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火把节

掌阅富民 2020-08-13 18:02:58

傍晚到步行街散步,有个老头坐在边上编箩筐,立刻眼前一亮。我捡起丢在地上的两捆篾片拿在手里看了又看,这是撒火把最好的燃料,童年撒火把的情景立刻在脑海里浮现。

我那时根本不知道火把节是彝族的节日,只是无比向往6月24日晚上撒火把的场面。夜幕降临,孩子们纷纷打着火把走出家门,穿行在巷道里。无论男孩女孩都会在身上背一个破旧的布包,左手抬着火把,右手从里面抓出松香对准熊熊燃烧的火把撒上去,火苗砰的一下串出一丈多高,火光照亮周围一大片地方。

吃火把的人立刻跳起来,嘴里喊着:“再来一把!”又是一片火光耀眼,吃火把的人哎哟哎哟地叫着、笑着,还要再吃一把。都认为要吃三把火把,今后的一年里才会平安健康。许多人集中到一块宽敞的空地上,大人也会来凑热闹,像撒火把的孩子索要:“撒我三把,烧掉身上的晦气。”

小孩子毫不吝啬的把火把对准大人的小腿,掏出松香就撒,火光照亮了围观人的笑脸。有人趁机接过小孩手里的火把,伸手去抓松香来过瘾,也是回味童年那美好的记忆。孩子立刻反应过来伸手去抢夺。“这是我的,要撒就自己去拾松香,咋个不拿你儿子的来撒?”惹得一阵哄堂大笑,火把也就回到了孩子的手里。一个个轮流站到中间吃火把,前面、背后、侧边各撒一把。

一个小孩的燃料用光了,另一个跟着上,满足了在场每个人的愿望才散开。当时不知道烧晦气是何种意思,现在才明白生病或体弱的人是阳气不旺,吃火把可以增加阳气。那时的经济条件差,身体的抵抗力也不错,一般的小病小痛都是忍着,有时也找点草药来治疗。

大人回家后,小孩子还在游荡。没有火把的人就被追着乱跑,从这条巷跑到那条巷。撒给小孩子吃的火把就是乱干,个子长高变短的裤子遮不住细细的脚杆儿,会被火烧疼;还有人对着头撒,松香落到脖子里会烫起泡,被烧焦的头发散出的糊臭味四处飘散。逃跑会招来几个火把追击,看见厕所躲进去就会平安无事。那时的厕所就是一个长方体的坑,上面担着几根小碗口粗的木棒,一脚踩空就掉下去。低矮的厕所楼上会堆着稻草或者干柴,容易引发火灾,再鲁莽的孩子都不敢在厕所里撒火把。

第二天早上便会发现地上的竹炭,没有燃烧剩下的松香。哪怕是被雨水淋过也会留下踪迹。那时的夏季雨水丰沛,火把节前后更是大雨连连。有句俗话说得好,“六月二十四的水,七月半的鬼。”

撒火把时每个孩子都毫不吝啬:火苗旺盛,松香也是大把大把地掏出来。撒火把的燃料可是来之不易:火把一般是用篾芯最好,火苗大,不易熄灭。我父亲会编粪箕、箩筐之类的蔑货,划下来的篾芯就用刀宰成一米多长捆起来收好。也有人砍来被虫蛀过的半截竹子划成片晒干,还有人到房子背后的山上砍来大拇指粗的刺绿皮树用斧头捶绒晒干,把几根捆在一起点火。松香更珍贵,保护森林的风声很紧,还是有人把它当成木料、烧柴砍掉。

冬季挑柴、挦松毛看见松香就会撸起来攒着。松香分为鸡屎和狗屎两类,鸡屎松香就是黄色的干粒,狗屎松香是黑色的粘稠一团,晒得很干也很难舂碎,哪怕是用刀弄碎撒下去也会站在衣裳裤子上,一般都不用来扫火把。临近火把节就把松香放进石臼里捣碎成粉。松香太少就添加切碎的青松毛或者从树上刮下来切碎晒干的刺绿皮。还有人把破碎的碗片敲细掺进面用,现在想起来都是为了增加数量,撒下去时让松香会燃烧得更充分。

现在山上的松香多了却没有小孩子去拾;上了年纪的人看见火把果红了就会说六月二十四快要到了;也有人看见稻穗齐刷刷地露出来就会说是出来望火把。村里撒火把的习俗却早已消失,火把节真正成为彝族人的专利,汉族人只是开着车到远处凑热闹。

作者:杨芝仙

0 阅读:5
掌阅富民

掌阅富民

做有态度的自媒体平台,坚持原创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