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迟浩田看望胡奇才,胡老拿出了一张堆满日本兵尸体的照片

侯哥谈历史 2025-04-14 11:57:46

【前言】

1987年快结束时,迟浩田跑到北京去参会,还特意抽空去探望了胡奇才。他这次到访,手里拿着一幅装裱得非常讲究、意义也很特别的字画。胡奇才接过来仔细瞧了瞧,一个劲儿地点头称赞。之后,他们聊的话题全围绕着沂蒙老区那时候的抗战故事。

聊着聊着,胡老掏出一张照片,上面密密麻麻全是日本兵的尸体,他慢条斯理地讲起了这张照片背后的往事。

【迟浩田到沂蒙老区慰问,途中遇一老者唱了一首歌谣】

1986年的某一天,济南军区的政委迟浩田第三次踏进了沂蒙山,心里挂念着那里的老区百姓。在前往临朐的旅途中,他瞧见路边有个水库,水库边上正有个人在钓鱼,边上还围着一圈看热闹的人。迟浩田平时就喜欢热闹,于是他就带着随行的人一起凑了过去。

走近一瞧,钓鱼的是位快七十岁的老大爷,下巴上挂着黑白混杂的长胡子,一双眉毛又浓又粗,显得特别有福气。要不是旁边还有几个人陪着,他这模样很容易让人想到那句“一个人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雪花飘飘”的古诗。

迟浩田在老者旁边找了个位子坐下,开始和他聊起天来。老者听说旁边这位身材高大的军人,以前在这儿战斗过,现在特地回来探望老区的乡亲们,眼里顿时闪起了光。

老人先把鱼竿递给了旁边的一个中年人,接着自己掏出烟锅,点上了黄烟,随口问道:“我问问你,认不认识这么个人?”

迟浩田问道:“你叫啥名儿?”

“胡长官!”老头儿想都没想就喊了出来。过了一会儿,他又说:“他在这儿上过战场,那可是顶呱呱的!”说完,老头儿把大拇指竖得老高,还不停地晃来晃去。

迟浩田在心里犯嘀咕,老爷子提到的那位英雄好汉到底是谁呢?猛然间,他灵光一闪,觉得老爷子说的很可能是以前鲁中军区那位参谋长,后来升了三师副师长的胡老,那人可是打仗的一把好手,胜仗连连。于是,他试着问道:“说的是不是胡奇才啊?”

没错,他就是胡奇才!老汉高兴得直拍大腿,一边晃着手里的烟斗,一边哼起了小曲儿:

胡奇才,那叫一个勇猛,领着八路军攻打冶源。哇塞!干掉了三十三个小鬼子,还顺手逮住了一个翻译官,真棒!

然后,老人家给迟浩田他们讲述起了八路军攻打冶源的那段往事。讲完之后,他紧紧握住迟浩田的手,说道:“麻烦你跟胡司令说一声,沂蒙山的父老乡亲们都非常挂念他,特别希望他有机会能来我们山里走走,看看大家!”

迟浩田听后眼眶发热,连忙点头答应:“肯定给您带到!”

1987年快结束的时候,迟浩田借着去北京参加会议的空档,特意拐到胡老家去探望。一见面,迟浩田就拿出了一份他用心准备的礼物,那是他在1987年10月份,在泉城写的一幅书法。

前面的那一排细小文字标注着:

1986年夏天7月份的一天,大概是12号吧,我去了山东的临朐。在那儿,我碰到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大爷,他嘴里哼唱着以前的抗日歌曲。听完之后,我心里特别感动,就写了点东西送给这位老大爷,夸他是个了不起的人才。

在正中间显眼位置写着的是,那位老者吟唱的那首童谣:

胡奇才,真是勇猛无比,他领着八路军去打冶源。

干掉小鬼子三十三个,还抓了个当翻译的汉奸。

最终签字人为:迟浩田。

胡奇才接过题字,立马吩咐工作人员把它挂到了客厅墙上。他瞅着那字,心里头一阵激动,直截了当地说:“迟总长这是在给我打气呢,还有咱们老区的人民,也是对我满满的期待啊!”

然后,聊起迟浩田和胡奇才他们经历过的事儿,重点就放在了沂蒙老区那些战斗日子上。

从迟浩田的回忆里了解到,他在孟良崮打仗时受了很重的伤,多亏了沂蒙山的老百姓出手相救,要不然他这条命就没了。

那时候,迟浩田才18岁大。在孟良崮战役的南麻战场上,他担任着营部书记,还临时兼着连指导员的职责。他毫不犹豫地带着战士们朝敌人冲去。可没想到,一颗子弹打中了他膝盖下边的动脉。

兵哥们想背他撤离,他硬是不让,还大声指挥:“甭管我,赶紧去追敌人!”七月份的沂蒙山,热得跟蒸笼似的,再加上他流了不少血,迟浩田突然就觉得天旋地转,然后就没了知觉。等他再睁开眼,已经躺在村里人用独轮车推着的路上了。

那位同乡打算把他送往后方的医院,在整个路程中,只要碰到敌机扔炸弹,同乡就会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他。在那个战乱不断的时期,吃的东西特别少,同乡路上带的干粮,自己舍不得尝一口,都先拿来让他吃饱了。

跟迟浩田受了一样重伤的战友,在半路上没了气息。那时候,迟浩田心里也打起了退堂鼓,觉得活下去没啥盼头。推车的老乡瞧出了他的不对劲,一遍遍地开导他:“别想那些有的没的。有我们几个陪着你,你就不会有事;只要我们还活着,就一定会把你安全送到部队医院。”

之后,迟浩田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变成了:“要不是沂蒙山的老乡们帮忙推车,我迟浩田哪能活到今天!”

迟浩田在山东打仗时得到过老乡帮助的事儿说完了,接着他也想听听胡老讲述在冶源的经历。

【胡奇才讲述一张堆满日本兵尸体的照片】

聊到冶源那场战斗,胡奇才淡淡地表示:“说真的,那场战斗规模挺小的,也就干掉了三十来个日本兵。在我这大半辈子的战斗经历里,那顶多就算个小冲突!”

说实话,胡老这一辈子在军队里,那可是打过不少硬仗、大战的。在我军的历史上,像反四次“围剿”、对抗六路大军的围攻、攻打刘湘、三陈铺那场激战、塔山的阻击战斗,还有新开岭那场大战役,都是响当当的大事儿。这里面,有的是胡老自己上阵拼杀的,有的是他亲自主持指挥或者参与指挥的。有的仗打得那叫一个精彩,就拿新开岭战役来说吧,真是让人竖大拇指。

1946年那会儿,东北的蒋军霸占了沈阳、长春、本溪这些地方后,没隔多久,大概在10月中旬吧,他们就集结了十多万的兵力,分成三路,气势汹汹地朝着辽东解放区冲了过去。他们的打算是用自己那些好装备,加上猛烈的攻击,把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逼到凤城那块地方,好来个决战。

那时候,胡奇才身为第四纵队的头儿,直接被卷进了生死存亡的风暴中心。他和欧阳文这个副政委,还有参谋长李福泽这些纵队的大当家们一碰头,很快就拿定了主意:碰到硬茬子,就得看谁更豁得出去,打散了敌人十个指头,不如干脆砍掉他一个。

胡奇才做出决定,要把咱们最厉害的兵力先用上,专挑那个装备全是美式武器,被人叫做蒋军“飞毛腿”的二十五师下手。他身为纵队头头,亲自跑到前线指挥,连着三次跑到“师部”去下命令。

这场战斗持续了十多天,我军在东北地区首次成功消灭敌军一个完整师,创造了耀眼的战绩。战斗结束后,毛主席特地发来贺电,并表扬说:“这次打仗的方法很不错。”

听说,有个西方的军事专家在深入研究了那场战役和它的指挥官后,特别惊讶地说:“真没想到,胡将军竟然是从最基层的班级一步步干起,班、排、营、团、旅、师、军,每个级别都待过,是个土生土长,靠自己努力升上来的高级指挥官!”

要说起来,冶源那场战斗可真是“微不足道”。在开始前头,胡奇才从房间里面拿出来一张照片。

这张照片是黑白的。一大堆尸体乱七八糟地堆在那儿。旁边站着三个士兵,一字排开。站在两边的两个,站得笔直,双手叉腰,看起来还在生气。中间那个稍微矮点,肩膀和胳膊上都挂着些东西,虽然脸看得不太清楚,但你能感觉到这个小机灵鬼在坏笑。

胡奇才讲,那尸体是日本兵的,就是我军打下冶源城时,被我们全部消灭的,原本要来帮忙的一个日本小队。站在边上的三个人,都是八路军战士,中间个头稍小的战士,是胡奇才的随身警卫。

迟浩田开口问道:“这张照片是不是咱们随军的记者给拍的呀?”

胡奇才讲道:“我虽然跟着部队,但干的可不是记者的活儿。”

迟浩田讲道:“那是谁啊?这摄像技术还真挺不错的。”

胡奇才咧嘴一笑,拍了拍自己的胸口,直截了当地说:“没错,正是我。看来你还真有几把刷子啊?”

“嘿嘿!”两位将军忍不住咧嘴笑了。

然后,胡奇才开始细说这张照片背后那段不平凡的战斗故事。

那时候,胡奇才在鲁中军区当参谋处长,他接到命令,带着二团打下了冶源。然后呢,胡奇才这个老将,打仗打了这么多年,心里头早就盘算着,驻在临朐的日本兵肯定会来帮忙。于是,他就琢磨了个法子,安排了两个营的兄弟,在冶源城外头的荒地里头,悄悄地埋伏了起来。

胡奇才把指挥所安排在一座坐落在高坡上的关公庙,从庙里的窗户和门往外瞧,大道小路都尽收眼底,一目了然。

真没想到这么快,快到中午时分,一队日本兵就大模大样地走了过来。一看他们那副嚣张跋扈的样子,胡奇才心里那个火啊,直往上冒,恨得他直咬牙。这帮日本兵真不是东西,在沂蒙山区到处放火、杀人、抢劫,坏事干尽。沂蒙的老百姓对他们恨得要命,胡奇才和战士们也是,恨得不得了。

当那帮敌人踏进我们早就设好的陷阱区域时,胡奇才果断地喊道:“动手!把他们彻底消灭掉!”

胡奇才有点像在回想往事那样讲道:“我们部队特别擅长拼刺刀,那可是我们的绝招。而且那时候子弹不够用,攻打冶源那会儿,子弹都快打光了,新的还没送上来,所以他们就使出了这个绝招。”

我们的战士猛地发起了冲锋,鬼子们被这一举动吓了一跳。不过,那些信奉武士道的鬼子们很快回过神来,不甘示弱,他们大声吼叫着,开始与我们英勇的战士们激烈对战。

说到这,估摸着会有很多人以为,胡奇才肯定是亲自上阵,跟鬼子拼刺刀去了。但胡奇才却是这么说的,“对付这几个小鬼子,哪用得着我动手?咱们战士就足以摆平了。”

战斗接近尾声时,胡奇才动身前往。他匆匆赶到近身搏斗的地方,吩咐士兵们把散落得到处都是的鬼子尸体集中起来。接着,胡奇才从兜里掏出长征路上从敌人那里得来的照相机,“啪嗒”一声按下了快门。

这张照片就这么被保存了下来。

那时候,老百姓一听到消息就赶紧跑了过来,瞧见地上躺着一堆鬼子的尸体,乐得直蹦跶。有的人索性把战士们给扛了起来,大声欢呼着庆祝。

这场战斗规模虽小,但它意义非凡,让人出了口恶气!这也是为什么临朐的那位老者至今还对胡司令念念不忘的缘故。

迟浩田讲道:“胡老啊,难怪老百姓到现在还惦记着您的好。”一提到“感谢”,胡奇才就摆摆手说:“咱们哪用得着老百姓来感谢,反倒是咱们得感谢他们才对。”

打仗那会儿,胡奇才的三个娃都是在沂蒙山区呱呱坠地的。那时候,部队的日子苦哈哈的,连个安稳的窝都没有。所以呢,胡奇才只好把快生娃的媳妇安顿到村里老乡家中。

胡奇才回想起来,他们待过的那个村子名叫“西墙峪村”,帮助他藏匿妻子的那位老乡,名叫张恒谦,是个为人正直、性格刚烈、特别能干的农民。当鬼子来扫荡时,张恒谦就把胡奇才的妻子安顿在屋子后面的石洞里头。

那个洞藏得可深了,就在崖子顶上的地瓜地里。有人拿石头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还铺了一层麦草盖在上面,这样一弄,谁也看不出来那里有个洞。

平时,张恒谦一家忙前忙后,吃的喝的端到手上,衣服药物也是及时送到,照顾得那叫一个无微不至,比对待自家人还要上心。说真的,那时候,胡奇才手下的好多伤员、干部家属还有孩子,都是靠这样的帮助才活下来的。也因此,胡奇才对沂蒙老区的人们,心里头那份感激和感情,真的是特别重。

因为这种深深的感恩之心,胡奇才屡次回到沂蒙山,探望当地的父老乡亲。

【迟浩田到沂蒙山慰问,与胡奇才碰到了相同的问题】

跟迟浩田聊天时,胡奇才开口就问:“你最近去沂蒙山逛了逛没?感觉咋样啊?”

革命成功后三十多年过去了,迟浩田身着军装,踏上了前往沂蒙山的旅程。半路上,他巧遇一位大爷。简单聊了几句后,大爷捋了捋胡子,缓缓开口:

你是个资深的老革命。我有时候会琢磨,城里头待久了,你们这些老八路,会不会把我们这些山里头的老百姓给忘了。

迟浩田瞬间觉得脸上热得发烫,赶紧开口说道:

不,你们始终在我们心里,我们绝不会忘掉你们。你们对中国革命的成功付出了巨大努力,党会一直铭记你们的功绩!

老人听完,捋了捋下巴上的胡子,乐呵呵地说:

我想了想,觉得应该不会。党的工作实在太繁重了。不过我们老是怀念以前的八路军,老是在嘴边提起那些老战士。

之后,迟浩田跟着大爷走进了村子。这时候,迟浩田留意到,村里不论男女老少,衣服上都打着不少补丁,新衣服很少见。到了大爷家里,招待他的竟是地瓜和菜窝窝。

那老汉讲道:

迟同志啊,这一冬一春转眼就过去了,我家那地瓜菜还剩挺多呢。眼瞅着小麦也快熟了,打算掺一块儿吃。今年啊,咱们还能给国家交点好粮食!

老者的话语中满是满足感和骄傲。但迟浩田心中却突然涌起一股愧疚,他压根没想到,这里的村民们生活竟然还是如此艰难!

迟浩田感叹道:“那边的老百姓日子过得真不容易!”胡奇才听后也深有同感,他们之前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这么多年,中央的领导们没少往沂蒙山跑,实地考察情况,而且有关部门也推出了不少扶贫的好政策。

不过,话说回来,“滴水穿石,非朝夕之事”。要想融化三尺厚的冰,也得慢慢来,急不得。迟浩田和胡奇才心里都清楚,要让这片土地摆脱贫穷,还得花上好一阵子。

聊了好一阵子,迟浩田准备要走了。胡奇才紧紧握着他的手,又一次说了感谢的话:“总长送我的这幅字,真是太感激了。”

胡奇才接着迈步进了内室,从那儿掏出一本《将军诗词集锦》,提到他最近有一首新作问世了。那首诗讲的就是他想说的那些事儿。

胡老在那儿嘀咕着:

老汉乐呵呵,回想当年事,红军战士勇往直前,不怕路途遥远艰辛。

常回头看看,时刻提醒自己加油干,干革命哪能偷得半点闲?

有时候生病了,哪怕到了晚年,也要把革命的精神传下去。

一代新人换旧人,年轻人后来居上,比老一辈还出色。

1997年7月份的第3天,胡奇才老人离开了我们,那时候他已经83岁了。这位老革命家,给咱老百姓做过不少大好事,他的离去,真的让人挺想念的,我们永远都记得他!

0 阅读:8
侯哥谈历史

侯哥谈历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