一生空有其才,仕途蹭蹬,多灾多难,穷困潦倒,客死他乡。
温庭筠(812-866),字飞卿,本名岐。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为初唐宰相温彦博后裔。他少小聪明好学,才思敏捷,诗词歌赋,样样精通,据说凡八叉手而八韵成,时人亦称"温八叉"、"温八吟"。至北宋初期西昆体词派把他奉为鼻祖,因此,他也为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温庭筠虽然有才,但他却是一个狂傲不羁的人,连"谦受益,满招损"以及"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魏征语)这样的道理也不能理会,只能说是他的性格决定他的人生了。
据《唐才子传》等古籍载,当时唐宣宗李忱(810-859)也是一个爱好诗词的皇帝,他年轻时曾隐名埋姓香岩智闲(810-898)门下,一次两人观看瀑布,智闲吟出"穿云透石不辞劳,地远方知出处高"的禅意诗句;李忱便续上"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说明他不但有诗才,而且有大志。
当李忱当了皇帝后,有时闲得无事,也琢磨些诗句。一天他想出了"金步摇"这个词,但没有佳对,于是想要京城这些没有考上进士的文人来对。恰巧温庭筠在场,温庭筠应声对以"玉条脱"。宣宗不但说是佳对,而且十分赏识温的才思,宣宗又以"白头翁"求对,温庭筠即以"苍耳子"应对。一时京城传为佳话。
当时的宰相令狐绚不知"玉条脱"之语的出处,于是就问温庭筠。温庭筠告诉他出自《南华经》,并且说:"《南华经》并非僻书,相国公务之暇,也应看点书。"言外之意说令狐绹不读书。更有甚者是宣宗喜欢美丽的宫女唱《菩萨蛮》词,令狐绚想拍拍皇上的马屁,拉拉关系。于是要温庭筠填写一首《菩萨蛮》,再由其呈献给皇上,并要温保密,千万不要说出去。那想到温过后就到处说这件事,搞得当朝宰相令狐绚好没面子。自此,温庭筠在令狐绚眼里,虽然有才,但人品很一般。
据传一年的冬天,温庭筠正宿官方驿站中,宣宗经常微服私访,也来到了这个驿站。也许是夜晚光线暗淡,也许是温庭筠认不出来当今皇上。温庭筠对宣宗完全是一副居高临下,且带戏谑的口气问曰:"你就是当一个司马、长史之类的官吧!"
宣宗不高兴地否认,但温还不知趣,接着又说:"呵!我知道了,你是县尉、主簿之类的官了。"
事情过后,温庭筠说话的口气、态度一直在宣宗的心里引起不快,宣宗想,真是狗眼看人低,尽把那些小官小吏的头衔往我头上套,越想越气,于是就要宰相令狐绚把温庭筠赶出京城,贬谪到方城(即今湖北当阳县境内)当县尉。
有些记载说温庭筠遭贬是因为他在咸通六年(865年),出任国子助教时间,负责国子监试,他可能曾在科场屡试不第,认为以往不以试卷选择人才,而是凭借关系榜上题名,因此,这次他别出心裁,严格以文择才。"乃榜三十篇以振公道",并大势宣扬他所选择的好试卷声调激切,曲备风谣,标题命篇,时所难著。哪想到卷中有些评论时局、讥讽权贵的语言,何况权贵对他的作法本来就反感,所以遭到贬谪。
这些是公元866年的事,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冬天,他逝世于去方城的路上或是方城的那个山村里。
有关温庭筠的故事有许多,我们还是来看他的诗。他的诗留传的并不多,主要是他的词,但他也写了不少的田园风景诗,诗中有着他对生活,对人生的倾诉和感悟。今天我们用禅学的观点去解读,还是有着浓厚的神意。如上面这首《过分水岭》诗,就是一首很有禅境的诗。
诗题中的分水岭,可能是陕西略阳东南的嶓冢山,那时是从陕西翻越秦岭到四川去的必经之路,是诗人在过分水岭时与溪水的一段相处因缘。
起句就是"溪水无情似有情,人山三日得同行。"溪水看似无情却有情,时隐时显,时前时后地陪伴我三日的行程。
温庭筠在这里把自己融会于大自然中,突出了"天地与我同生,万物和我一体"的观点,把身边的一切都看成"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
嶓冢山是汉水与嘉陵江的分水岭,那里的山路蜿蜒曲折,缘溪而行,虽然入山是向上爬山,而溪流方向曲折多变,流水的潺潺声始终不离作者左右,一路相伴,使得作者感到亲切,消除旅途的寂寞和疲劳。这就是溪水的有情,溪水的法身。
《宗镜录》卷四载:"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不离幻色即见空,此即真如含一切。"这也是对"溪水无情似有情"的诠注,告诉我们,心与万法一如,有情无情一体,色空双融的理事无碍世界就是禅的境界。
"岭头便是分头处, 惜别潺湲一夜声。"到第三日的傍晚,作者登上了岭头,这岭头是旅途中的一个站头,今晚他就得住宿这里,想到明天就要和溪水分头而行时,心中便不由自主地生出许多依依惜别之情。
因为溪水是有情物,它也对作者有着许多的惜别之情,所以才有"惜别潺湲一夜声"的话别。温庭筠通过一条普通的溪水,看到世界万物的佛性,并用溪水的有情告诉大家"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的道理。温庭筠还有许多诗也有禅意,如他的《寄清源寺僧》诗:
石路无尘竹径开,
昔年曾伴戴顺来。
窗间半偈闻钟后,
松下残棋送客回。
帘向玉峰藏夜雪,
砌因蓝水长秋苔。
白莲社里如相问,
为说游人是姓雷。
诗中用典自然,语言精炼,说明他体验生活,观察生活,从生活中感悟禅的智慧。特别是中间两联,"窗间半偈闻钟后,松下残棋送客回。帘向玉峰藏夜雪,砌因蓝水长秋苔。"不但对仗工整,把深山修行的禅者生活描写得逼真形象。这也是温庭筠长期以来周游名山大川,常宿古刹寺庙,与老僧对弈喝茶,谈禅论道的生活体验。如他有关棋的诗"梵余林雪厚,棋罢岳钟残"(《赠僧云栖》);"为寻名画来过院,因访闲人得看棋"(《题西明寺僧院》);"簟翻凉气集,溪上润残棋"(《卢氏池上遇雨赠同游者》);"湖上残棋人散后,岳阳微雨鸟来迟"(《寄岳州李外郎远》)等,可以看出温庭筠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的人,也许是这样,他对上层的权贵存在一种难以容忍的心理,他与当时沦落风尘的女诗人鱼玄机的感情就能说明这一点。
当我们评价一个历史古人,也应历史地看,不管他怎样,今天我们读他的诗,仍旧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和禅的乐趣,并使我们懂得:善待生命、珍惜万物,走进大自然,回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作者:蒋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