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航空周刊》又拿成新机的发动机,与沈新机的定位说事!

敲开智慧之门 2025-02-11 16:26:42

好吧!《航空周刊》又拿成新机的航空发动机说事!

日前,美国《航空周刊》杂志的最新一期内容就是关于成新机的航空发动机问题,以及沈新机的一些设计问题。其主要内容就是说:成新机安装了三台航空发动机的原因有三点:

第一:两台航空发动机的推力不足,只有使用三台航空发动机才够用。

第二:第三台航空发动机可能只需要用在起飞与冲刺时开启,正常的巡航过程中将其关闭以增加作战半径。

第三:提供比现有战机更加充沛的电力供应。

认为沈新机安装了矢量喷管,而体型和苏-27相当,认为其是一型技术演示机。以及沈新机所采用的兰姆达机翼、进气道的设计、全动翼尖等技术不甚理解。其实,根据成新机和沈新机现有的图片,也就只能得出这些结论了。毕竟没有更加清晰的图片流传出来,至于成新机和沈新机的更多信息,还有待更多的图片出现。

还是先将目光聚焦成新机的发动机吧!

根据成新机现有的清晰图片可知:三台航空发动机明显是背在机背上,且尾喷口或者整流罩的形状一模一样;机腹两侧为两个加莱特进气道,顶部为DSI进气道。关于成新机所用的航空发动机的相关特征,目前也就只有这两个信息而已。而东大现有的可用的小涵道比航空发动机也就是涡扇-10系列和涡扇-15。

至于变循环发动机,脉冲爆震发动机,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亚燃冲压发动机而言,实际装机使用的几率实在是不太高。像变循环发动机是在2018年就完成了关键技术验证工作,距今也仅有7年的时间而已。而在2023年,一架伊尔-76拆掉了D30-KP-2发动机之后,换装上了一台直径较大,长度与D30-KP-2相当的航空发动机进行了试飞。根据该航空发动机的特征可知,其明显不是涡扇-10和涡扇-15,极有可能是变循环发动机。

对于航空发动机的发展而言,用过去的观点来推断就已经明显不合适。毕竟这些年东大的航空发动机进度也十分的迅速,仅用5年的时间就完成变循环发动机的试飞也没有什么不可能的。如果说,在2023年才进行实机飞行试验,到2024年就装机使用的概率真的不高。主要是目前成新机的试飞进度比较快,已经刷上了空军现役战斗机的涂装,距离服役近在咫尺。

那就只有使用成熟的航空发动机才更加的合理,所以说,即便是变循环发动机的进度极快,一年的时间从实机试飞到装机使用也不现实。变循环航空发动机在2023年基本上处于工程样机末段,也就是到了设计定型阶段,之后还有生产定型,随后才是小批量生产。最后而言,个人认为:变循环发动机装上现在的成新机还为时尚早。

至于旋转爆震发动机那就不可能,现有的最大推力还不到一吨,怎么可能会装上成新机呢。最后还有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与亚燃冲压发动机,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的进度也倒不慢。东大的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在2019年就已经完成了试飞验证,至于6年之后的时间是否可以到达装机使用的程度还尚不可知,不过,概率还是相当的高。毕竟在2019年进行的是实机飞行验证,6年之后进入装机使用阶段也很正常。因此而言,成新机使用涡轮冲压组合发动机的概率也是挺高的。

还有亚燃冲压发动机,该发动机对进气道的要求有点高,DSI不适合,有鼓包得存在影响正常进气,倒是加莱特进气道复合亚燃冲压发动机的要求。不过,这种发动机的启动需要一定的速度;用一台涡扇-15将成新机推起来,还要考虑起飞时的迎角,难度还是挺大的。所以说,两台亚燃冲压发动机也不现实,机背的进气道不适合亚燃冲压发动机。

最后而言,成新机的发动机组合,要么就是两台涡轮冲压组合与一台涡扇-15,提高飞行速度;要么就是三台涡扇-15,增加最大推力,以及供发电所用。整体来看:成新机追求的是较高的超音速巡航性能,全面的航电系统,强大的超视距拦截能力,以及大作战半径。

接着再来看沈新机的定位!

沈新机是技术演示机的概率为零,已经出现了双机试飞的视频,且试飞频率可是相当的高,这就已经排除了作为技术演示机的概率。而采用前双排轮的设计,还有兰姆达机翼加成,以及全动翼尖技术,再带上无平尾无垂尾的布局。另外,锐角三角形前机身也可以起到边条翼的效果;加上大后略的兰姆达机翼。也有利于降低超音速巡航时的激波阻力,提高亚跨音速阶段的升阻比,还有改善低速起降性能。

整体的气动布局设计偏向于追求大航程与作战半径,以及超音速巡航性能和亚音速机动性,还有低速起降性能。毕竟东大海军现在就三艘航空母舰,两艘滑跃起飞的航母导致舰载机的作战半径不足。沈新机或许可以作为取代歼-15的新型舰载机,来提高作战半径和整体的性能。在技战术性能上完全碾压F-35B/C,利用舰载机的性能优势来弥补航空母舰数量不足的劣势。

至于成新机和沈新机是否是六代机,还有待商榷,如今对于六代机的定义还没有明确的结论。(图源网络,侵删)

0 阅读:1
敲开智慧之门

敲开智慧之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