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发麻”、“发沉”——听起来是不是像是累了?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看似不起眼的感觉,可能是身体在提前“报警”?中风,从来都不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它往往悄无声息地埋伏在你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小异常”里。

今天,我们就聊聊身体的这4个部位,一旦出现发麻发沉的感觉,真的别再拖着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老年病”才需要关心的事,35岁以上的朋友,尤其是长期熬夜、吃外卖、压力山大的“打工人”,更要把这篇文章看到底。因为一旦错过了“先兆期”,中风带来的后果,不是你想“扛一扛”就能过去的。
“发麻发沉”是怎么回事?是累多了,还是病来了?说到“发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可能坐姿不对”。确实,偶尔的肢体麻木,可能是压迫神经引起的。但如果你发现这些麻木感总是出现在固定的时间、部位或者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并且伴随着沉重、无力、酸胀等感觉,那你就得警惕了。

从神经科医生的角度来说,“发麻发沉”这几个字背后,其实是神经传导受到影响的结果。比如中风前,局部脑组织的血氧供应变差,神经的“信号传输”变慢甚至中断,身体的某些部位就会出现异常感觉。这就像是电线老化,灯泡一开始会闪烁,久了就不亮了。
中风的前兆期其实可以提前几天甚至几周就开始表现,只是很多人把它误以为是“没睡好”或者“年纪大了”,最终错过了黄金干预期。
哪4个部位“发麻发沉”要特别注意?我们从临床经验出发,结合大量病例,可以明确地说:这四个部位的异常感受,往往不是小事儿。
1. 一侧面部发麻,尤其是嘴角、鼻翼这些地方有位50多岁的老王,前几天来门诊,说左边脸颊总是“像被风吹过一样麻”,他以为是面瘫,结果我们一查,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这类病人如果不马上处理,约有三成会在未来三个月内发展为真正的中风。

为什么脸部发麻值得警惕?因为面部的感觉传导主要通过脑干和丘脑,而这是中风最常“光顾”的区域之一。尤其是嘴角歪斜、舌头打卷说话不清的时候,别犹豫,立马去医院。
2. 手臂或手指一侧发沉、发麻,抓东西没劲你有没有过早上起床,发现一只手像废了一样,连牙刷都握不住?如果这不是压到神经的短暂性麻木,那可要当心了。
我们常说“左手麻,可能是心脏问题”,但右手或左手的持续性麻木,尤其是一侧(单侧)出现的,可能是大脑半球对侧的血管堵塞所致。比如大脑左侧出问题,右手就可能先出症状。
根据《中华神经科杂志》的数据显示,超过60%的中风患者曾在发病前1个月内出现过单侧肢体异常感觉。

有个老奶奶说她走路像“飘”一样,开始我们以为是老年性腿软,结果一查,发现她的脑部血管狭窄严重,已经属于高危中风人群。
很多人以为腿沉是“没锻炼”的锅,但你知道吗?大脑中控制下肢运动的区域比上肢更靠近脑中央,一旦供血不足,下肢先出问题也很常见。
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人群,腿部的“沉”有时候是“脑缺血”的影子。
4. 脖子僵硬发麻,甚至感觉“发紧发凉”这点容易被忽略。脖子麻?很多人第一反应是颈椎病。但你要是问我一个神经科医生,我会说:脖子发麻又僵硬,特别是伴随头晕、耳鸣、视物模糊,那就要考虑椎动脉供血不足了。

椎动脉,是供应后脑的主要血管,一旦堵了,像是“视觉、平衡、协调”这些功能都可能出问题。最典型的就是“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黑”,这不是低血糖,也不是眼睛问题,而是脑供血在“打盹”。
中风的前兆,其实早就“写”在你身上了我们常说“病来如山倒”,但中风往往是“山倒之前的风已经吹了很久”。
你知道吗?中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高达300万,而其中有近四成曾经有明确的先兆症状,但因为不了解,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研究显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最重要的先兆,它就像是大脑的“预演”,虽然症状可能只持续几分钟,但它的“戏份”可一点不轻。

就像某些古代战役中,“前哨兵”早已探知敌情,可惜将领不信,最终中了敌军埋伏。中风也是,它先派出一点麻木、头晕、无力这些“小兵”,你如果不理会,下一步就可能是“主力军”上场。
不是只有老年人会中风,年轻人也得提防说个真实病例:一名32岁的程序员,工作狂人,平时熬夜写代码、狂喝咖啡、几乎不运动。某天在公司开会时突然说话不清,手里的笔掉地上了。他以为是低血糖,结果送到医院——中风。
现在的中风发病趋势越来越年轻化。一项2023年发表于《中国卒中杂志》的研究指出,35岁以下中风患者占比已超过10%。熬夜、饮食不规律、压力大、长期久坐,这些年轻人自以为“扛得住”的生活方式,其实是大脑血管最怕的“组合拳”。

如果你觉得身体“哪里怪怪的”,别再自我安慰说“睡一觉就好了”。你要相信,身体从来不会无缘无故地“提醒”你。
哪怕只是一次短暂的腿麻、嘴角抽动、手指无力,也值得你去做个检查。不要怕麻烦,不要怕“自己吓自己”,你在医院浪费的那几个小时,可能正是你避免瘫痪、语言障碍乃至失命的关键时刻。
那到底该怎么做,才能防患于未然?不是所有人都要天天做磁共振,但以下几点,我建议你扎实去做:
定期体检:尤其是血压、血脂、血糖、颈动脉彩超;

远离“高压锅式”生活:睡不好、吃不好、动不动发火,这些都是中风的“催化剂”;
多关注身体的细微变化:哪怕只是“走路飘”、“手抬不起来”;
学会求助:该看医生就看,别硬扛,别拖延。
你还记得自己上一次“发麻”的时候吗?朋友,看到这儿,我只想问你一句:你还记得最近一次身体“发麻发沉”是在什么时候?你有去查吗?不是每次“发麻”都意味着中风,但你要知道,中风之前,往往就是这些微妙的信号在敲门。
别把身体的求救信号当成“错觉”,别把“忍一忍”当成解决方案。你不理它,它就可能变成你最怕的那种事。
参考文献:
[1]中国卒中学会.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J]. 中国卒中杂志, 2023, 18(1): 1-12.[2]张建国, 刘志红.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预测价值[J]. 中华神经科杂志, 2024, 57(3): 201-205.[3]王症宇, 赵颖. 年轻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23, 26(4): 56-60.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